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現象:單靠“一口好腔”的演員可以休矣

有次我在劇場側幕條看戲,觀眾正為演員的精彩表演歎為觀止、掌聲不斷,一位站在我身邊也在觀摩的演員卻冷哼一聲。我說這表演多好,對方只說“他沒嗓子”,不屑一顧……

京劇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先生曾說“有人覺得只要自己的扮相、嗓子(也就是天賦條件)都好,‘上人見喜’就成了,因之就不肯再在藝術上去深入鑽研了,這很不好”。這話說了幾十年,但戲曲舞臺上只靠嗓子的演員卻有增無減,總該引人深思。

戲曲現象:單靠“一口好腔”的演員可以休矣

戲曲現象:單靠“一口好腔”的演員可以休矣

荀慧生

我們以前討論過演員要重視對技術的學習,所謂技術,既包含戲曲的基本規範和程式套路,也包含演員自身的聲腔訓練。要想成為“文武不擋”的全面演員,在先天嗓音條件下練就一副好唱腔自不必說,練好身段基本功也很重要。

然而,我們發現,在戲曲特別是以秦腔、豫劇為代表的的地方戲中,“一口好腔”雖然成就了不少名演員,卻也耽誤了很多演員的全面發展。一些演員認為只要唱得好,就足以彌補身段基本功的不足。

誠然,在秦腔發展歷史上,對聲腔的重視程度一度遠勝於對身段的重視,早期也確實湧現出大量“好唱家”,或慷慨激昂、或低迴婉轉,總能靠聲腔來引人入勝,獲得觀眾的認可。這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比如演員可能是半路出家,身上缺乏基本功訓練,或者是整個劇種系統發展過程中尚未形成規範而完整的身段表現形式。

戲曲現象:單靠“一口好腔”的演員可以休矣

然而,戲曲發展到了今天,觀眾已經不能滿足於“聽戲”,而是願意通過“看戲”來全方位觀摩欣賞演員的全面技術,一口好腔雖然能帶給人聽覺享受,慘不忍睹的身段卻難以帶給觀眾視覺愉悅。

當然也有演員覺得,武生花旦才注重表演,鬚生正旦閨門旦這些行當要以唱功取勝,對身段可以不用太重視。然而有沒有身段功底其實是可以在任何行當的演出中展示出來。肖玉玲的《探窯》純以唱功拿人,但幾個背影的唯美都讓觀眾稱道,那些背影造型都凸顯出她對身段功力的深入研究,足以證明她對身段的重視。

戲曲現象:單靠“一口好腔”的演員可以休矣

被王紹獻稱為“鸝聲谷鳴,裂帛清脆”的王天民,唱功不可謂不好,但在《洞房》錄音中有一段並無唱詞的地方引起掌聲,看過此劇的人說這掌聲是因為觀眾看到他的“一笑”就為之傾倒。

相反的,鬚生要是連《二進宮》的楊波都讓觀眾覺得“身上涼”,唱功再好也不過爾爾,算不得全面的演員。《趕坡》也是唱功戲,但王寶釧進窯也是講究身段的,好演員一個圓場加彎腰進窯就能引起掌聲。

好唱家一句唱罷就會響起掌聲,而有的演員則僅需一個身段甚至一個笑容就能引發掌聲。相比之下,哪種才是好演員自然不言而喻。

有嗓子是祖師爺賞飯吃,在這基礎上再加以勤學苦練,定能成為一個全面的好演員,但如果抱著這個“金飯碗”驕傲自滿而懶於在身段基本功上下功夫,最多也就是個“好唱家”;相反的,“沒嗓子”的演員拼命練功,力圖取長補短,也能為自己贏得一方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