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南京│這些工業遺產,見證了南京製造的榮光

工業遺產承載著城市的工業文明,是當代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記憶。日前,“中國工業遺產故事”叢書推出第一輯8冊,包括《金陵製造局故事》和《南京長江大橋故事》。基於嚴謹的歷史史實,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這些極具代表性的工業遺產再次呈現,中國是如何從農業國轉身為世界最重要的工業製造大國的。

01

背景:為遺產保護和利用開拓新領域

在眾多文化遺產中,工業遺產是一個年輕的類型,卻有其特殊價值。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認為,除了歷史、社會、建築和科技、審美等多重價值外,工業遺產還具有技術價值,見證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從中不但可以清晰看到技術進步的脈絡,還為後人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經驗與教訓,“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

品讀南京│這些工業遺產,見證了南京製造的榮光

金陵製造局舊址

南京有著豐富的工業歷史文化積澱,在城市發展的不同時期形成了一批風格獨特、具有較高價值的工業遺產。這些工業遺產現已作為南京工業文明的文化標識被加以保護。

2018年公佈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中,南京以11處工業遺產上榜,在國內城市中排名第一,大大突顯了“南京製造”的分量。

上榜的這11處工業遺產涵蓋了軍工、機械、冶金、交通、水電、化工和通信等諸多門類。其中,誕生於1865年的金陵製造局,當時所生產的新式槍炮在產量和質量方面均居於當時全國首位,產品不僅供應淮軍,還供應南洋、北洋各防營使用,甚至還接受全國各省防營訂貨。

作為入榜最年輕的一處工業遺產,始建於1959年的南京長江大橋,被譽為“爭氣橋”,它不但是中國建橋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建設國家的象徵。

品讀南京│這些工業遺產,見證了南京製造的榮光

南京長江大橋。南京日報記者 徐琦 攝

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也是當下一個極為緊迫的問題。單霽翔認為,要使城市成為工業遺產真正的家園,就要把工業遺產與公眾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其成為公眾生活的組成部分,成為城市文化的內核與靈魂,“這離不開公眾的關注和參與。”

所以,對今天的人們來說,工業遺產要不斷挖掘其紀念、教育、文化和象徵等諸多意義。“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工業遺產,無疑是為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開拓了一片新領域。”單霽翔表示。

02

形式:多手法呈現工業遺產背後故事

隔著長長的時間河流,很多工業遺產已是幾經興衰沉浮,講述它們的故事,該如何還原,如何選擇?

品讀南京│這些工業遺產,見證了南京製造的榮光

金陵製造局舊址內景。唐蓉 攝

《金陵製造局故事》的作者楊向昆畢業於南大歷史學院,現為鄭州大學老師,在重慶西南大學讀研時,其碩士論文做的就是抗戰時期的金陵製造局。

楊向昆告訴記者,他研讀了很多史料,最後選擇通過16個故事,將金陵製造局從誕生到壯大,從新生到崛起,最後踩著時代脈搏不斷轉型的過往娓娓道來。

為了保證論著結構的完整性,有關金陵製造局發展的每一個時期,他都選取了一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故事講述。

比如,他專闢一章講述改進馬克沁重機槍的故事。馬克沁重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以火藥燃氣為動能的自動武器,金陵製造局在引進仿製過程中,對其進行了幾次改進,包括改進槍管內膛加工和校直,完善槍件淬火、滲碳等工藝,不但提高了質量,也增加了生產能力,為八年全面抗戰發揮了極大作用。

品讀南京│這些工業遺產,見證了南京製造的榮光

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拍攝的金陵製造局車間情景。資料圖片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改名為金陵兵工廠的金陵製造局分水陸兩路西遷重慶。在接到西遷命令後,職工廢寢忘食拆卸機器設備,不到半月就將全廠五千餘噸的機料、器材物資裝箱完畢,成為當時全國搬遷最快、復工最早的兵工廠……作者對金陵製造局為民族工業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濃墨重彩地予以敘述。

《南京長江大橋故事》由楊洪建和王偉聯袂撰寫。其中,楊洪建曾擔任南京電視臺五集專題文獻紀錄片《南京長江大橋》學術顧問;王偉現任職於南京市檔案館,曾參與《南京長江大橋檔案》等作品的編寫和製作。

大橋集聚了一代人的情感,它既是城市記憶,也是國家記憶,各種史料如汗牛充棟。作者以小見大,分別介紹了設計在當時就非常前沿的南京長江大橋,最後為何會放棄過江隧道方案?“爭氣鋼”是如何誕生的?建設大橋的潛水員是如何潛進82米的水下,在當時條件艱苦、相對不發達的技術水平下,又是如何承受住8個大氣壓的?“大橋”成為南京人引以為傲的一個品牌,大橋牌自行車誕生前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03

意義:著眼於工業遺產的現在和將來

“中國工業遺產故事”叢書被列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南京出版社社長盧海鳴表示,作為國內首套有關工業遺產的系列圖書,叢書將力爭實現出版100種、發行100萬冊的“雙百”目標。

品讀南京│這些工業遺產,見證了南京製造的榮光

“中國工業遺產故事”叢書

據南京出版社“中國工業遺產故事”叢書項目負責人朱天樂介紹,下面還將推出諸多工業遺產故事,包括位於南京的江南水泥廠和浦鎮機廠的故事等。

雖然叢書內容多從過去著手,但其著眼點仍是現在和將來。正如單霽翔所說,對每一項工業遺產的詳細說明和闡述,以及工業發展的歷史和其中有趣的人物,都會讓人對工業遺產產生興趣,最終會引導他們自覺地保護身邊的工業遺產。

楊向昆告訴記者,他過去對金陵製造局的研究,都偏向學術性,僅僅是少數的同行才會看,“中國工業遺產故事”叢書讓他有機會把所瞭解的歷史講給大眾聽。

楊洪建和王偉均認為,“中國工業遺產故事”叢書能夠讓社會各方面更多地關注工業建築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並通過對工業建築遺產的改造和激發,提升城市美譽度、影響力,傳承近現代工業文明。

比如作為保護中國工業文化遺產的一個典範,金陵製造局舊址現被改造成1865創意產業園區。“工業和互聯網、新時代的休閒娛樂相互碰撞,使這些老廠房又煥發了新的生機。”

楊向昆對記者說,他後來到南大讀博,曾到金陵製造局舊址考察過,巍峨的廠門,寬闊的廠房,還有部分保留的機器,以及當時為了運輸方便而修建的窄軌鐵路,都讓他備感震撼,彷彿置身於當時隆隆的機器生產中,特別有大工業時代的立體美感。

楊向昆表示,正是在寫作過程中,他發現金陵製造局每一步都離不開向國外學習,但又不過分依賴外國技術,一直在謀求自己的技術人才,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在危機四伏、中國工業落後的年代,中國竟然還有這麼大這麼先進的一個工廠,看了之後就特別能理解那一代金陵製造人的不易和偉大。”

就像單霽翔所說,“講好中國的工業化故事,有助於鼓舞民族復興的精神和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