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更替和地主有關係嗎?

指間煙雲如我一瞬


封建王朝的更替和地主階級有密切關係,封建王朝的更替就是一批新的地主代替了另一批舊地主;可以說,封建王朝的更替就是地主階級內部的權力鬥爭,是國家機器的自我調整。在一次次封建王朝的更替和調整中,地主階級越來越成熟,國家機器也越來越完善。封建王朝前期的更替和調整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而封建王朝後期的更替和調整則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地主階級既是攻堅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封建王朝的改革者,更是封建王朝的埋葬者。

地主階級建立了封建王朝,地主階級是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

從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以來,封建社會就逐漸取代了奴隸社會,地主階級逐漸取代了奴隸主階級成為了國家的統治者和社會發展的掌控者。自從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並建立秦朝一直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為標誌的清政府的滅亡為止的2000多年中,地主階級一直是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階級。

在封建王朝主宰中國的2000多年中,地主階級控制了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社會的一切方面。地主階級的利益就是封建王朝的利益,封建王朝必須服從於地主階級的利益需求;一切不符合地主階級利益的社會因素都被改造,一切不符合地主階級利益的措施都被廢止。按照地主階級的意志,政治上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建立了自然經濟的發展模式,思想上則是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思想,軍事上則是逐漸形成了文官控制武將的局面。以皇帝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控制了封建王朝的一切,是強力的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

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是封建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

封建王朝是建立在土地上的王朝,土地是封建王朝存在的基礎。中國發展的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存在的經濟基礎;而小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土地。從經濟意義上說,封建王朝的存在必須依賴土地;從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上說,無論是農民還是地主都對土地充滿了渴求。

農民階級對土地的要求是逐步發展的,地主階級對土地的要求則是無限的。在封建王朝建立以後,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增長會推動人口會快速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口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土地要求。尤其是在失去了開拓邊疆地區的精神以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對土地的爭奪會變得越來越激烈。當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級中的大多數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以後,就意味著這個封建王朝的大多數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生活水平的下降和飢餓一定會導致農民起義;出於農民起義不斷打擊下的封建王朝一定會滅亡。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會導致封建王朝的更替。

地主階級的改革只能暫時緩解社會矛盾,無法觸及封建社會的本質。

封建社會的末期,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會越來越尖銳;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目的會採取一些措施緩和階級矛盾。因此每個封建王朝就出現了所謂的改革,例如北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但這些改革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因為改革中的措施損害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王安石為代表的封建社會的改革者從本質上說仍然是地主階級的一員,所以其採取的措施雖然有可取之處,但仍不能超脫封建主義的範疇之外。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否定封建主義,那麼改革只能是表面的,這些表面的措施也只能臨時性的解決一些細節問題;細節問題的解決只能延緩封建王朝的滅亡。不能認識到封建社會本質的改革是無法解決封建王朝更替的循環怪圈的。

地主階級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封建社會最終被資本主義社會所取代。

經歷了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以後,明清時期的封建社會走向了衰落。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點的是地主階級的拒絕學習。已經完成了對整個社會的控制的地主階級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拒絕與世界上其他文明進行交流和學習;這就是中國逐漸的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潮流。任何一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勢力,最終會被歷史所淘汰;落後於世界的清政府被淘汰了,拒絕對外開放與學習的地主階級也被淘汰了。

資產階級是比地主階級更先進的一個階級,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遠遠超過地主階級。在資產階級的推動下的以資本主義經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迅速發展,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等各方面都超過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先進,資本主義經濟比小農經濟先進,人文主義思想比儒家思想先進,比冷兵器軍隊先進;總而言之,資本主義全面領先於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必將取代封建社會。

地主階級只是封建王朝崛起的表面現象,生產力才是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從表面上看,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的確是地主階級的貪婪和腐敗導致的。地主階級的貪婪不僅破壞了小農經濟,還導致了政府的政治腐敗和黑暗,這種腐敗和黑暗必然導致社會的動盪和農民起義的發生,農民起義又會推翻封建王朝。因此,的確可以認為地主階級導致了封建王朝的更替。

從實質上說,推行封建主義的封建王朝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導致封建王朝更替並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任何社會的存在必須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適應的規律——如果統治者能夠不斷的調整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那麼這個社會就會一直生存下去;反之,則會滅亡。也就是說,封建王朝之所以滅亡的最本質的原因是其建立的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求,違背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適應的規律。

總之,地主階級的確是封建王朝不斷更替的表面原因,地主階級對王朝的更替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才是決定封建王朝循環的根本因素。透過現象看本質!


歷史緯度


這個問題我來發表一下我的看法,既然說到了地主就必須要說一下中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制度了,它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到戰國時期開始正式確立,隨著時間的發展雖然朝代一直更迭,但是封建土地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一共有三種形式: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

為什麼封建時期封建土地制度沒有消亡

這是因為只要封建國家佔有了大量的土地就能夠為皇族的奢侈生活提供了足夠的物質保障~最重要的是為封建王朝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真香)。

可以這麼說在封建社會土地就是積累財富的資本,除了國家擁有大量的土地之外,擁有大量土地的就是地主階級了。


地主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富人階級,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並出租給農民用來剝削他們,雖然人人都痛恨地主,但是它也是當時人人嚮往的社會角色。

他們有錢有勢(畢竟靠土地就是發家致富的資本),再加上同時期富人階級還是比較少見的,因此很容易可以跟國家官員建立關係,這樣一來,國家官員可以得到錢財,地主階級可以讓子孫進入上流社會,也算各有所需了。

更為重要的是地主階級有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這使得地主階級跟同齡人相比擁有了很大的優勢,也是國家官員的最佳候選人階級。不管是論經濟優勢還是論文化,地主階級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必不可少的一個階級。


而地主階級不可能無限擴大,因為這勢必會影響皇族的統治

地主階級的逐漸發展勢必會引發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矛盾激化會導致國家出現戰亂,而這也會引發封建王朝的衰落,這也是封建統治者不想看到的。

因此,合理的協調國家、地主與農民的關係是每個封建統治者不能忽視的問題

所以總得來說,皇帝在政治上依靠紮根於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地主階級治理天下,從而使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勢壯大,進而破壞國有土地和農民根本利益。結果是破壞了國家經濟的根基使得國弱民貧階級矛盾激化。

農民本身就沒有實力,當農民無法忍受時,唯一的翻盤點就是推翻現有國家政權,說白了中國的每個封建王朝都無法徹底解決地主土地所有制對國家土地和農民土地的蠶食、兼併問題 所以,地主階級讓封建王朝統治者又愛又恨。


湯姆貓談歷史


有關係,顧名思義,地主是指集中了大量的土地、擁有著巨大農業生產的資料和財富的地主階級。地主階級是封建社會主要的統治階級。它具有按封建等級制度劃分的階層。


他們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具有政治特權的世族地主、縉紳地主,他們憑藉世襲的或非世襲的地位和特權,佔有或強佔、強買土地。他們隱瞞地產,是腐朽和反動階層。



當一個王朝開始衰落的時候,統治者就會對地主加緊收割,向他們要錢要糧。地主只有順從,因為他們的利益和統治集團是緊密相連的,其實統治者就是最大的地主。



這樣地主的財富就會越來越縮水,他們就向農民下手,農民進一步被剝削後生活就很困難,就會引發社會動盪,最後可能演變成起義革命,從而結束一個破敗舊王朝,誕生另一個新的朝代。


晨汐聊史


當然有關係。但並沒有一一相對應的必然聯繫。

現在人一提起誰是企業主、XX主,頓感身價百倍、無比榮光,有錢人。

但在階級鬥爭的年代,做為黑五類之首的地主,卻是臭不可聞。至少會連累三代人,即便三代以外的遠親,也遠避之唯恐不及。

所謂地富反壞右黑五類,地主排在首位呢?因為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每次改期換代,新朝都要分給農戶上百畝土地,且幾年內不收賦稅,為的是休養生息。但慢慢發展,各種原因使一些農戶被迫出買土地,甚至變成無土地的佃農。而大量的土地集中到了少數擁有千傾萬傾的地主手裡。他們不勞而獲,亨受豪華的生活,劉文彩的莊園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貧富差距過大,一邊餓殍通地,一邊錦衣玉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於是激起民反,改朝換代的事也就發生了。

但歷史在重複,以明朝為例,朱元璋可是苦出身的農民。初登帝位,也採取與民休養生息國策。但及至後代,仍走上興而衰的老路。皇權貴族、地主階級利益相關,是相互依存關係。只是地主名份稍低,雅稱"士紳、財主"。

這種現象就是王朝興衰"週期率"。如何突破這個魔咒,當年開國領袖和黃炎培有過徹夜長談的"窯洞之論"。並找出了根本解決的辦法,那就是讓人民當家做主,政權置於人民的監督之下。


晚亭與落霞同暉


古代王朝的更替可以說跟地主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國進入大一統王朝社會,雖然大一統王朝都以皇權至上觀念和加強中央集權來鞏固皇室的權利,可是無不以外大一統王朝最後都被迫更替。

夏商周到春秋和戰國,再到秦漢大一統,三國魏蜀吳,西晉和東晉,南北朝並立,隋唐和五代,宋元和明清。如此多的王朝,長的有兩三百年,短的也有區區幾年就被迫更替,通過我們瞭解後不難發現一個問題,每個王朝更替之前都離不開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封建王朝時期都是以農業為主,農民自然成為了當時的主流,農民以土地為基本財富,耕地對於民眾來說不單單是財富,更加是生存的根本。

瞭解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古代生產能力低下,民眾不但要面臨上天的考驗,大災之年也是時常發生,還要交納稅賦,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本無可厚非。可是有一個階級出現打破了這個常規,那就是擁有眾多的土地的地主,他們用武力也好,用心計也罷,最終不少民眾的土地流入到他們手中。

畢竟古代王朝不能隨意開墾荒地,在加上當時開荒的各種條件限制,權衡得失之下,讓很多民眾不得不去租種地主手中的土地。此時的民眾要面臨上天的考驗、交納稅賦、地主的高額的租金,風調雨順的情況下還可以勉強度日,維持人生存的基本,可是這時地主大部分以豐收之名加重租金,遇到大災之年,民眾甚至顆粒無收,這時根本無糧交納稅賦,一般封建王朝的帝王都會免去稅賦並且出糧賑災,可是地主的租金卻一文不少,這樣就讓民眾的生存遇到了威脅。

面臨生存遇到威脅的時候,其實大多數民眾不會起反抗之心,會想其他辦法來維持生計,但是隨著地主階級壓迫更加過分的時候,民眾的土地失去的更多之時,階級矛盾爆發是不可避免出現的。

階級矛盾到不可調和的時候,反抗地主階級的壓迫,起義也就接踵而至,但作為封建王朝的帝王此時做法與民眾所想差之千里,封建王朝帝王面對民眾得反抗大多以武力鎮壓的方式去解決,或者以安撫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做法顯然無法解決階級矛盾的根本原因。

解決不了矛盾自然封建王朝就要面臨被迫更替,更替之後人們有了土地,階級矛盾便會得到暫時的緩解,民眾也會繼續繁衍生息。可歷史結果卻告訴我們。階級矛盾緩解只是暫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封建王朝只是繼續進入了下一個輪迴。

當然一個王朝的更替有多種原因,比如帝王貪圖享樂、百官貪腐、外族入侵等等原因,但是王朝更替主要原因我認為還是因為階級矛盾激化引起的,歸根結底還是統治階級與民眾階級所產生的矛盾,造成統治階級與民眾階級矛盾的人就是地主,所以說王朝更替與地主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個封建王朝土地是財富,當大量財富落入少數人手中,超越我們所熟知的二八定侓範疇,矛盾爆發也是必然。


豫北老崔


有個問題需要釐清,地主的土地是怎麼來的。

原始社會後期有了部落首領,打破了原有秩序,到封建社會,就有了等級。

王宮士大夫,就有了封地,他們從稅賦中得到俸祿,可他們必竟是少數,形不成地主階級。

至少在原始社會後期與封建社會前期,機會利益均等,所有農民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雖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分化,土地的佔有,有多有少。

由於各種原因造成兩極分化,有窮有富。

有些不務正業的人,懶惰並染上惡習,吃喝嫖賭,遊手好閒入不敷出,只好賣祖產,賣田地,這部分人沒有了自己的田地,為了生存只好為他人種田,或租人土地,也就成了窮人。

而有的人,不辭辛苦勤儉持家,通過積累就成為了現在所說的‘地主’。(建國後才劃分的成分)


冷眼回眸笑看花開花落


和地主沒關係,主要是刁民活不下去了,不乖乖的去餓死非要鬧事,

和房主也沒關係,沒地住你不會睡大街啊?

和醫療也沒關係,活不起,你還死不起?死不死你自己找個地方埋了不就行了,

和教育也沒關係,寒門不出貴子怨你嗎?有錢才能得到好的教育,沒錢你教育個錘子呀,


恆心守易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自秦迄清的兩千多年時間裡,中國基本保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形態和經濟模式,有的後世史家將其稱為封建王朝時期。在這段時期,王朝更替,治亂循環,你方唱罷我登場。每一個登上歷史舞臺的封建王朝,不管立國之初多麼雄心勃勃、氣象萬千,定下的制度多麼完備,謀劃的未來多麼長遠,長則幾百年、短則幾十年,終究免不了被新朝代代替的命運。其中原因耐人尋味,不同的人也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給出瞭解釋,比如統治階層的腐化漸入膏肓,最終積重難返;再如中間階層不斷坐大,直至架空朝廷,造成動盪;又如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地主和農民的矛盾日益尖銳,終至不可調和,等等。這些都能從一個方面解釋王朝更替,也都是王朝末期所呈現出的景象。需要進一步考慮的是,在這些景象的背後,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這些王朝治亂循環的根本原因,還是要從經濟方面找。

除卻那些亡於異族入侵(如西晉、兩宋)或臣下奪權(如曹魏)的王朝暫不討論,那些“自生自滅”的王朝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華夏族短命王朝,典型如秦、隋;二是華夏族長命王朝,典型如漢、唐、明;三是部族政權,典型如元、清。這三類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

短命王朝滅亡主要是因為過度使用民力。中國古代經濟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經濟基礎非常脆弱,積累很少,經不起折騰。《孫子兵法》裡說的很形象,“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久暴師則國用不足”,“百姓之費,十去其七”。打一次仗尚且如此耗費國力,何況修長城、開運河、營宮室、造陵墓。這些巨大的工程中,很多儘管從長期看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但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卻是害大於益。數量龐大的服役者不但無法從事農業生產,反而要其他的農民供養,而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在地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這時,為了確保工程的進行,朝廷便橫徵暴斂,農民除了承受愈加沉重的壓迫,要麼反抗,要麼逃亡,農業生產進一步破壞,與朝廷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形成惡性循環,直至整個王朝的崩潰。

長命王朝往往從短命王朝的慘劇中吸取教訓,認識到農業經濟的脆弱,採取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策略,一般都能延續數百年,並且這數百年的歷程驚人的相似:建國——全盛——危機——中興——危機——滅亡。導致這些長命王朝由盛至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與土地的比例關係。在生產力水平恆定的情況下,人地比例和諧,王朝就興盛;人地關係緊張,王朝就危機。

進入鐵器時代後,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一直沒有大的提升(關於這個問題本人將在“從鋤耰棘矜到老牛破犁”一文中另述),一塊地能出產多少糧食,需要多少人種,比例大致是固定的,一戶人家擁有多少土地就能過上溫飽生活,也是有相對明確的標準的。比如,孟子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再如,一般小農所追求的“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人擁有的土地達不到這個標準,就過不上幸福生活。

長命王朝建立之初,國家經過長時間戰亂,人口減少、土地荒蕪,統治者採取一系列招徠流民、分配土地、鼓勵生產生育的政策。在地多人少的情況下,剩餘產品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繁衍兩三代(大概六六十年)之後,人口和土地的比例達到最佳,這個時候王朝也達到了全盛。但在此之後,隨著人口的繼續繁衍,土地開墾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人口增殖的速度,土地的出產沒有增加,需要供養的人口卻不斷增加,並且以農業為基礎的封建王朝為了政權的穩固,強行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剩餘的農村勞動力無法向外地、向別的產業轉移,只能向負擔越來越重的土地謀生路,導致農民的個人財富不斷縮減,生活水平不斷下降。農民的財富減少、生活水平下降之後,遇有天災人禍,為解一時之困,便不得已一塊一塊地出賣土地,逐漸淪為貧僱農,土地兼併由此開始。隨著人口的增多,淪為貧僱農甚至無法生存的農民越來越多,社會矛盾逐漸激化。這個時候,或是來一場大的戰爭使人口銳減,或是朝廷針對積弊沉珂採取一系列改革,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緩解,國家復又呈現出中興之象。儘管如此,人口和土地之間的矛盾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多數人到了生活不下去的境地,於是社會發生更加劇烈的震盪,舊的王朝被推翻,新的王朝建立。經過動盪,人口減少,很多地主的財富清零,一切重新開始。

部族政權滅亡的原因比較複雜,除了經濟方面的原因外,還有來自被統治的漢族民眾等的強烈反抗。其中清朝的情況更加複雜,還要加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軍事、經濟、文化的入侵。本文不再贅述。

此外,關於經濟原因導致的王朝更替,還有三個問題需要說明。

第一,史料上關於人口的統計是不準確的。為了逃避賦稅和徭役,地主和農民瞞報戶口的現象非常嚴重,從正史上的統計數據看,人口有時甚至存在停滯和倒退。按照人口學的觀點,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內,人口會保持持續增長。例如,明初時全國人口只有五千多萬,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還是五千多萬,但根據目前的研究,當時全國人口已經突破二億。同樣的土地,從養活五千萬人到養活二億人,農民的日益窮困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關於土地兼併對社會矛盾的影響被過分誇大了。很多歷史學家把土地兼併的愈演愈烈,地主和農民之間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作為農民起義以及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我認為這可能把土地兼併的影響過分誇大了。一方面,土地兼併的情況到底有沒有很多歷史書上說的那麼嚴重?如上所述,人口的繁殖導致農民生活水平下降而被迫出賣土地,從而導致土地兼併的發生。但不要忘了,地主家也在繁殖,而且地主有三妻四妾,繁殖能力比農民要強得多。與西方的長子繼承製不同,中國實行的是男子間的的平等繼承製。到了繼承遺產的時候,有一個男子就分成一份,有十個男子就分成十分,這樣只需到第三代,老一代地主的財產就要分成十幾、幾十甚至上百份。劉備的祖上是中山靖王,但到了劉備這一輩就是賣草鞋的。這就是對“富不過三代”這句老話的經濟學解釋。因此,雖然在一個時間橫斷面上,可能會有比較嚴重的土地集中現象,但由於平等繼承製,時間是可以把這種土地的過分集中糾正過來的。

另一方面,土地兼併的程度即使非常高,是否必然導致農民的生活難以為繼?古代的地租實際上是非常穩定的,一個佃戶大概要把租種地主土地所得的一半交給地主,剩下的歸自己所有,這一比例可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變,盛世時如此,到王朝快滅亡時也是如此。在地租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地方的土地掌握在十個地主手中,還是掌握在一個地主手中,對佃戶其實沒有太大影響。關鍵是隨著佃戶數量的增多,每個佃戶能夠租種的土地數量不斷減少,導致佃戶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說到底,還是人口增加的問題。因此,雖然土地兼併也是激化社會矛盾的重要原因,但其影響被誇大了。

第三,對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要作客觀評價。關於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農民起義實際上阻礙了歷史進步。理由是農民的不斷起義使地主剛剛積累的資本毀於一旦,使中國難以產生資本主義,始終在封建社會轉圈。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且不說封建王朝決不會允許地主發展資本主義,單從生產—消費角度而言,地主的原始積累來自於剝削農民,因此農民生活貧困,購買力極低。地主即使投資建廠,生產的一般性產品也沒有市場,最多隻能生產一些供地主階層消費的奢侈品,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很難發展起來。況且家財鉅萬的地主多得是,資本足夠投資之用,怎麼能說是農民起義消滅了地主的投資資本?因此,對農民起義的歷史作用評價要客觀,這其實是病態的人類社會自我糾正的一種激烈的手段。自我糾正當然是進步的。


狼過峰


以前提出一個論點,歷代封建王朝滅亡的關鍵是既得利益集團過分強大,財富都集中在他們手裡,造成國庫空虛,極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力。

既得利益集團就是龐大的王公貴族,是最大的地主階層,再加地方上的土豪劣紳,構成了龐大的地主階級。紅樓夢裡就有年關時農民交租的描述,四川大邑縣的地主莊園都反映了地主是如何剝削農民的。

歷代封建王朝的覆滅都伴隨著大規模農民起義,各種歷史書籍都說農民起義是王朝滅亡的掘墓人。

我看是地主階級這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自掘墳墓,導致王朝覆滅。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弄得民不聊生,一遇荒年,災民不反,難道坐以待斃嗎!

如果也來個包產到戶,陳勝吳廣李自成未必有那麼大的號召力!


辛福先


封建社會有兩個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階級,即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這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決定了封建社會的存在、發展和變化。

封建皇帝和封建官吏是地主階級的政治的代表,他們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是社會上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和鬥爭的反映。

正因如此,所以封建王朝的更替是與地主有直接關係的,

封建王朝的更替,一般表現為二種方式。一種是農民起義,推翻舊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比如漢朝和明朝。另一種是權臣篡位,取代舊的王朝,如晉朝,如南朝。

劉邦應該算是農民起義,但他的家庭也是個地主。朱元璋出身於窮苦農民,算是農民代表,但他一當了皇帝,就成了地主的代表,他規定皇室成員不種地不納稅,成了徹頭徹尾的寄生蟲。後來明朝宗室成員被農民起義幾乎斬盡殺絕,就不足奇怪了。

至於西晉的司馬炎以及南朝的朱溫,劉裕、蕭衍等,他們本身就是大官僚大軍閥,是地主階級的直接代表,他們完全是代表著社會上的地主在行事。

而歷史上的一切農民起義,更是地主以及代表地主的封建朝庭及其各級官吏對廣大農民剝削和壓迫的結果。

所以,封建王朝的更替不僅與地主有關係,而且關係十分重大。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