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實施文化首位

甘肅既是“羲軒故里、河嶽根源”,也善得風氣之先,海納外來營養,形成獨具的文化“軟實力”。新時代,甘肅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主要省份和戰略通道,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釋放文化為其他產業的賦能作用,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文化產業強省建設,實現文化制高點的首位發展目標。

第一,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融合發展。

發揮甘肅溝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兩橫七縱”開放型綜合交通網絡優勢,創新推進旅遊業等業態。依託國家旅遊局牽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旅遊合作發展規劃,以古絲路及節點城市為內核,打造敦煌—張掖—武威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以蘭州為核心的黃河—都市圈文化產業區、以天水為核心的隴東南始祖歷史文化區,實現文物、大遺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鎮、村)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文化、紅色文化保護開發,建設絲路文化—華夏文明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

以文化創意為依託,創新推進“文化+”“旅遊+”融合戰略,培育新業態。統籌推進各類文化區的全域旅遊發展,推進文化體驗、文化遺產旅遊、紅色旅遊等業態的融合發展提質升級,建立一批主題鮮明、要素完善的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推出更多研學、尋根、文化遺產等專題文化旅遊線路和項目,推動更多資源轉化為具有文化內涵的旅遊商品。

第二,積極發揮市場作用,推進文化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聯動創新。

目前,甘肅形成了娛樂演藝、文創、影視、動漫等多元化的絲路文化產業集群,打造了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節會賽事。這些產業和節會賽事優勢初具,但效益與規模發展不平衡。積極利用文化首位戰略紅利,創新增強內生動力,提升戲劇舞蹈演出、體育、娛樂等產業服務品質;做強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古籍整理出版等產品供給;增強博物館、美術館、博覽館(園)等文創產品的經濟效益;拓展策劃、經紀、影視、創意等文化產業。通過創建研修平臺,加強跨領域合作,延長產業鏈,降低產業“文化折扣”等舉措,推進文化產業規模速度到品質效益的跨越式升級。

充分發揮敦煌文博會等著名節會賽事的品牌效應,打造以人文初祖伏羲為首位,以“草聖”張芝、玄奘等為核心,以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遊等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絲路文化節會,推出攝影、避暑、登山等文體娛樂形式,豐富文化產品供給的方式、渠道和形態,創新市場化運作模式,增大其附加值和商貿效益。

第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實施大企業、大項目、大資本聯袂出行,和文化產業“走出去”“引進來”交叉發展戰略,形成互動共振效應。

完善市場準入和生產經營機制,以大項目為驅動,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積極吸引國內外文化產業強企業落戶我省。完善政策諮詢平臺,提供文化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大數據分析評估等指導性資源;搭建投融資平臺,撬動“一帶一路”各類資金支持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建設公共技術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化學反應”,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升級,提高文化產業周邊輻射和國際空間覆蓋率。

擴大甘肅文化在國內外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升格全省招商引資大會、蘭洽會等一批招展引會,提升其交流層次,積極在長三角、環渤海等區域開展招商引資專項活動。推行優勢文創行業先行戰略,緊盯國內外前沿技術和領頭企業,配套網上文化產業、產品展示、導覽、交易平臺建設,做大做強“線上絲綢之路”。

第四,拓展國際文化交流渠道、提升交流層次,建立廣泛的絲路人文對話、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機制。

積極利用民族走廊和中外文化匯融前沿的地緣和文化優勢,開創中國—中亞論壇、中阿藝術論壇、伏羲論壇,建設敦煌學和簡牘學研究書院,創新推進絲路沿線民族研究,把甘肅打造成西部中外文化交流高地和華夏文明研究中心。

根據國家“一帶一路”教育產業對外開放新格局需要,擴大絲路沿線國家來甘留學生規模,增加西亞、中亞、南亞國家留學生教育在甘肅高校布點,擴大孔子學院招生名額。發揮高校、文化、研究機構等平臺優勢,建設服務絲路經濟的國際化與多邊合作的人才培訓中心、科創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為國內外相關部門、企業提供語言翻譯、信息保障、專業培訓和文化諮詢。提升特色資源研究開發層次,爭取中醫藥臨床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的國際聯合,鼓勵在境外開展中醫藥診療服務。通過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科研院校等多元化合作,實現招才引智、技術轉讓、經貿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