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何不同?

我曾和許多家長討論過一個話題:孩子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在同一個班級上課,由同樣的教師授課,學習同樣的內容,即接受幾乎完全相同的學校教育,但為什麼10年、20年、30年後,他們的發展可能會完全不同?而與此同時,孩子在不同的學校學習,接受完全不同的學校教育,有些孩子是一路名校,有些則始終與名校無緣,但10年、20年、30年後,我們會發現,就個體而言,他們生活的幸福程度與工作的成就大小與是否在名校上學並無必然聯繫。每每討論起這樣的話題時,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家庭教育的差異,都會感到家庭教育的重要,都會感到家庭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有多麼深刻、多麼深遠!

有一些專職母親,她們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和學習,風雨無阻地接送孩子上各種特長班或補習班。她們對家庭教育不可謂不重視,對孩子成長不可謂不上心,但孩子後來的發展卻與她們的期望差之千里。有些孩子很早就產生逆反情緒,不服管教。“我全是為他們,可沒想到結果是這樣!”有些母親眼睛紅紅地對我說,顯得十分委屈和困惑。

有人因此羨慕教師職業。“老師都很會教育孩子吧?”其實,在我的同行中,也有教育孩子不太成功的,儘管他們在學校很受學生喜愛,但和自己孩子卻關係緊張。他們遇到的家庭教育問題並不比別人少,遇到問題同樣顯得束手無策。有些同行懊惱地說,“唉!整個心思都放在學校了,哪顧得上管自己的孩子!”

我看問題不一定出在這裡。孩子成長需要陪伴,但也並非陪伴時間越多教育的效果就越好。關鍵是我們要搞清楚家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尤其要搞清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區別。

學校教育的邏輯是讓學生“聽—看—做”。學校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教師講道理,口頭教導,學生聆聽領悟;其次就是行為示範,教師給學生做好榜樣,學生模仿;然後是學校組織各種教育活動,讓學生去做,去親身參與,獲得體驗。

家庭教育的邏輯是讓孩子“看—做—聽”。“看”,就是讓孩子看父母的行為表現。父母講文明話,孩子就能學會文明用語;父母愛讀書,孩子就容易養成讀書習慣;父母孝敬老人,孩子就能學會尊敬和關心長輩;父母相敬如賓,孩子就能學會和同學友好相處;父母有愛心,孩子就可能有愛心;父母豁達,孩子就可能大氣;父母待人寬容,孩子就可能情商較高……我們以前的學生調查數據顯示:80%的學生認為其道德品質來自家長,65%的學生認為其文化修養來自家長。

“做”,就是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做事情。一起做家務最有利於建立家庭親情,最有利於讓孩子獲得生活體驗和生活能力,這是培養孩子責任感和讓孩子懂得感恩的家庭必修課。最後才是“說”。和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不是要擺在首位的。如果家長“看”和“做”做得不好,卻整天給孩子講這道理那道理,那麼孩子不僅不容易接受,還會更加反感。家長做好榜樣,道理不言自明;家長沒做好榜樣,道理講再多也沒用。我雖沒做過定量研究,但有很多事例讓我強烈感覺到,如果家長榜樣作用不好,溝通方式不好,卻整日碎嘴嘮叨,和孩子講道理,那麼很容易過早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我見到過一些孩子,他們的父母學歷並不高,甚至沒上過什麼學,不善於長篇大論,終日忙於生計,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不很多,但孩子很懂事,很自立,學習成績也不錯,原因在於父母把“看”和“做”做好了。相反,我也見過這樣的家長,學歷很高,很會講道理,一套一套的,但孩子身上有很多問題,對家長很牴觸。還有的孩子你甚至能感覺到他的“兩面人”傾向。我看主要問題就是家長“看”和“做”沒有做好。也許我的一些同行也沒注意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區別,用教育學生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結果效果並不理想。

沒有人讀過“家長專業”,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本身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有了子女,父母就成為教育者,一個新的學習歷程就隨之開啟。教育首先是教育者學習做人的過程。教育者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那樣的人。不論將來科技怎樣改變教育的技術和手段,教育永遠需要榜樣。做好榜樣勝過任何方法和技巧。就如西班牙哲學家費爾南多•薩瓦特爾在《教育的價值》中所說的,“豐滿的人性,向來都不是由簡單的生物學基因編程所決定……我們是為成為人類而出生的。生物學上的人類定義之後,還需要加以確認——靠自身努力和與他人相處的關係來贏得第二次誕生,並以此確認第一次生命的意義。我們本該生而為人,但卻只有依靠他人人性的感染和我們自己不斷取得的進步,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我們要永遠提醒自己: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教育者——教師和父母是什麼樣的人。

專家解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何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