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留美班到哈佛大學,梁啟超第三子樑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學

在我國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一生短暫,在本應學術研究大展風姿的時候病逝

,世人每每回首過去,都會替他惋惜。

他就是梁思永,中國廣東省新會人,我國著名的現代考古學家,同樣他也是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更是新中國第一個受過西洋的近代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

從清華留美班到哈佛大學,梁啟超第三子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學

梁啟超的後人,打開了中國考古界緊閉的大門。

梁思永是梁啟超的第三個兒子,性格熱情淳厚,很少讓父母操心。少年時期在日本度過的梁思永在父親的鼓勵和安排下,將目光轉向了當時中國較為冷門的考古專業。殊不知,這一眼便是一輩子。

1915年梁思永考入清華留美班就讀考古專業,畢業後的他趕赴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期間參加對印第安人遺址的挖掘,從此對考古專業的熱愛便不可開交。

他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成為了中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拓者之一。

被譽為中國考古之父的李濟曾說,他自己只是半路出家搞考古,而真正研究考古學的是當時還在哈佛的梁思永。當時無人理解,但三年後,在哈佛學成歸來的梁思永在中國考古界大放異彩。

從清華留美班到哈佛大學,梁啟超第三子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學

梁思永(右五)

在梁思永的攻克下,中國考古界緊閉的大門終被他打開。

青年一腔熱血,回國後的他在河南安陽侯家莊商王陵區,發掘出的大型陵墓和祭祀坑,如昂昂溪遺址、殷墟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他從地質學的角度明確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先後順序及與商代文化之間的關係,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的地層劃分方法,奠基了中國考古地層學。

梁思永的工作提高了中國考古發掘的科學水平,使中國考古學納入了近代考古學的範疇。對中國的田野工作也研究對象做了統籌的設想,成為中國近代田野考古的奠基人之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劉耀,郭寶均,石璋如,高去尋等考古界大家早年均受過樑先生的薰陶和栽培。不知不覺,已是桃李滿天下。

從清華留美班到哈佛大學,梁啟超第三子梁思永,一生致力於考古學

短暫一生,上天給了他太多不幸。

他生活的歲月,是這百年來中最糟糕的時代,常人生存尚且不易,何況病體之人。

梁思永身體羸弱,常年疾病纏身,1932年不幸身患烈性肋膜炎,臥病在床,這一病便是兩年。身體好轉不久又恰逢日本侵華,梁思永跟隨家人一路奔波,一路逃難。流亡過程中堅持工作中感染了肺結核,病體纏身,不能起床。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安定下來的梁思永在重慶為了治病截去了數根肋骨,導致左肺萎縮。

面對如此困境,有人建議他找一些年輕學者來幫助,但他卻說:“年輕人應該發展自己的學問,不要掉入這個大泥塘。我做這件事只是在還債,替我自己,也替史語所還債。”——《科技日報》

1950年,他擔任了新中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引領所內工作,大量的田野考察工作,使他身體愈發羸弱,雪上加霜。在命運的折磨下,任你是多麼天縱奇才的英豪,也不得不倒下。

四年後梁思永病逝於工作崗位上,這就是梁思永無比短暫的一生。

三十而立之年便疾病纏身,因國家當時動盪不安而常年奔波,卻為我國當時一窮二白的冷門學科考古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就是梁思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