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學科如何深度融合?

技術與學科如何深度融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知識數字化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也改變了教師的角色。知識從單向傳遞變成多向互動式,老師從知識傳授者向活動的設計者和製造者轉變,師生之間形成新型學習夥伴關係。

  技術的發展也改變了互聯網學習的發展趨勢,從1.0進入到3.0時期。1.0是面對面的教育,2.0是把課堂搬到網絡,3.0是個性化在線學習的時代,關鍵詞就是要搜索、連通、選擇、零存整取。

  一、互聯網學習出現的新方式使得未來教育生態會有較大轉變。

  第一,招聘督課老師。以名校名師為主,督課主要評估和優化授課質量。

  第二,找網上授課老師。專門做網絡課程引領互聯網教學新的變化趨勢。

  第三,互聯網教學特質明顯。互聯網教學高度的開放性與私人定製式的個性化學習。

  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教育呈現的新特質——高度開放與“私人訂製”。

  1.互聯網技術“連接一切、跨界融合”的特點,擊碎了傳統教育的封閉保守。教育漸漸呈現出全球性、開放性、互動性、實踐性、訂製性和自主性特點。

  2.互聯網帶給時代的是高度的開放性,教育以圍牆為標誌的封閉狀態,以及由此形成的學校間的競爭將被打破。

  3.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的發展需求也具有獨特性。互聯網技術為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差異化需求提供了“私人定製”的支持,從而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以前互聯網不是很發達的時代,雖然也提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但那可能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

  有了互聯網這個手段,再朝著個性化學習的境界邁,可能更近,但是要真正達到完全跟從個性化的學習可能還有一條漫長的道路。

  二、互聯網時代,教室該具備哪些新能力?

  學校推進智慧校園,重點是在課堂的四個方面,即課堂、課程、管理、環境。因此,教室要有深度運用移動應用程序重新設計教學的能力。

  精準教學與精品課堂推進需要五個必備條件:

  第一個,修路。保證每一個班進行信息化的時候是獨立的,不是互相碰撞的。

  第二個,有車。這個車就是教學的終端——學生和教師的平臺。學生和老師都是每人配備一個平板,裡面有很多好課程的APP,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用。

  第三個,貨。這個貨主要是指市場上推出的APP與老師創造的資源。

  第四個,司機。所謂司機就是老師或者管理工作者要保持一個持續學習的狀態。

  第五個,機制創新。

  經驗一:信息化推進的環境建設

  教育信息化的第一個入口是BYOD(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即指攜帶自己的設備辦公,這些設備包括個人電腦、手機、平板等。而更多的情況指手機或平板這樣的移動智能終端設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使用自帶設備進入互聯網+時代的個性化學習。

  經驗二:各學科信息化如何起步?

  教育信息化應該體現普及化和常態化,精品教學和精品課堂的主導策略就是五個字:一組一應用。

  每個教研組要找到一個適合於本學科教學的APP,比如數學學科用的是洋蔥數學,它的視頻做得比較好,具有吸引學生的特質,可以幫助學生做到自主預習,課後分層診斷、補習。特別在暑假使用這個APP比較多,學生做完以後,APP就能及時把作業批改好,提高預習的效果。老師也能從班級的數據平臺看到每一個學生的預習情況。

  還有個軟件叫做作業盒子,它可以讓老師的教學做到常態化使用,把每一個課時都配好習題,還能協助批改解答題。但是,數學上有很多呈現思維價值的題,需要老師仔細地去看每個學生的解題過程。

  利用這些APP可以幫助老師們,自動批改並生成數據報表,量化班級學情;自動生成班級錯題本及學生個人錯題本;精準診斷,快速評測學生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做題,實時展現學生做題成果。

  其他學科也有一些APP,比如英語的口語100,物理化學用的作業盒子,語文的朗讀者等,可以大力提高師生的參與度。

  實際操作流程:

  1.課前(在家用手機)佈置課前測,評估學生學情,以學定教。

  2.課堂(平板課堂)佈置隨堂測試,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根據學生做題情況講解薄弱知識點,做題快掌握較好的學生可自主做題。

  3.課後(在家用手機)佈置課後鞏固習題。

  經驗三:複習課如何與技術融合?

  複習課教學模式:

  課前測(收集數據)——典型錯誤分析(個性化指導)——平行糾錯(矯正錯誤)——暢所欲言(開放題設計)——當堂反饋(及時調整補救)——課堂小結——分層推送課後練習卷。

  比如說,以“作業盒子”APP的前測分析作為數據源,找準精準教學的切入點,再通過小組“互動”三部曲實現“私人定製”,設置開放性問題,有效突破重難點,整合海量資源進行即時反饋與調節。

  三、深度推進精準課堂的策略

  跳出互聯網學習的發展誤區,作為一線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育的實踐者,第一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誇大作用,經常有人問,數字化教學的成績跟原來有沒有做過對比?是不是對中考成績提升作用非常大?這個沒有人能夠保證。

  教育倡導嚴謹求實,下一步重點是融合線上線下教學,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協同探索教學改革的試驗。

  智慧校園的創建工作從課堂起步,課堂建設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精準教學和APP,另一個是課堂的建設。把直播課堂、精品課堂融合在一起,才會使互聯網教學更加豐實。

  學習之於技術,是依託而不是依賴;技術之於學習,是優化而不是簡化。因此,當數據技術進入學習時,二者之間的關係應當是獨立之上的融合。

  四、做好信息化常態教學的三個方向

  方向一:建設“數字互動教室”,打造精品課堂

  “數字互動教室”之間,能夠實現實時的、面對面的互動,提高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字互動教室”實現的不僅僅是視頻信號的網絡傳輸、教學課件資源單一演示,而是要在這基礎上,利用“電子交互白板”、“互動反饋技術”等互動技術,保障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課堂。

  方向二:實現數據驅動下的ICT與學科學習的融合

  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助力下獲取教師教學與學科學習中多種形式的數據,結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解釋這些數據在學生的知識內容、認知層次、能力水平和非認知因素等方面的意義,進而根據這些意義制定教學決策、改進原有學習路徑,使其能夠與學生個體或群體相適應,在實施教與學的過程中同步展開數據監控下的評價,用所得數據的意義對教學和學習的效果進行評估,也為進一步優化教與學儲備證據。

  方向三:跳出互聯網學習發展的誤區

  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人。

  辦學傳統、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催化作用。

  學生社會發展性素養(人際關係、公共關係、團隊精神、健全人格培養)。

  課程學習≠學校教育,互聯網學習目前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

  避免:炒作概念、片面誇大作用;倡導:嚴謹求實。

  重點:融合線上與線下教學,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協同探索教學改革試驗。

  未來三年設想:常態化、普及化、整合化

   常態化是指師生能經常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打破目前部分老師只是在開設研討課才秀一下信息化手段的現狀,這就必須把把每一個教室的智慧環境塑造好,也就是把信息高速公路先修好。

   普及化是要讓超過80%的老師都能熟練的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打破目前部分學科只有部分骨幹教師參與的現狀。

   融合化實際上就是一種思維方式,多學科整體參與。我們目前正在的設計的教學樓科技、綠色、德育與物聯網的整合,也正是朝融合化方向去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