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化痰通竅,又能補虛的一味中藥——菖蒲你知道嗎?

有人問我“什麼是中藥”、“青蒿素是不是中藥”?我思索了一下,中藥應當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自然產生的物質應用於糾正人體陰陽的失衡,這樣的藥才是中藥。植物、動物、礦物都可以成為中醫治病救人的良藥。

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總結記錄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為什麼是三百六十五種而不是其它數字呢?因為三百六十五是一年的天數,古人喜歡將一切都與大自然聯繫起來,《神農本草經》亦用三百六十五味藥物以應周天。《神農本草經》中的大多數藥物仍在臨床廣泛應用,稱之為重點藥物亦不為過。

既能化痰通竅,又能補虛的一味中藥——菖蒲你知道嗎?

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菖蒲一味藥,臨床十分常用。該書對於菖蒲功效的記載十分全面,後世應用亦大多在此範圍內。書中載菖蒲:主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或延年。

菖蒲由《神農本草經》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菖蒲可以用於九竅不通,這種不通是因為痰濁阻滯在體內,痰濁黏黏膩膩,很容易附著在人體孔竅之中,導致孔竅的閉塞。堵在耳朵則耳閉,聽力下降;堵在雙眼,則眼睛視力下降;堵在鼻腔,則鼻腔不通,嗅覺受影響;停留在心臟,導致痰蒙心竅,引起記憶力下降(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被痰濁矇蔽,神明不能主,因此記憶力下降)、神志異常。

既能化痰通竅,又能補虛的一味中藥——菖蒲你知道嗎?

菖蒲這一味藥性溫味辛,辛能行氣,溫能驅寒,菖蒲雖有化痰之功,但是化痰之中又有補益的作用,補心腎而開通心竅。行氣則痰不易生成,而“病痰飲當以溫藥和之”(語出於《金匱要略》),使化痰而不傷正氣,補正而不留痰濁,是非常好的一味藥材。但菖蒲亦能用於治療痰熱引起的多種疾病,只是需要配伍清熱藥物。

許多化痰開竅的成方中都用到菖蒲,如孔聖枕中丹、讀書丸、不忘散等方劑,用菖蒲配合遠志等藥物,化蒙在心臟中的痰濁,治療人神志混蒙,記憶力減退。明清時期流行的溫熱理論,葉天士認為“溫病上收,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溫熱邪氣很容易傳到手厥陰心包經,加上痰濁矇蔽,引起神昏譫語,其中的菖蒲鬱金湯就是清熱化痰開竅的一個良方。

既能化痰通竅,又能補虛的一味中藥——菖蒲你知道嗎?

菖蒲化濁的能力比較強,後世有萆薢分清飲,用石菖蒲配合萆薢將腎臟濁氣導向下行,配合益智仁、烏藥溫補腎陽,梳理腎氣,從而治療腎氣虛寒導致的小便渾濁等病症。

後世治療許多治療痰濁在於體內,人體素有虧虛,導致耳聾,目昏等症狀。《肘後方》中記載菖蒲丸一方,用菖蒲配合通草,化人體溼濁邪氣,通暢人體耳目,並且加用磁石補益腎虧,通中有補,補中有通,治療耳聾。《外臺秘要》中有菖蒲散一方,僅有菖蒲、附子兩味藥,治療因寒氣侵襲導致的耳聾、耳痛不止。

在《四聖心源》中有一個方劑——桂枝菖蒲湯,用柴胡、桂枝、生薑等藥物,入肝經而散肝經之氣,加菖蒲一味藥可以化肝經溼濁,配合牡丹皮化肝臟之瘀血,治療肝臟中痰濁互結,肝氣不開,導致的瞳孔縮小。

歷代醫家對於菖蒲都不乏善論,用菖蒲組成了許多方劑,加減變化豐富了中醫治療的手段。但是都不能外菖蒲化痰開竅,祛溼化濁,通利九竅,補益心腎等功效,性味的寒熱溫涼、辛酸苦甘集合了天地間的靈氣,化為一個個去病的良藥,讓我們感恩中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