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我找個“煤”人吧

請給我找個“煤”人吧

“進入第四季度,部分煤化工企業的用煤指標已經或基本用完。要麼超額使用,面臨罰款;要麼無煤可用,只得停工。這次的新政一出,讓我們更難受,以後日子會不會更緊張?”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河南能源化工集團(以下簡稱“河南能化”)化工事業部副總經理謝肥東憂心忡忡地說。

謝肥東口中的“新政”,是指河南正在推行的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以下簡稱“用能權試點”)工作。作為全國四個試點省份之一,河南於近期公佈首批107家重點用能單位名單,涵蓋化工、鋼鐵等多個重點行業。旨在督促用能單位降低能耗,倒逼資源消耗型企業綠色發展。

而據河南省石化協會常務副會長蘇東透露,河南能化的擔憂並非個案。為實現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以及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用能權試點本是一項積極嘗試,為何會讓企業如此忐忑?其癥結何在?對此,記者展開進一步瞭解。

▍用煤指標收緊讓企業更被動

根據《河南省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河南省重點用能單位用能權配額分配辦法(試行)》,用能權配額以年度綜合能源消費量為確權品種,以噸標準煤為計量單位,煤炭作為主要的確權因素,實行差異化管理。到2020年,全省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用能單位,均將逐步納入管理。在每年定量、免費分配初始指標的前提下,超額的部分需花錢購買,節約的額度可拿來出售,價格交由市場決定。

“用能權試點是運用有效的市場手段,推動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實現‘雙控’,指標收緊有助於河南完成煤炭壓減任務。”蘇東告訴記者,河南在國家任務的基礎上“自加壓力”,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費總量要比2015年下降15%左右,2018-2020年累計削減3800萬噸。進入“十三五”後期,化工等非電行業正是減量替代的主要對象

對此,企業也表達了支持。“用能權試點初衷是好的,我們願意積極配合。但在制度上能不能酌情完善?而不是把壓力一味放在非電企業身上。”謝肥東提出,對於減煤目標、用煤指標的設置,很多企業一開始就存在疑問。

“減煤任務的制定,是以2015年統計口徑為基數。出於種種原因,當時有項目處於停工檢修狀態,有的未能實現滿負荷生產,還有不少新建、在建項目尚未投產,相當於用煤量為零。由此,一部分煤炭消費量未被統計在內,理論基數小於實際消耗。以此來分配用煤指標,本身就存在不夠用的情況。如今,用能權試點進一步收緊,‘天花板’越限越死,企業更加被動。”謝肥東道出不少煤化工企業的心聲。

▍原料煤與燃料煤之爭是核心

針對用煤指標的疑問,其實早已開始發酵。多位河南當地人士證實,近1年來,行業協會、省內企業等相關單位,通過多個途徑、多次反映,希望引起重視。然而,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半年前,記者曾拿到一份《關於促進河南省化工產業減煤炭、穩運行、保增長、促發展的措施建議》(下稱《建議》),由省石化協會聯合河南能源、平煤神馬等10餘家重點企業集體“請願”。彼時,《建議》提出,化工是河南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2018年,河南化工行業規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約9000億元,連續四年穩定在全國第五的位置”。

在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費佔比的同時,《建議》認為,由於受油氣資源所限和化工工業歷史發展的慣性,河南化工產業對煤炭的依賴度較高,煤炭對產業的直接貢獻率在30%以上,帶動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生物化工等新興產業在60%以上

。既要按照減煤要求,不盲目擴大產量,把精力放在能源消耗小、產品附加值高、貼近市場發展要求的新產品上;也希望尋求煤炭資源利用最大化,對不同等級的企業提出不同控煤指導意見。

“《建議》遞交省裡之後遲遲沒有反饋。”蘇東表示,爭議核心就在於原料煤和燃料煤之分。“用於化工產業的煤炭作為原料參與反應,進而轉化為化工產品,而不是直接燃燒,不存在大規模排放的問題。二者有本質區別,在減煤過程中卻沒有區別對待。”

謝肥東也稱,除了初始統計存在偏差,原料煤與燃料煤“一刀切”,是限制企業用煤的關鍵原因。“有些項目指標受限,一年才夠支撐兩三個月的正常生產。實際上,省裡相關部門也表示理解和同情,但上級減煤任務壓著,他們也沒辦法。在確保技術、環保達標的前提下,化工產業附加值更高,我們認為不應按照同一節奏對所有項目進行限制。”

▍期待更細化的指標分配方式

“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強度及煤炭消費量,我認為沒有問題。然而,煤化工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向之一,且一個項目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煤炭作為原料在用,只有少量參與燃燒。考慮現實情況,二者理應予以區分。”站在行業角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煤化工專委會副秘書長王秀江坦言,用煤指標不止是河南一地的難題,若能推動解決,將為整個行業提供參考。

王秀江進一步表示,近幾年,通過技術升級、超低排放改造等手段,我國煤化工行業的創新能力、工藝技術、環保水平等,基本均走在世界前列,早已改變過去簡單粗放的落後利用方式。從這一角度,不應把所有煤炭消耗都視作“搞汙染”。建議相關部門在下達減煤指標時,對原料煤、燃料煤的用量分別計算、考核。“煤化工裝置數量、規模均可實現統計,且項目都是經過審核、備案的,相對好核查、好管理。從實際操作角度,二者也能做到區別、細化管理。” 

蘇東也認為,用煤指標不能只看“過去時”。結合項目發展、技術更新、環保要求等實際,按照“現在時”,甚至“將來時”科學核算。“現在發展到哪一步了?未來還將投產多少?綜合給出壓減指標,而不是單一按照歷史總量法。” 

此外,謝肥東提出,理論上說,用能權制度允許有償交易,但從現實來看,由於用煤指標對各地來說都很寶貴,真正實現交易存在困難。“比如,同為河南能化下屬企業,要想內部調劑或是買賣也比較難。即便多出指標,優先是讓給同一地區的其他企業。各地都希望自己的指標寬裕一些,輕易不會調出。希望進一步完善制度實施,讓指標真正活躍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