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線“小動作”帶來交通“大變化”

山西新聞網運城頻道訊 聞喜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指揮中心按照大隊工作部署,認真開展道路通行分析研判,針對機動車佔道左轉、連續變道、逆行借道等極易誘發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的行車陋習,結合縣城道路、橋涵實況,採取優化交通信號配時和交通標線設置等辦法,規範機動車通行秩序,縣城主要路口通行量普遍提升25—50%,機動車違法發生率下降35%,交通事故發生率同比下降28%。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制約縣城道路交通的瓶頸短板,收到以小博大、見微知著的良好效果,用優化標線的“小動作”,帶來交通秩序的“大變化”。

劍走偏鋒——對策由“面”變“點”

聞喜縣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北端。現有公路里程1298.1公里,機動車80721輛,機動車駕駛人86224人,最近10年,機動車以每年5000輛的速度逐年遞增。

聞喜縣城歷史久遠,唐元和十年(815)遷移於今址,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明景泰元年(1450)兩次重修。民國十一年(1922)縣城有街巷36條,多狹窄彎曲。新中國成立時,城區面積僅為1.5平方公里,後因建設和交通之需,逐年向北、東、西三個方向擴展。經過70年的建設發展,城區面積現已拓展至18.68平方公里,形成街路縱橫、阡陌相交的交通路網。

近年來,縣城早期的道路規劃和路網結構已經不適應交通流量的大幅度增長,普遍存在路面窄、路段短、路口多,機非混行現象。特別是一些主要路段學校、市場、住宅區集中,人流、車流密集,導致交通疏流不暢,交通擁堵、交通事故時有發生。而在城市路網中,不同路徑的交通流是相互影響的,每個區域內的路口、路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個節點的交通流發生變化,與其相鄰路口、路段的交通流也會隨之變化,進而影響到整個區域的交通狀況。如何對這座經歷了1200多年風雨變遷老城的交通窘況進行改善和調整,壓減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提升通行效率成為長期制約縣城道路交通的瓶頸短板。聞喜交警針對人、車、路三大交通要素進行全面研判分析:拓寬老街?投資大而週期長;壓減車輛?限購難而幅面廣;而道路交通的使用者是人,人是道路交通的主體,只有規範交通參與者的交通行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問題在於對哪一類人群進行規範呢?而在混合交通中,機動車運動速度快,佔用空間大,駕駛人普遍存在佔道左轉、連續變道、逆行借道等交通陋習。所以,機動車駕駛人應為制約規範的重點對象。

聞喜大隊為了有效解決此類問題,專門責成指揮中心進行課題研究,拿出方案。指揮中心民警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分析研判,重點從排查整改交通信號配時和交通標線設置、使用問題入手,著重解決路口信號燈配時不合理、標線設置不嚴謹等問題,根據縣城各個路口路段的交通流量、通行效率情況,科學分配通行權利,倒逼機動車駕駛人規範自身交通行為,進而改善了通行秩序,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減少了交通延誤和資源浪費,緩解了交通擁堵。

佔道左轉——實線由“短”變“長”

1924年,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外科女醫生瓊·瑪卡若(June McCarroll)名字命名的公路分道線誕生了。近百年來,隨著“瓊·瑪卡若線”的不斷拓展和延伸,逐漸改變和規範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行車習慣。今天,道路交通標線早已係列化、標準化、規範化,成為道路交通管理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管制和引導交通,強化交通紀律,維護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參與者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被人們稱為“永不下崗的交通警察”。但是,作為交通管理設施,道路交通標線也會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違背了自身的設置原則。主要表現在針對性不強,與實際需求不相符;位置設計不合理,前置距離過長或過短;維護保養不及時、新舊標線共存等方面。因此,交通標線的設置不僅需要符合相關規定標準,而且更應綜合考慮道路的通行實際。

聞喜縣城現有主幹街路21條,其中南北走向的“路”12條,東西走向的“街”9條。路街交匯形成的路口共58個,其中平交路口55個,立交路口3個,而燈控路口僅有11個,佔總數的18.97%。長期以來,這些無燈控路口普遍存在機動車左轉時佔道逆行的現象,導致交通混亂,並極易誘發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經過採集交通數據,全面分析後發現,這些交通擁堵大多起源於較小的平交路口,而這些路口又距較大的燈控路口很近,若採用安裝交通信號燈的辦法進行處理,必然會因等待通行的機動車過多而對較大路口形成新的交通干涉,進而造成主要街路的交通堵塞,效果則會適得其反。而較小路口的中心分道線在即將到達路口的20至50米時,仍施劃為虛線,致使一些機動車提前左轉,越線後形成逆行左轉並連續逆行佔道,造成相對方向的機動車無法通行。從交通管理層面上考量這一現象,道路交通標線設置的針對性不強,與實際需求不相符,才是造成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為此,指揮中心請示大隊領導許可將城區無燈控路口各個方向50米內的中心分道線全部施劃為實線,並對各個方向的路面實線進行適當延長,其長度以左轉車輛出線轉彎時左側車輪的運動軌跡不壓左側相對方向車道中心實線為宜,不得影響其他方向車輛通行。標線重新施劃後,基本實現車輛各行其道,減速避讓,較好地解決了機動車左轉時佔道逆行的問題。

通則不痛——流量由“少”變“多”

聞喜縣城有8座公路(鐵路)立交橋,其中西湖北路立交橋1992年初竣工通車,城東北路立交橋2001年9月30日竣工通車,城西路立交橋2005年竣工通車。這3條路也是連接聞喜南北兩垣和大運高速公路、日鳳線、侯風線、侯聞線、臨夏線、聞垣線等國省道的重要通道。但是,由於受當時的交通理念和橋涵造價所限,橋體的框架式機動車通道寬度僅為9米,這3條路承擔著重要交通任務的道路僅設置為雙向兩車道。路面狹窄,不堪重負,左轉、直行、右轉的機動車“三道合一”,壓縮在一條車道內。特別是西湖北路立交橋,即便是在正常通行的情況下,機動車通過路口也需等待2—3個信號週期,而一旦出現雨雪霧天氣或發生機動車支線並道、同向借道“強超硬會”等情況,隨時都會發生刮擦事故,進而引發交通擁堵,常常是“大堵三六九,小堵天天有”。每當縣上召開人大、政協“兩會”時,代表和委員們都曾多次提出建議和提案,希望對此進行拓寬改造,社會各界和廣大駕駛人對這一通行狀況也多有微詞,期待著能夠實現分道行駛、車暢其流。而嚴峻的現實是:拓寬道路將直接牽涉到3座鐵路立交橋和3座公路立交橋的正常運行,無論是建設週期,還是建設費用都絕對不會是個小數目。

聞喜交警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分別採集兩條道路的全時段交通流量、交通流速度、交通流密度等信息,對三者之間的變量關係進行全面分析考量,尋求最佳流量、最佳速度和最佳密度的解決方案:車少而速疾時,密度小、流量小;車多而速緩時,密度增、流量增;車盈而速滯時,密度大、流量無。因此,嚴控同向機動車借道超車、越線逆行,保持交通流暢通才是現階段解決交通擁堵的關鍵所在。

年初,聞喜交警指揮中心將這3條雙向兩車道的路面中心線全部施劃為實線,並在交通流量最大的西湖北路立交橋增設2處電警,禁止機動車借道超車和越線逆行。同時,又將路段南北雙向終端路口的3個車道分別設為左轉+直行、直行、右轉+直行,最大限度滿足機動車的交通需求。一個看似並不複雜的調整,卻拓寬了瓶頸路段的“寬度”,經過半年多的運行檢驗,駕駛人的行車陋習得到糾正,交通流量得到提升,基本上未發生交通擁堵,收到了“通則不痛”的效果。

車暢其流——導向由“虛”變“實”

大(同)運(城)線聞喜段是縣境內一條主幹公路。1990年9月28日通車,過境段長37.076公里,路面寬12米;2003年10月,縣城段拓寬至40米,其中機動車道寬22米,雙向六車道;2010年10月1日,縣城至上鎮段的12.398公里路面拓寬至22米,雙向六車道;2017年6月1日,上鎮至儀門段劃歸國道G342日鳳線;2019年3月,縣城至東鎮段全部敷設物理隔離設施。隨著主幹線的上檔升級,交通流量不斷增加,產生了新的交通矛盾:一是非燈控平交路口的左轉和右轉車輛駛入主線道路後,由於三個方向的車流交匯,機動車之間發生相互干涉,導致路口內交通混亂;二是燈控路口遇綠燈通行時,放行車輛與長綠右轉車輛由於行駛方向不同、車速不同,導致小型車輛不按導向虛線行駛,加速變道超車頻繁。這兩種情況在各種結構的路口普遍存在,往往瞬間便會形成交通擁堵或造成交通事故。

鑑此,為了提高通行效率,壓減或避免因機動車頻繁變道誘發的交通擁堵及交通事故,指揮中心將即將駛出路口的50—100米內的導向線由虛線施劃為實線,用標線限制機動車各行其道,不得越線。直行車輛較多的路口,採用單向3車道“左轉+直行、直行、右轉+直行”的設置,使多輛直行機動車可以同時選擇左、中2道,亦可借右道通行、右;左轉車輛較多的路口,採用單向2車道“左轉、直行+左轉”的設置,使多輛左轉機動車可以同時選擇左、中2道通行;無燈控的路口,採用延長路口導向實線的設置,使支線左轉車輛並道時只能駛入主線左側車道,右轉車輛並道時只能駛入主線右側車道,保障主線直行車輛正常通行。

優化標線設置後,駕駛人可根據行駛方向和路口等待車輛的多少,提前選擇車道,加大了駕駛人對車道的選擇餘地,避免了因單個車道交通流量分配不均而形成的交通延誤和資源浪費,減少了個別車輛在路口轉彎時連續變道與其他車道行駛車輛發生碰撞的概率,彌補了交通信號燈配時中存在的不足,基本上解決了“車多道少難通過,有車無道不能行”的問題。即是交通流量較大的日鳳線—臨夏線十字路口,機動車基本上在1個信號週期即可通過。車輛通過路口後,經過50—100米的行駛,安全距離逐漸形成,導向線則由實線變為虛線,機動車則可變道行駛。

分時單行——信號由“合”變“分”

1986年10月,聞喜縣城有了第一個交通信號燈。基於當時條件所限,而且車輛較少,僅有“紅黃綠”三色,在相位配置上為“全紅全綠”。2006年,為了適應交通需求和交通設施的發展更新,燈控路口實行分道行駛,緩解了左轉與直行車輛之間的相互干涉、路口內通行混亂等狀況。幾年後,新的交通矛盾出現:不同方向的通行車輛數量不均衡,造成單一方向車輛積壓或無車通行,浪費了交通資源。為了發揮路口最大的通行效率,部分路口又實行單向“全紅全綠”,根據路口流量、形態調整相位與車道之間的關係,使之更合理、更快捷。

今年以來,聞喜交警實行“分時單行”的做法,分別採集各燈控路口各方向的交通流量參數,經過反覆分析研判後,推出“分時單行,按量定標”的交通信號相位配置辦法。即通過對路口實時流量的測控,根據不同路段、不同方向的通行情況有針對性的分別制定分時間隔,依干支線和交通量的實際需求確定流量標準,實行單向所有車道同步放行。同時要求車道內導向箭頭依據不同方向車流大小情況同步調整,左轉道+直行,或者直行道+左轉,通過借道增加單次放行量。這樣以來,就可以節省單向通行時間,進而縮短了相位週轉週期,使之更加合理、更加科學地使用交通資源,減少交通擁堵和交通事故,發揮道路通行的最大效能。

截至目前,縣域內大部分燈控路口採用“分時單行,按量定標”信號配時,為了提示機動車駕駛人減速慢行,或在綠燈變紅燈前設置3秒黃閃,或使用倒計時交通信號燈,機動車駕駛人可以在到達臨界點時提前作出停車或通行的預判,已經進入路口內的車輛也可以得到有效“消化”。實踐證明,實行“分時單行,按量定標”後,極大地提高了燈控路口的通行能力。

為了減少城區道路交通壓力和大中型貨車對交通環境的汙染,聞喜大隊還對大中型貨車採取“錯時限行”的辦法,即每天7時至21時期間大中型貨車全部限行分流,有效緩解了城區道路的交通壓力,超前預防道路交通事故,保障了行車秩序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遵守交規——理念由“弱”變“強”

眾所周知:燒紅的鐵不能摸。對於廣大交通參與者,特別是對於機動車駕駛人來講,交通法規正像那燒紅的鐵一樣,萬萬不可觸摸。但是,在現實交通中總有一些心存僥倖的人,明知交通違法的嚴重後果,卻依然我行我素,明知故犯。在我國汽車文化氛圍尚未形成的當下,“柔性”教育的效果顯然沒有“剛性”教育來的快,“剛性”教育或許比“柔性”教育的效果更直觀、更容易在人們的思想上留下交通法規的深刻烙印,但“剛性”過度一直以來被外界所詬病,而只教育不處罰會使交通法規變得軟弱無力,只處罰不教育就會背離處罰的本意。因此,只有在堅持“柔性”教育為主的同時,不放鬆“剛性”教育,才能收到剛柔並濟,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聞喜交警對縣城道路交通標線進行全面優化的同時,注重強化交通標線的約束剛度,樹立交通標線的法律權威,使機動車駕駛人在“剛性”教育的約束下、在“柔性”教育的包容下,逐步規範自身的行車養成,提升汽車文化品位,通過對縣城各路口、路段電警的現場覆蓋範圍和信息採集項目進行同步升級,使交通標線既“看得見”,又“摸不得”。

截至目前,縣城道路共有電子監控球機13組,電子監控路口10組,基本上覆蓋了主要街道和路口。指揮中心民警在日常視頻巡檢時,一旦發現交通擁堵、違法佔道等情況,立即指令一線中隊就近出警處置,極大緩解了城區民警的實時巡邏管控壓力,節約了有限的警力資源。在非現場執法中,對機動車輕微越線行為一律不作處罰,體現“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對強超硬會、越線逆行、連續變道等違法行為一律依法進行處罰,體現“違法必究”的法律尊嚴。縣城街路發生的交通違法行為已由最初的每月1000餘起,下降為現在的每月150餘起,違法發生率下降至15%左右,涉車事故幾乎全是輕微,而且極少。即使是在沒有電子警察的路口和路段,機動車依然會是不越線、不逆行、不變道,依次通行。

交通標線已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永不下崗的交通警察”,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交通理念,知法尊法守法的理念在人們心中逐漸變得清晰起來,而且愈變愈強,情、理、法的有機融合,終將會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聞喜縣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隊指揮中心主任 李偉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