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在飄忽不定的股市,這句話屢屢得到應驗。

但也有例外。

恆瑞醫藥就是個例外。

8月29日,恆瑞醫藥公佈了2019 年上半年業績,營業收入100.3 億元(+29.1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4.12 億元(+26.32%),扣非淨利潤為 22.89 億元(+25.21%)。

時隔2月,截至2019年11月8日收盤,恆瑞醫藥股價91.3元,市值超4038.03億元。連續8個交易日維持4000億之上。

據恆瑞醫藥的前復權股價計算,2003年至今,恆瑞醫藥股價的最大漲幅近220倍。

換言之,假如16年前5萬元買入恆瑞醫藥並持有至今,你就是一名千萬富翁。

從2000年上市到突破千億市值,恆瑞醫藥用了16年;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縮至一年左右;突破3000億元,約7個月。而2019年6月6日,恆瑞醫藥破3000億元市值,不到四個月,就突破4000億。成為除貴州茅臺外最炙手可熱的上市公司。


這樣的市值狂奔,簡直有些細思極恐。也難怪有投資者稱,恆瑞醫藥5000億市值或就在眼前。

在瞬息萬變的股市,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也可以稱之為一個奇蹟。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據企查查資料顯示,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大型醫藥企業,成立於1997年,總部位於江蘇連雲港。法人代表孫飄揚,註冊資本442281.4196萬元,最大股東為江蘇恆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4.15%。

恆瑞醫藥能有此成就,從他的研發投入可窺見一斑。

作為具備創新藥生產能力的企業,近年來,恆瑞醫藥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且採取全部費用化處理。

數據顯示,2018年該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資金2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1.81%,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由2017年的12.71%提高至15.33%。

而在今年上半年,恆瑞累計投入研發資金 14.84 億元,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 14.8%。回顧以往財報數據顯示,恆瑞醫藥近幾年營收、淨利潤穩步前進,研發投入繼續加大。

據 Insight 數據庫統計,恆瑞在研的新藥共有 44 個,其中抗腫瘤藥物 24 個;44 個新藥中生物藥共有 16 個。

儘管這一權重對標國際醫藥巨頭其實還遜色不少,但在國內已經屬於研發投入的“第一梯隊”。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圖源格隆匯

但就在醫藥A股“一哥”如日中天的當口,股市傳出了一個“反常”的消息。

董監高接連減持

2019年7月18日晚間,恆瑞醫藥(600276.SH)發佈了董監高減持股份的進展公告。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公告中稱,截至2019年7月18日,本次減持計劃實施期限時間已過半,公司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蔣新華、周雲曙、蔣素梅、李克儉等13人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減持公司股份2114344 股,佔公司總股本的 0.0478%。

截至2019年10月17日,蔣新華、周雲曙、蔣素梅、李克儉、劉疆、袁開紅、孫杰平、戴洪斌、沈亞平、孫緒根、陶維康、鄒建軍和周宋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分別累計減持公司股份300,000股、660,000股、135,000股、153,064股、153,680股、201,200股、30,000股、306,000股、24,900股、112,000股、10,000股、15,000股和56,700股,分別佔公司總股本的0.0068%、0.0149%、0.0031%、0.0035%、0.0035%、0.0045%、0.0007%、0.0069%、0.0006%、0.0025%、0.0002%、0.0003%和0.0013%。本次減持股份計劃已完成。

話音未落,新一輪的減持計劃已然而至!

證券時報e公司訊,恆瑞醫藥(600276)11月1日晚間公告,因個人資金需求,公司董事及高管周雲曙、袁開紅、孫杰平、劉笑含計劃在2019年11月25日至2020年5月22日期間,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合計不超66.48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0.015%。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截至11月13日午盤結束,恆瑞醫藥市值已經突破4000億元!

這不免讓人產生疑問,形勢一片大好,為何高管股東頻頻減持、對自家股票信心不足呢?

讓我們順著藤蔓,抽絲剝繭,試著揭開罩在恆瑞身上的面紗。

營收靠“仿製藥”,創新仍不足

恆瑞醫藥自稱是國內最大的抗腫瘤藥、手術用藥和造影劑的研究和生產基地之一。

自從其上市之後,就一直在向創新藥的方向努力。

然而,公開資料顯示,

從2000年上市至今19年後,恆瑞醫藥的創新藥也僅有5個,分別是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

恆瑞醫藥2018年年報顯示,2018年恆瑞醫藥現實營業收入為174.18億元。而其中,90%左右的營業收入來自於恆瑞醫藥的仿製藥。創新藥的收入僅佔營業收入的10%左右。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圖源格隆匯


雖然恆瑞醫藥在2018年投入的研發費用為26.70億元,佔同期營業收入比為15.33%,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51.79 %,但是與其銷售費用費用相比依舊有很大差距。2018年恆瑞醫藥銷售費用為64.64億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37.11%,銷售費用佔營收比仍是研發費用佔比的2倍之多。

一定意義上說,創新藥研發屬於資金、成本、風險三高的重密集型工作。創新藥研發是一項綜合實力比拼,不但比拼資金、技術、經驗、資源,更比拼耐力、恆心、嚴謹度甚至是運氣。

揹負40多項新藥研發的恆瑞醫藥,火力全開的同時,是否也有諸多風險?

營銷費用佔比過高,銷售團隊超1萬人

再來看銷售費用。

從最新的三季報看,恆瑞醫藥銷售費用達25.1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7億。

事實上,近五年來,恆瑞醫藥銷售費用持續高增,佔營收比重均接近40%。從近十年銷售費用看,2008年僅9.65億元,2008-2018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0.83%。


2014-2018年,恆瑞醫藥銷售費用分別為28.44億元、35.25億元、43.52億元和51.89億元、64.64億元,分別是同期淨利潤的1.9倍、1.6倍、1.7倍、1.6倍、1.7倍,佔當年營收的比例分別為38.16%、37.84%、39.23%、37.50%、37.11%。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高昂的營銷費用背後,是恆瑞醫藥龐大的銷售團隊。

wind數據顯示,恆瑞醫藥當前員工人數總計14864人,銷售人員人數總計8161人,

銷售人員人數佔比員工總人數高達56.92%。

但實際的銷售人數遠不止於此。

據此前雪球大V齊恆輝今年初3月10日股東大會筆記(微信公眾號:雪球),恆瑞醫療(銷售人數)在腫瘤有4000多人,影像大概2000人,麻醉4500人左右,綜合大概3000多人,加起來有13000-14000人了,已經不止12000多人。

2015年,財政部官網刊登的名為《從藥企銷售費用分析藥價虛高現象》的文章中提到:“藥企的毛利率和淨利率驚人懸殊,實際上高企的銷售費用吞噬了企業利潤,一些公司的銷售費用甚至超過了其成本支出,形成了一種病態的增長機制。”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像恆瑞這樣的藥企,毛利率高實際上是意味著其生產藥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成本較低,且其藥品的盈利程度高。

然而,藥企的淨利率卻又相對較低,這說明企業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等不計入有關核算對象的成本,其中,尤其是營銷、推廣成本投入很高,從而導致實際的利潤率反而被拉低。

“這與醫療行業的帶金銷售模式有直接關係。現在國內的仿製藥企業太多,產品重複化率太高,以氟哌酸為例,全國有200多家藥企生產,產品療效並無太大差距。而對醫生來說,他們面臨眾多的同一種藥物,只是商品名稱不同,這就有了較大的選擇空間。而一些藥企就會通過帶金銷售模式來公關醫生,刺激醫生開處方使用自家產品從而帶來巨大的銷售量。”業內營銷專家劉檢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解釋道。

虛開增值稅事件

可以說,高企連漲的銷售費用是恆瑞醫藥的一個隱憂。

如果結合近期的虛開增值稅事件,這種隱憂還有多維表現。

2019年8月9日,國稅總局武漢稽查局發佈處罰公告,武漢玢麗之春科技有限公司於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間,在沒有真實貨物交易情況下,向恆瑞醫藥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4份,合計金額194174.76元,合計稅額5825.24元。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這是恆瑞第二次涉嫌接受虛開增值稅普票被通報。

該局公告稱,武漢富慄之芯廣告傳媒有限公司於2018年1月4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間,在沒有真實的業務交易情況下,向恆瑞醫藥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1份(發票代碼:4200171320,發票號碼:3071824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剛剛上市的翰森製藥(豪森藥業)。同樣因涉嫌接受虛開增值稅普票被通報,其票據數量達到20份。

其董事長鍾慧娟與孫飄揚為夫妻關係。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對此,恆瑞醫藥曾對媒體表示,公司未收到公告中所提及的增值稅普通發票。此次涉及的是普通發票也不是專用發票,他開了別人也不一定認。該票也有可能開了之後在流通環節就沒有報上來,因此,公司沒有收到。

這樣的回覆,是否有甩鍋之嫌?試問,開票都是要交稅的,誰會無緣亂開呢?難道只是因為你是醫藥股一哥,人紅是非多嗎?


高毛利背後,其他應收款疑點重重

除此之外,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恆瑞醫藥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幾乎維持不變。

十幾年來,毛利率一直在85%左右,淨利率在25%左右,這是連茅臺都很難達到的穩健指標。

一般而言,當公司的基數達到一定規模後,繼續維持高增長是很難的,難道恆瑞有什麼秘方?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自2018年起,有一個指標出現了異常,那就是其他應收款

其他應收款是上市公司財報編制工作最值得關注的指標之一。主要原因就是這個項目很容易出現掛賬費用,通過變通的延遲入賬,減少利潤指標的壓力。

什麼叫做掛賬費用?比如公司實際花了100萬的辦公費,處於某些原因(發票未到賬、減輕當年利潤壓力等),這100萬視同“其他應收款”入賬,暫不計入費用,在合適的時機再轉入辦公費。這種財務核算方式,叫做掛賬費用。

2018年年報顯示,恆瑞的其他應收款從上年同期的2.3億暴增到9.7億,漲幅竟然達到了316.88%。到了2019年半年報,更是增加到了10.95億元。如此鉅額的其他應收款是否合理呢?

基於恆瑞醫藥的優質財務狀況,大股東佔用資金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費用性掛賬的可能性非常大。

泡沫質疑

恆瑞醫藥過去近20年的上漲可以分成4個階段,2005-2009和2014-2018這兩個階段是漲幅最大的,漲幅的來源主要來自估值提升,2005-2009這個階段還疊加了業績大幅上升;兩個階段估值提升的背後原因是產品密集上市,密集的產品上市不斷刺激情緒,價值被認可。

12000個銷售的恆瑞醫藥,和它的4000多億市值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6月7日,恆瑞醫藥創下83.29元最高價,市值3065.07億元。而7個月後,2019年1月10日收盤,恆瑞醫藥收報56.27元,市值跌至2071.90億元。

2019年6月13日,中國經濟網曾發表《恆瑞醫藥市值觸碰3000億 風險遠超萬億市值貴州茅臺?》的文章,文章稱恆瑞醫藥90倍市盈率遠超茅臺,業績增速卻遠不敵茅臺,質疑恆瑞醫藥估值偏高。

結合行業看,今年以來大盤走弱,醫藥、酒水等抗週期板塊成避險之地,尤其青睞龍頭股。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末,恆瑞醫藥公募基金持倉市值增長超4倍。

換言之,恆瑞醫藥這輪大漲,除了自身實力,也有運氣在其中。問題在於,主題輪迴是資本常態,一旦熱度消逝、泡沫爆裂,恆瑞醫藥又有多少價值底色?是否會重蹈縮水覆轍?

這樣的質疑之聲,不在少數。

歷年數據反映,恆瑞醫藥市盈率近幾年一路攀升,尤其是近兩年間,恆瑞醫藥市盈率在60-80倍之間波動,最高動態市盈率達到90.47倍。截止11月8日收盤,其市盈率為82.6倍。邁瑞醫療為52.61倍,藥明康德為73.95倍。

有機構人士認為,目前恆瑞醫藥估值過高,存在不少泡沫,也會透支未來業績表現。

銷售費用高企、在研體系龐大、新藥被指侵權、競品崛起、市場生變……

眾多隱憂撲面而來,醫藥A股“一哥”——恆瑞醫藥的價值底色究竟如何?

如今,再來看恆瑞醫藥董監高的減持行動,是否也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味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