珍惜生命,儘量少打點滴

珍惜生命,儘量少打點滴

俗話說“庸醫殺人不見血”。其實,這只是醫療水平低下時的一種藉口罷了,即使是用最先進的醫療手段殺人,還是會查得出來的。比如,把傷寒桿菌注射到包子裡給老婆吃,把毒蛇捉住了放在老婆經過的地方想把老婆咬死,把氯胺酮放在咖啡裡衝給老婆喝,把胰島素偷偷地加在情人靜滴的液體裡。。。。。。這些有著醫學知識的犯罪分子,不是都一個個地被捉住了麼?看來,真想殺人又要不被人發現,還是有點難度的。但對於只想賺錢的庸醫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他們“看起來”沒有把病人治死的目的和動機,但卻幹著直接殺人越貨的勾當。我想,沒有原則的打點滴應該歸於此類。

點滴之所以不安全, 原因之一是藥液本身容易受到汙染。常用的葡萄糖液、氨基酸或其它營養液,無一例外都是細菌、真菌、衣原體和支原體的良好培養基。有些抗生素藥物也是溶解在含有葡萄糖的液體裡(如靜注用的甲硝唑溶液)。即使是普通的生理鹽水、平衡液,除了水和電解質外,沒有什麼營養價值,真菌、衣原體和支原體都可以在裡面生長、繁殖。如果這些藥物在生產、包裝、儲存或使用的過程中受到了汙染,這些液體輸入體內時,無疑就是將大量的毒素直接輸入體內。嚴重的會引起患者心跳或呼吸停止。搶救不及時或不適當時,會引起死亡。至於不那麼嚴重的,液體內含有低濃度的或弱致病菌的微生物,引起發熱、寒戰等反應,醫學上叫“輸液反應”,雖然不會引起即刻死亡,但有時也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如腎臟損傷等。

珍惜生命,儘量少打點滴

在給患者打點滴的過程中,很多醫生喜歡將藥物加入到液體中一起點滴,有時甚至還不止一種藥物。現代醫學與傳統醫藥最大的不同,就是對藥物的單一作用比較瞭解,對多種藥物在一起,會產生什麼反應,卻所知不多。當多種藥物在一起的時候,它們之間的關係,有協同、相加、無關和拮抗等。由於每個病人的病情不一樣,每種藥物與另外的藥物在一起,到底會起什麼作用,學術界研究著實不多,只能靠收集一個一個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後,再歸納和整理,最後得出結論。所以多種藥物放在一起靜滴,後產生什麼嚴重後果,有時可以預測,多數情況下難以預測。比如青黴素,50年代10萬-20萬單位的劑量,效果就好得不得了。但現在的劑量即使用到800萬單位,也不一定起效。青黴素在生產過程中,有時是鈉鹽,有時是鉀鹽。如果是在平衡液、林格氏液這類本身含有鉀離子的溶液內加入大劑量的青黴素鉀,就要考慮鉀離子濃度及其對心臟的影響,是否會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室顫。頭飽類藥物與鈣離子一起使用時,也是會發生危險的,原理也是如此。

很多人對某些藥物會產生過敏反應,但是口服時,胃酸和消化道內的酶,對過敏原有分解作用,所以這類藥物要是口服的話,比靜滴更安全。如果是直接靜脈點滴,這個(消化的)過程沒有了,大量的過敏原(抗原)會在短時間內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過敏反應分為四種類型,最嚴重的是I型過敏反應,實際上就是過敏性休克。青黴素的過敏、異種蛋白直接注入人體所產生的過敏反應,都是I型過敏反應(青黴素也可以引起III型過敏反應),也就是說會使病人產生過敏性休克。如果發現不及時,或者搶救不恰當,患者會在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內死亡。

珍惜生命,儘量少打點滴

即使點滴的藥物內沒有任何不良藥物,沒有過敏原,藥物沒有受到汙染, 但也有一定的危險。比如滴速過快就是個殺人不見血的方法。我們人體的有效血液循環血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腎臟就要加快工作,把多餘的水分排出去。如果腎臟再怎麼努力工作,排出尿液的速度都趕不上液體加入的速度,心臟的負擔就會加重,多餘的水分就會滯留在肺裡,引起急性肺水腫。如果左心 室的收縮能力承受不了這多餘的水分,也會發生這種情況。病人會發生呼吸困難、嘴唇青紫,口吐泡沫。由於這個泡沫是從肺裡“擠”出來的,多多少少帶有一些血液的成分,所以泡沫開始的幾口多是白色的,後來因為有血液成分,就呈粉紅色了。但從心臟的角度出發,是心臟接受不了從肺內來的這麼多水分,產生了心力衰竭,所以也有人習慣上叫急性左心衰。這實際上是一個疾病的兩種不同叫法,但其病理生理過程是一樣的。急性肺水腫(左心衰)一旦產生,如果救治不及時,患者可在20-30分鐘內死去。所以,打點滴的速度,一定不能太快。尤其是老人、孕婦、肺部有炎症的人、心臟功能不好的人、腎功能不全的人以及嬰幼兒,滴速都不能過快。正常人滴速太快了,發生急性左心衰後,搶救相對容易一點,上述這些有問題的人,一旦發生急性左心衰,搶救起來非常困難,死亡率極高。

打點滴的時候往往不止打一瓶,有時要換藥。在這個過程中,有時不小心,或者半夜裡護士看不清楚,手腳又不麻利,結果有空氣進入到了點滴液體的管子裡。如果氣體很少,關係不大。氣體多了,一旦慢慢地進入血液內,會引起空氣栓塞。會不會致死,學術界尚有爭論,但國內的確有因此而打官司的。其實,預防空氣進入體內的最簡單方法是在液體還沒有完全滴完的時候,就把藥換掉。萬一有少數氣泡進入了輸液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管子從針頭上拔出來,放掉這部分氣體,當然也失去了一些藥物。但從安全的角度出發,還是有必要的。

發生在雲南的“刺五加”致人死亡事件和發生在陝西的“茵梔黃”引起的新生兒死亡事件,都是靜脈注射惹得禍。這既可能有藥物方面的原因(如尚未知曉這些藥物的腎毒性肝毒性等),也有可能是過敏、汙染甚至注射過快引起的。總之一句話, 靜脈點滴注射藥物與肌注、口服相比,後二者的安全性要大得多。但非常遺憾的是,口服藥物的價格比注射藥物要便宜很多倍,加之患者家屬方面的誤解,這個問題還值得大聲疾呼:儘量少打點滴。

珍惜生命,儘量少打點滴

PS:抱歉,本人不在這裡平臺上直接回答網友的提問。如果有醫療健康上的問題需要諮詢,請大家在丁香醫生、愛問醫生或者知貝健康裡找我,我很樂意回答大家的問題。謝謝您的理解與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