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父子雙院士,“不迷失在細節中”是父親愛的箴言

一門父子雙院士

在北京甘家口東北角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內,主樓二樓的走廊上掛滿了地質學界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照片,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有兩個人都姓謝,分別是謝家榮和謝學錦。

沒錯,他們二人是父子關係!謝家榮是現代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者之一,其學術研究涉獵廣泛:煤巖學、礦相學、石油地質學、礦床學、經濟地質學等諸多領域,並且在許多領域都處於開創者和奠基人的地位,在燃料及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產成礦規律及找礦方法上論述頗豐,堪稱中國地質界的一代宗師。

一門父子雙院士,“不迷失在細節中”是父親愛的箴言

1924年謝學錦和父母攝於北平

謝學錦是我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他發現了國際公認的銅礦指示植物——海州香薷,探尋到原生暈的分帶特徵,制定了原生暈的找礦方法,完成了《中國地質詞典》中地球化學勘查部分300多個專業詞條的註釋,提出了極具重要意義的“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

謝家榮於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55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5年後,謝學錦也當選了中科院院士。可謂是“一門雙傑”。

顛沛流離的求學之路

1923年5月,謝學錦出生於北平。六歲時,謝學錦進入北京師大附小讀書,他那時性格內向且比較貪玩,業餘愛好是讀劍俠小說。在全班50名學生中,他的成績僅為中等,對此母親很是著急,但父親卻不以為意,認為他多看些書會有好處。

那時,謝家榮在北大地質系教書,每天都工作到半夜。父親的勤奮對謝學錦影響很大,使他從小就佩服科學家,覺得科學家非常了不起,立志將來自己也要成為一個像父親那樣的人。

謝學錦的中學歲月正值戰亂時代,求學之路蜿蜒曲折,從北平到上海,再輾轉到昆明,最後到昭通,在顛沛流離中完成了中學學業。

一門父子雙院士,“不迷失在細節中”是父親愛的箴言

高中時的謝學錦

多次轉換專業,終入化學系

1941年,謝學錦考入浙江大學。

雖然父親是中國大名鼎鼎的地質學家,但從事地質研究並不是謝學錦最初的理想,大學期間他曾經多次想轉換自己的專業。

剛入學時,他首先選擇的是物理專業,後來由於理論力學掌握得不好,數學也有點跟不上,謝學錦便產生了轉系的想法。一開始,由於對歷史十分熱愛,他想轉入西南聯大歷史系。王淦昌(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時任浙江大學物理系主任)知道後,找他談了一下午,勸他不要轉系。

“我功課不好,數學又不行。我還是喜歡歷史和詩歌。”他對王淦昌說。

“你喜歡歷史和詩歌,這很好,這個對物理有用,可以增加想象力。看得出來,你是一個有潛力的學,你還是留下來吧,物理裡頭也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像詩歌一樣。”王淦昌對他說。

但他還是想轉入西南聯大文學院的歷史系,但西南聯大來信說“你只能轉到我們的物理系。”這樣,他想轉入西南聯大歷史系的希望破滅了。

於是外語能力不錯的他又產生了轉入外文系的想法,但又擔心學習外文沒有出路,最終改學化學。

後來他說“這是我一生中一個最重要的決定。”

初識勘查地球化學

1950年,謝學錦進入礦產測勘處從事分析工作。他在父親的指導下讀了有關地球化學的經典著作,如《岩石化學分析手冊》《地球化學數據》等,這使他對地球化學產生了興趣。

同年,父親謝家榮看到《Economic Geology》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介紹用地球化學方法在美國一個銅礦區找礦,他便對謝學錦說:“這個方法將來可能很有前途,你是不是去試試?”

1951年,謝學錦被父親派往安徽安慶月山踏勘,研製野外快速分析方法,為展開我國首次地球化學探礦做準備。

9月,謝學錦和徐邦梁在安徽安慶月山進行我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首次實驗。根據土壤、岩石分析結果,他們發現了銅礦的指示植物——海州香薷(銅草)——它後來成了國際公認的銅的有效通用指示植物。這一重大發現也成了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起點和奠基石。

重視細節,掌控全局

1953年底,謝學錦被調入地質部地球化學探礦籌備組,後來籌備組改為地球化學探礦室(簡稱化探室)。1954年冬,謝學錦擔任化探室主任。

對於這樣的使命,謝學錦有些不自信,他對父親說:“我是學化學的,一點不懂得地質,怎麼去領導化探室?怎麼能夠把工作做好呢?”

父親說:“你應該發揮自己的化學所長”,“用不著到野外去具體認識什麼東西,做地球化學工作不需要認識具體的岩石和礦物”,父親特別告誡他:“Be not lost in detail” (不要迷失在細節中)!

這次談話對謝學錦一生的工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句“Be not lost in detail”影響了謝學錦的一生。

上世紀50年代,謝學錦從事熱液礦床原生暈的研究,與蘇聯學者同時發現了原生暈的分帶序列,取得了西方國家不能望其項背的成果。基於原生暈的研究成果制定的原生暈找礦方法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使很多盲礦體在已知礦床的深部被髮掘出來。

比如,遼寧的青城子鉛鋅礦。該礦床發現於上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時已瀕臨枯竭,謝學錦和他的同行用原生暈找礦法在該礦床的深部發現了新礦體,使這個礦床重獲新生,這一案例已被記錄進我國的勘查地球化學教科書中。

青城子礦區的成功得到了地質部和冶金部的重視,原生暈找礦法在全國各地得到大力推廣使用。但謝學錦並不滿足,父親“Be not lost in detail”的教誨時刻提醒他要在細節中看到全局。十多年的工作使他充分認識到,儘管原生暈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仍然處於一種戰術地位:只是跟在地質工作後頭走,不過是一種輔助性的找礦方法而已。他決心要把勘查地球化學從戰術手段提高到戰略的高度,使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成為戰略性的、指導全局的方法。

一門父子雙院士,“不迷失在細節中”是父親愛的箴言

1960年5月完成的專著《原生暈找礦方法的理論基礎與工作方法》

在勘查地球化學新領域裡大展身手

謝學錦一生最大的抱負就是要讓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成為戰略性的、指導全局的、能夠迅速覆蓋幾千、幾萬平方公里的方法,他要使勘查地球化學成為找礦勘探的引路者!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全國範圍的區域化探——地球化學填圖,為此他早就開始準備了。

1978年,謝學錦與孫煥振、李善芳、方華聯名向國家地質總局提出了“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的建議,後被正式納入國家計劃。

一門父子雙院士,“不迷失在細節中”是父親愛的箴言

1980年謝學錦(站立者)和同事們部署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工作


此後二十多年裡,謝學錦一直致力於地球化學填圖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指導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工作的開展。

到本世紀初葉,“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已經完成中國大陸700多萬平方公里的掃面工作,為解決我國的礦產資源發揮了重大作用。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05年的統計:共發現各類地球化學異常達58788處,共檢查了其中的17623處異常,在驗證的4218處異常中有3349處異常找到了礦。

1994至1999年間,謝學錦(和劉光鼎)在主持國家攀登計劃B85-34項目期間,依據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得到的高質量海量數據,陸續提出了一系列勘查地球化學的新概念:套合的地球化學模式譜系、地球化學塊體、巨型礦床形成的首要條件是巨大的成礦物質供應量、活動態的成礦可利用金屬量;依據這些新概念,先後提出了一整套新的找礦方法。依據這些新概念和新方法,謝學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找礦戰略。

這套新戰略的主旨是在整個礦產勘查過程中,以化探提供是直接找礦信息為先導,結合地質與地球物理資料,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縮小靶區,直到找到大型、特大型甚至巨型礦床。由此,將勘查地球化學從戰術手段提高到了戰略的高度,使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成為了戰略性的、指導全局的方法。這個謝學錦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標,終於實現了。

一門父子雙院士,“不迷失在細節中”是父親愛的箴言

謝學錦(右)參加於耶魯撒冷舉行的第18屆國際地球化學勘查學術會議


除了部署和指導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外,謝學錦還著重進行了金礦的化探找礦研究,解決了金礦化探中的粒金效應等一系列國際上找金的關鍵問題,為中國金礦勘查中上千噸金礦的發現奠定了基礎。

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的成功為中國引領全球地球化學填圖奠定了基礎。上世紀90年代,謝學錦作為國際地球化學填圖計劃工作組指導委員會委員、分析技術委員會主席,在中國提出和主持了"環境地球化學監控網絡與全國動態地球化學填圖"項目,為全球地球化學填圖採樣提供了典範。依據中國“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的成功實踐和所取得的經驗,謝學錦在1980-1990年代,前後三次在相關國際會議上作了題為Analytical Requirements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國際地球化學填圖對分析的要求)的學術報告,就國際地球化學填圖計劃項目應該統一測定的元素、分析檢出限和數據質量監控等問題提出的具體要求,獲得了國際地球化學填圖專家們的認可,為國際地球化學填圖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門父子雙院士,“不迷失在細節中”是父親愛的箴言

1996年,謝學錦院士(右二)參加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

進入21世紀時,80歲的謝學錦指揮了全國76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填圖,瞭解化學元素週期表上76種元素在中國大陸表層的分佈,為查清中國礦產資源和環境的監控與治理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2006年,謝學錦(前排左三)在第七屆全國勘查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與學生合影

2007年,84歲高齡的謝學錦榮獲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的最高獎項——國際應用地球化學家協會金獎。他是全世界獲此殊榮的四位科學家之一。

2017年2月24日,謝學錦逝世,享年94歲。

參考文獻:

1、《走向奧維耶多——謝學錦傳》(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發行,作者:張立生)

2、《奮鬥的人生,輝煌的事業:謝學錦院士80壽辰暨中國勘查地球化學50週年》(2003年,地質出版社,主編:張立生、王學求)

3、《謝學錦院士:躬身大地,敢為天下先》(2015年7月24《中國科學報》文章,作者:張立生)

4、《“文軍長征”走出來的院士--謝學錦校友回憶錄》(2015年浙江大學“求是風采”採寫大賽獲獎文稿,作者:白昕、趙子瀟、李鑫宇)

5、《生命與科學的協奏——謝學錦院士晚年生活紀事》(2016年8月10日,《中國國土資源報》第二版,作者:周飛飛)

6、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