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本上的漢化名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居然是個戰爭狂人

北魏歷史,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初中歷史課本介紹南北朝歷史時,只重點講了一下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淝水之戰,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

孝文帝給人的印象,大概是一位謙謙君子,對漢文明充滿真摯的感情。

歷史課本上的漢化名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居然是個戰爭狂人

然而揆諸史實,我們會發現,這位對漢文明極度熱愛的漢化改革名星,其實骨子裡仍然流淌著遊牧民族好戰的熱血。

也正是這位孝文帝在位期間,曾經固若金湯的南朝防線被打開,南朝對北朝的防禦形勢發生質變,基本上奠定了北朝後期北強南弱的局面。

一、遷都洛陽:孝文帝其實是一箭雙鵰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主政後極力推動漢化改革,拓跋氏皇族和鮮卑諸貴姓,就是在他的命令之下全體改漢姓。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年底,經過數年的醞釀,孝文帝正式下令將首都從平城遷往洛陽。他以南征南齊為藉口,率眾臣和諸軍行至洛陽後,正式宣佈遷都命令。

在以往的歷史敘述中,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偏離史實的認識,似乎孝文帝南征是藉口,遷都是真正目的。事實上這完全誤解了孝文帝。

我們暫且回顧一下孝文帝即位以來的經歷。

孝文帝的身世經歷其實比較特殊,因為一個人:文明太后馮氏。

馮氏是文成帝的皇后、獻文帝的嫡母(非生母)、孝文帝的嫡祖母。這位馮太后是位鐵娘子,當年平文帝青年早逝後,她撫育年幼的獻文帝,自己臨朝聽政。獻文長大後她一度歸政,但二人性格上的差異逐漸暴露,加之獻文帝對馮太后多幸男寵頗為不滿,藉機殺了李弈、李敷等人,引發帝后之間巨大矛盾。

馮太后遂而施展毒辣手段,先是逼迫獻文帝讓位於年僅五歲的拓跋宏,繼而又採用秘密手段害死了獻文帝,自己再度臨朝聽政。

馮太后主政期間,相繼推開官俸制和三長制、均田制,政局穩定,國力提升。太武帝逝世後數十年連續不斷的政局動盪終於結束,北魏開始恢復擴張的野心。

孝文帝雖然很懼怕這位名份上的祖母,但長達18年的耳濡目染中,他基本上全盤繼承了馮太后內向漢化、外事擴張的鐵腕政策。所以親政之後,他立刻全面推開漢化政策,同時在軍事上沿續了馮太后期間對南朝擴張意圖。

太和十八年南遷洛陽,其實孝文帝並不是借南征玩障眼法,而是真真實實地想要一箭雙鵰,既把政治中心遷到洛陽,又就近指揮漢(江)北、淮北諸軍,對南朝發動凌厲的進攻。

歷史課本上的漢化名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居然是個戰爭狂人

那麼為什麼孝文帝選擇在親政僅僅三年、漢化改革進行到關鍵時刻,選擇發動大規模戰爭呢?

二、第一次親征:孝文帝的野心好大

孝文帝南征,其實也是受到南朝發生內亂的刺激。

494年,南齊武帝蕭賾去世,他的兩個兒子相繼被西昌王蕭鸞廢殺,蕭鸞即位是為明帝。蕭鸞自以即位非道,恐怕宗室子弟群起而攻之,便先下手為強,殺盡武帝子孫,宗室自相殘殺同時還導致部分將相被誅,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政情動盪。

孝文帝正是趁此機會發動的進攻。

事實上在太和四年、五年時,也就是馮太后主政時,北魏就已趁南朝宋、齊易代,發動了對淮河沿線的進攻。由於齊高帝組織得力,北魏軍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齊高帝和齊武帝在位的十餘年間政局較為穩定,北魏軍事上找不到什麼機會,局面漸漸穩定下來。

此時南齊政亂,正是因亂略地的好機會。

尋麼南北雙方的戰爭焦點區域在哪裡呢?孝文帝南征的總目標又有什麼呢?

北魏與南朝的對峙,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晉末宋初。宋武帝劉裕北伐克定河南、關中和青齊一帶,北魏僅能維持河北一隅,這時是完全的南強北弱時期。

第二階段是元嘉太武對峙時期。北魏與劉宋在河南、青齊一帶發生激烈的戰爭,劉宋發動的兩個階段三次元嘉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劉宋喪失河南大部分領土,北魏逐步前推至淮河一線,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甚至在劉宋第三次元嘉北伐失敗時打了一個反衝擊,打到瓜步城下。

第三階段即是孝文—宣武時代的全面進取期。北魏之前利用宋明帝內亂和宋齊易代之際,相繼完全佔有山東半島和河南南部。但在南齊的頑強阻擊之下很難穩定地佔有淮河一線。

特別是淮河上游地區,南朝佔據著義陽一帶,對河南腹地的威脅始終存在。北魏主要目的有二,其一是在西線徹底打破淮河防線,把軍事壓力推進到江北;其二是消滅南朝在襄漢一帶的勢力,徹底解除南朝對河南的威脅。

太和十八年,溫聞爾雅的孝文帝露出獠牙,展開了長達四年、總攻三次南征的瘋狂進攻。

第一次南征發生於遷都洛陽之後。南齊雍州刺史曹虎致書願以襄陽投降,孝文帝隨即發四路大軍,分別進攻南鄭、襄陽、義陽、鍾離。

其中南鄭和義陽兩路是主攻方向。

義陽是南朝司州的首府,對河南的威脅最大。因而北魏投入十餘萬人,包圍義陽並進行了猛烈的進攻。南齊明帝蕭鸞一面指示城中死守,一面加派兵力增援義陽。北魏軍事先的準備並不充分,在齊軍的內外夾擊之下敗退。

南鄭方向北魏也出動了部分守備部隊進攻,企圖趁虛奪下漢中。但因北魏在西線的兵力有限,雖然有不世出的名將元英主持進攻,但仍在南齊大將蕭懿——梁武帝蕭衍之兄——的指揮下,被打得狼狽不堪。

襄陽方向由於不明情況,魏軍沒有展開進攻,鍾離方向則因為南齊派兵反制,都陷入僵持。

孝文帝率眾三十餘萬——其中包含不少非戰鬥人員,自洛陽前赴懸瓠城(今河南汝南縣),大會群臣後,率軍沿淮東行,到達壽春、鍾離一線。南齊不斷派兵騷擾,但因北魏軍多騎兵,野戰條件下並不能達到什麼效果。

孝文帝也並不想停軍駐紮進攻南齊的堅城。他到達壽春城外的八公山,登上山作了詩,而後揚長而去。大概是懷念了一下當年苻堅在此地的情景。

歷史課本上的漢化名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居然是個戰爭狂人

到達鍾離後,孝文帝突然命令諸軍圍攻該城,似乎有想從此地突破淮河防線,效法當年太武帝直搗建康的神蹟。然而由於準備不充分未能破城,孝文帝不得不率軍北返。

第一次南征基本上宣告結束。

這次南征,孝文帝的決心很大,鋪開的攤子也很大,從漢中到沔北,從淮河上游到中下游,東西延綿數千裡。但因為準備不夠充分,加之南齊反應迅速,並沒有取得太大進展。

三、第二次南征:切小口出重拳,生吞沔北諸郡

太和二十一年,孝文帝充分檢討了第一次南征的教訓,經過周密認真的準備,再次御駕親征。

這次的南征特點很突出:

第一,目標聚焦,只打沔北諸郡,目的就是奪取河南南部,解除洛陽面臨的國防威脅。

第二,力量強大,發動的兵力多達二十餘萬。這個數字是真實的軍隊數量,不像第一次那樣包含非軍事人員。

沔北諸郡指的是哪些地方呢?

沔就是漢水,漢水北部的地區是南朝的雍州,一直向北延伸到南陽一帶,距離洛陽非常近。孝文帝一出兵就包圍了南陽和新野,並投入重兵分割包圍。

南齊明帝忙於削平內部宗室勢力,對沔北的經營不夠重視,既沒有主動出擊以威脅洛陽,也沒有投入足夠力量堅守。所以當北魏大軍以雷霆之勢進攻時,齊軍根本無法應對。

齊明帝遣中央禁軍力量北上救援但遠水不解近渴,又調壽陽、鍾離一線守軍北攻以牽制北魏。魏孝文帝經過激戰拿下沔北五郡,將南朝雍州州境壓縮至襄陽一帶,長江流域的門戶洞開。

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戰果是相當突出的。南朝的雍州之部以南陽為中心的地區,自此之後再也沒有恢復,直到南陳滅亡。

北魏得以經營南陽,以之為前進基地,屢屢從此進發威脅襄陽甚至郢州、荊州。東面的義陽三關也失去了側翼掩護,南朝在鞏固防守形勢時愈發顯得吃力。

但孝文帝的戰略目的仍然沒有達到。只取沔北不取義陽,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同時,南齊在淮河中下游顯示出的強大戰鬥力,依然令北魏無計可施。特別是南齊豫州刺史裴叔業率壽春之眾越境反擊,一度把渦陽城打得快要守不住。這是北魏軍一個頗為頭疼的問題。

四、第三次南征:孝文帝中道崩殂

孝文帝第二次南征末期,南朝再次發生政局動盪,齊明帝去世,其子蕭寶卷即位。

太和二十三年,南齊為穩定形勢,派出首屈一指的名將陳顯達率建康的中央禁軍,再次開赴沔北,統領兵力共約4萬人展開反撲。

陳顯達此前有過長期鎮守樊城的經驗,與魏軍多次交手勝多敗少。齊明帝時代他備受信任,是中央職務最高的將軍,威望非同尋常。他率軍前來,顯示出南齊志在必得的信心。

陳顯達自襄陽出兵進入南陽一帶,迅速攻下了馬圈城和順陽城。北魏遣名將元英抵擋,但被陳顯達擊敗。孝文帝聞訊大怒,下詔嚴責元英。

沔北諸郡地位之重不言而喻,如果被陳顯達奪走,以後想要再拿回來可就難了。權衡之下,孝文帝不顧患病之體,自率大軍十餘萬自洛陽南下,親自與陳顯達決戰。

齊軍數量遠比魏軍為少,加上此前攻城已耗費了許多力量,無法抵擋孝文帝帶來的生力軍。經過激戰後,陳顯達部被擊潰,他棄軍南逃,兵力損失達二三萬,基本上失去了戰鬥力。

魏軍本來可以趁勢進攻襄陽、樊城,但孝文帝連續奔波勞累,終於一病不起。沒過多久,他便在懸瓠城病逝。魏軍也無法再繼續南攻了。

孝文帝親政短短9年,但期間長達4年多的時間都在一線戰場度過。他雖然從根本上推動了鮮卑貴族的漢化,但也對南朝充滿了深深的敵意。他推動的三次南征,更是深刻改變了南北對峙的局面,使南朝在長江中游門戶洞開。

孝文帝的繼任者宣武帝元恪,正是看到了孝文南征的巨大成果,才更加不遺餘力地持續推行南侵戰爭。北朝因此獲得了太武帝以來不曾有過的戰略優勢,可以說,其因都發端於孝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