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雙十一”?穿越時空,這些套路你能看透

11月12日零點剛過,2019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全天成交額出爐!

古代也有“双十一”?穿越时空,这些套路你能看透

2019天貓“雙11”全天成交額為2684億元人民幣,超過去年的2135億元人民幣,再次創下新紀錄。

回過神來,你是否也在不經意間參與了一個千億大項目?

其實,無論古代還是現在,人們都免不了想購物或囤點兒東西,以備不時之需。那麼,在古代有沒有類似“雙十一”的“購物節”呢?古代商人又是如何來促銷、打廣告的?

古代有“購物節”嗎?

可想而知,古代既沒有電商,也沒有現在隨處可見的超市和“大賣場”,古人都去哪裡購物?這就要說到當時比較流行的“集市”。

所謂集市,就是在某個日子,人們聚集到一個固定場所、進行商品交易的市場。一般認為,集市大約起源於殷、周時期。《易·繫辭》裡說:“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古代商品經濟不夠發達,交通也不怎麼便利,大家往往會等到集市到來時,把想買的東西一次性儘量買齊全。而這些集市,有的還需要“趕場”,趕往集市的人都會“趕早集”,甚至半夜就要起來。尤其逢年過節,集市上人來人往、成交量很可觀。所以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就是古代人的“購物節”。

在唐代,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得比較好,集市在規模、管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之規。比如,集市設有“市令官”,負責管理市場交易,在午時擊鼓三百下,商人才能入市,散市也有固定時間。

在不同地方,集市的名字會有所不同。《五雜俎》中提到:“嶺南之市謂之虛,言滿時少,虛時多也。西蜀謂之亥。亥者,痎也。痎者,瘧也,言間一作也。山東人謂之集。”

集市的影響比較久遠,到現在一些地方還有“趕集”或趁墟等說法。《清明上河圖》對集市的熱鬧情景,也有所展示。

古代也有“双十一”?穿越时空,这些套路你能看透

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觀看石渠寶笈特展上的《清明上河圖》

不過,民俗專家王娟提到,趕集、廟會有點相當於現在的週末逛街,店家明碼標價,顧客也可以討價還價,跟現在購物“砍價”很相似。

重要節日帶來商機

除了集市以外,古代商販還會利用一年中的重要節日,集中開市售賣貨物,種類比平時齊全得多,人們也趁機“剁手”。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提到過自己在集市上的見聞:“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

舉個例子: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為了熱熱鬧鬧過個年,人們會提前很久置辦年貨:新衣服、鞋襪、米麵、鞭炮……專為出售年貨而舉辦的集市,叫“臘月集”。

至於清明節和寒食節,人們要去郊外踏青,還要祭祖、追思先輩,市場上會有很多相關用品集中出售。對此,宋代的孟元老寫過一本《東京夢華錄》,其中記載:“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潘樓幷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場面相當熱鬧。

元宵的購物節也叫“燈市”,雖然主要以賣花燈為主,但同時也有人說書、辦畫展、賣瓷器、彈樂器等。

打廣告搞促銷?古代商家有一套

想推銷貨物,免不了要打廣告。古代商家促銷雖然沒有現在這麼多花樣,但也都各有各的看家本領,敲鑼打鼓、高聲叫賣、掛幌子等招數應有盡有。

以聲取勝作為傳統促銷手法 可謂屢試屢驗

屈原在《天問》中曾道:“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後何喜?”講的是姜子牙在賣肉時,有意把刀弄得叮噹響,以此來招攬顧客;而清代《燕京雜記》也有記載:“京師荷擔賣物者,每曼聲婉轉,動人聽聞。”,“呼賣物者,高唱入雲。”

其實這種促銷方式簡單易行,而且非常奏效。試想,在沒有網絡的古代,交易場所基本是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人來人往中,發出抑揚頓挫的聲音或者與所售商品有關的響聲,從而吸引買家注意,絕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廣告形式推陳出新 使得買家眼花繚亂

印刷術推廣後,宋代商家的廣告內容也更加多元豐富。比如那則大名鼎鼎的“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印刷廣告。

古代也有“双十一”?穿越时空,这些套路你能看透

“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

這則廣告中間印著針鋪的標誌“白兔搗藥圖”,下方是廣告具體內容“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客轉為販,別有加饒,請記白。”寫明如果有客商大量購買,會在價格上給予優惠。

古代也有“双十一”?穿越时空,这些套路你能看透

北宋《清明上河圖》中的這家“正店”,相當於現在的五星級酒店,在北宋是名副其實的酒店。開封城像這樣的“正店”共有七十二家。“十千腳店”比“正店”差一檔,門口的方柱標牌,晚上可以在箱內點上蠟燭,由此可見,“燈箱廣告”在當時已是初具雛形。

薄利多銷的手段更是歷久彌新、屢試不爽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雙十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降價促銷,而古人早已把薄利多銷,降價銷售玩的明明白白。《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秦漢商人早已意識到“貪賈三之,廉賈五之”,就是說一味貪圖厚利的只能賺30%,倒不如在價格上給出優惠,多賣點貨物,反而可以賺50%。

贈券、優惠券,那時候叫做“紅票”;送貨上門叫“送力”;跳樓折扣叫“削價”。而這裡邊最有意思的就是一種叫“關撲”的銷售方式,是以待售商品為賭注,買者若猜對,則可免費或打折拿走商品。

名人效應解決一切宣傳難題

《戰國策・燕策》記載:“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什麼叫商業頭腦?不服不行。同一匹馬,伯樂沒“代言”之前三天賣不出去;而請業內大咖一鑑定,不但分分鐘被搶購,而且價格還翻了十倍。

有意思的是,古代商家也有類似現在的試吃服務。《夢梁錄》記載,當時有的小商販兜售果子乾貨,會先將小份食物分發給客人,有點先嚐後買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還有一點,在陳列商品方面,古人也自有他們的絕招。據宋代《燕京雜記》記載:“京師市店,素講局面,雕紅刻翠,錦窗繡戶。” 商家們為了提高商品的檔次,喜歡把店鋪裝飾得非常豪華,不僅招牌高掛,晚上還掛起五光十色的錦紗燈籠,把店鋪照得如同白晝,吸引顧客上門。

時代不斷更迭

有些東西卻因嵌入其間而被保留下來

從古至今,人們對購物的熱情從未削減

從曾經的披星戴月去趕集

到如今的我自家中坐貨從快遞來

購物的形式日益多元豐富

但通過購物所獲得的滿足感

卻從未改變

監製:李曉雲

校對:王鑫蓉

古代也有“双十一”?穿越时空,这些套路你能看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