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作者Tina,只寫有深度的文字】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少年的你》上映15天,票房13億,豆瓣評分8.4分,馬伊琍發微博盛讚這部電影和易烊千璽的演技。

這部劇將校園霸凌這個主題,以一種讓人心疼又壓抑的方式,展現在了大眾眼前,可以說它刺痛了社會的心臟,也不得不讓每一個深處其中的人反思。

在這部電影中,霸凌者是一個長相甜美、成績優異的學生,名叫魏萊,這樣的學生歷來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寵兒,同學眼中羨慕的對象,為什麼優等生會變成冷血的霸凌者?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就將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魏萊這個人物。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說到底,魏萊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產物,在劇中她被陳念失手殺死,但是即便她沒有死,她的人生也沒有未來。她看起來可惡,實際上可憐,這一切要從她的家庭教育中尋找答案。

1、扭曲的父親

影片用了幾個鏡頭就展現出了魏萊這些年的經歷。那一排排、一座座的獎盃和證書,都在彰顯著魏萊的優秀。我們看到的是獎盃,看不到的是獎盃背後的經歷。可以肯定的是,家庭對她的要求一定很嚴格,而她自己肯定也足夠努力,付出了很多,才能收穫如此多的成績。

家教的嚴格,從父親對她的態度上,得到了證實。因為魏萊第一年高考沒考好,父親一整年都不跟她說話。在父親的價值觀裡,成績好的孩子才有價值,這是衡量孩子的唯一尺度。

所以那一座座獎盃裡,一定有父親的“努力”,那是一種類似於“投資”般的努力。孩子考試失敗,就是自己投資的失敗,他接受不了,所以他要懲罰魏萊,用情感暴力的方式。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在父親那裡,孩子是被物化的,是被當成物品一樣來衡量的,在乎的是她的投入產出比。所以他會接受不了女兒高考的失敗,相比於女兒的人格和尊嚴,他更在乎的是女兒的成績。

被物化的人,不再具備原有的多元價值,而從屬於某單一的價值標準,這一標準由物化她的人來定。在魏萊的家庭中,標準的制定者是父母。

父親扭曲的價值觀是如此牢固,牢固到對於孩子的死,他都沒有表現出什麼悲痛。他掀開白布,看了女兒的屍體一眼之後,就氣憤地轉身離開了。他就像投資失敗的商人一樣,憤怒、懊悔,感受不到他的悲傷。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2、扭曲的母親

胡小蝶因為忍受不了魏萊的欺凌,選擇了跳樓自殺,警察到魏萊家裡去調查。魏萊的母親出鏡短短几分鐘,卻將一個優越感爆棚、毫無是非觀的形象鮮活展現出來。

“我們家的孩子是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對方家長什麼身份,他們的孩子心理素質怎麼就那麼差?”

鮮活的一條生命,在魏萊母親的嘴裡說起來輕飄飄,不但是沒有對生命起碼的敬畏,也沒有基本的是非觀,“都是你的錯”——這是人群中一種普遍存在的僵固化思維,只要牽扯到自身利益,所有的責任都是別人的,是環境的,歸根到底,這是一種人性的冷漠和自私。

當母親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旁邊的魏萊嘴角露著笑,一副“你能奈我何”的傲慢表情。因為父母的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孩子長成了冷血的翻版。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可是那些自認為保護孩子的父母不懂這個道理,他們的庇佑讓自己行為沒有邊界,做事沒有底線,那些犯罪的孩子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沒有敬畏之心,不懂得害怕,因為父母會幫自己搞定一切。

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讓孩子知敬畏、守規矩、懂法律,這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除了沒有基本的是非觀,魏萊的母親還充滿了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自己家家境優越,自家孩子獲獎無數,她那種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滿到快要溢出來。“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所有的優越感,都來自於缺乏見識和缺乏悲憫。最高貴的優越,一定是善解人意、懂人冷暖的。

3、扭曲的女兒

孩子是發自內心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接納的,這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如果在學校裡沒有得到滿足,那麼未被滿足的期待就只能去到別處需求安慰。

因為自己的一次失利,父親冷暴力自己快一年的時間,可想而知,對於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讓她感覺深深的挫敗和自責。自己真是沒用啊,在最重要的領域,居然失敗了。她想要贏得父親的諒解和接納,但是得到的只是無情的冷暴力。

在家裡,她徹底失去了掌控感,像個提線木偶一樣跟著父母的情緒而動,既然在家裡抓不住想要的愛和接納,她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她活動的另一個主要場所——學校,在這裡,她要找回掌控感和存在感——通過欺凌同學的方式。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她對於同學無情的霸凌,撕衣服、扇耳光、拍裸照,我們看到的是她的蛇蠍心腸,但沒看到的是她潛意識裡的宣洩和釋放,將那些對父母的積怨,發洩到一個個無辜的同學身上。

在影片中,有一個細節很多人都提出了異議,為什麼無惡不作、無法無天的魏萊突然要找到陳念道歉,求和解?其實這可以解釋,她的父母就是在用單一的評價體系評價她,高考取得好成績,是她唯一的價值來源,這相當於是她的命門。

在欺負胡小蝶的時候,沒有留下證據,不會妨礙她高考,所以哪怕胡小蝶因此自殺,她都無所謂;可是在欺負陳念時,路邊的攝像頭記錄下這一切,這一過程也被樓上居民看到,一旦陳念告發,這些證據加在一起,有可能會影響到她的高考。這是她唯一在乎的,所以她要去搞定陳念,她想到的辦法是用錢。

失敗的家庭教育,已經將她教育成一個自私冷漠的利己主義者,在她的眼中,人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高考。這是取得父親認可,取得鮮花掌聲唯一的出路。說到底,人的一生都在尋找認同,她也是。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表面優秀的魏萊,從沒得到過來自父母真正的愛,她更像父母的一顆棋子,父母指哪打哪,以父母整盤棋的勝利為目標。因為她沒有得到過愛,所以她不懂愛,不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更不懂生命的價值。

她對胡小蝶的死沒有自責和愧疚,她甚至理直氣壯地覺得這對胡小蝶的父母來說是好事,因為這可以讓他們得到一大筆錢,在她的價值觀裡,錢和一個人的價值掛鉤。這和父親將她同她的成績掛鉤如出一轍。

一個人要多冷血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一個人要多可憐居然說出了這樣的話。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連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感情她都不能理解,她當然就更不可能懂得小北和陳念之間的感情。在她的認知裡,一個人怎麼可能會無緣無故對一個人好?於是,她要撕破陳念衣服,看看她是不是身材很好,怎麼樣勾引的男人願意保護她。

愛之可貴,她沒見過,她理解不了。對別人的感受,她缺乏起碼的共情能力,所以她能在欺負完陳念之後,輕鬆地說我給你錢,我們講和吧。可是在她的成長經歷中,她的感受父母何時曾真正在乎過?

魏萊很可惡,蛇血心腸,讓人咬牙切齒;魏萊又很可憐,被父母捆綁,還沒長大,就早早結束自己的一生。可以肯定的是,哪怕沒有那場意外,魏萊的人生也沒有未來,她早已經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4、到底怎樣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

這些年“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喊得很響,家長從孩子尚是個嬰兒的時候就開始了各種教育,普及各種知識,這樣真就贏在起跑線上了嗎?魏萊顯然是一個典型的反例。

我想,相比於掌握更多知識和取得更優異的成績,良好的家庭教育、健康的原生家庭、三觀端正的父母,才是讓一個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根本。

每個父母都自詡愛孩子,到底怎樣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很多父母是茫然無知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塑造孩子的人格?如何給孩子真正的愛?下面的一些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01、“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先做好自己,再教育孩子。

這句話是著名精神分析學家胡特說的,父母是孩子的複印件,你是什麼樣,孩子也會是什麼樣。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所言極是。你只有首先完善自己的人格,培養正確的三觀,孩子才可能去學習和借鑑,才能成長為正直陽光的少年。

02、完美的父母,會培養出有問題的孩子,放棄你完美的期待。

完美主義者的本質是人格的弱小,他們不能承受不完美,不能忍受缺憾帶來的屈辱感,這種弄屈辱感會投射給孩子。就像魏萊的父親一樣。另外完美的父母還會遏制孩子的創造力,喪失自主性。

所以,放下完美的期待,孩子不是滿分的孩子,父母也不是滿分的父母,不滿分並沒有那麼恐怖。只有父母放輕鬆,孩子才能輕鬆上陣,而放鬆才能帶來潛能的真正釋放。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03、把孩子當成真實的人來看待,不用單一評價體系來評價孩子。

一個真實的人,總是有很多側面,如果我們一味用單一標準去評價一個人,對他是不公平也是不客觀的。尤其是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 ,一味用單一的評價標準,比如成績,來評價他,會讓他形成扭曲的價值觀。

一個孩子成績不好,可能體育很棒;一個孩子可能性格內向,可能動手能力極強。我們只有看到孩子的閃光點,才能真正激發他的潛能,也才能讓孩子更健康全面的發展。

04、給自己自主權,建立親子之間的清晰邊界。

孩子藉由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對他沒有佔有權,他不是我們的附庸,他是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靈魂。我們作為父母有義務教育他,但是沒有權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

歸根到底,孩子是孩子,你是你,你們是兩個獨立的人。但是很多失敗的家庭教育,根源都在於沒有建立清晰的親子關係邊界,孩子沒有自主權,父母有強烈的控制慾。這不但會傷害親子關係,還會給孩子的人格帶來傷害。

久而久之,他們就喪失了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權利。所以,把自主權還給孩子吧,他的事情讓他自己做決定,我們只給建議和指導,但是不強制。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05、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這聽起來像正確的廢話,自己生養的孩子,自己怎麼可能不愛?愛孩子我們從不講條件啊?仔細想想是嗎?孩子成績不好,你還一如既往愛他嗎?孩子不聽你話,你還一如既往愛他嗎?孩子在外犯了錯,你還一如既往愛他嗎?

之前看過一個讓人淚目的視頻,視頻裡採訪了很多位媽媽,讓她們給自己的孩子打分,滿分10分,她們最高的打到了8分,有的打到了5分,原因有很多:孩子不聽話、太調皮、不好好學習、做事拖拉、不好好吃飯……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可是到了孩子給媽媽打分,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孩子們毫不猶豫,都給自己的媽媽打了10分,原因也很多:我喜歡媽媽抱、我喜歡媽媽的口紅顏色、媽媽做飯很辛苦、喜歡媽媽的臉、喜歡媽媽的頭髮……

《少年的你》:魏萊即便不死,也沒有未來,扭曲的父母是罪魁禍首

嘴上說愛,實際上卻會給孩子提各種各樣的要求,做到了就是好孩子,做不到就得挨批評,中國家長的愛,普遍講條件。

什麼時候我們能做到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才算真正抓住了教育的真諦。

結語:

魏萊死了,但是還有千千萬萬個的魏萊,他們生活在“有條件的愛”裡,逐漸殘忍和冷漠。

教育孩子是一個大話題,孩子的問題基本都能在原生家庭找到答案。誠然,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人生的錯誤也不能都讓原生家庭背鍋。但是,給孩子一個儘可能健康的原生家庭,給他樹立儘可能正確的三觀,是為人父母者,最大的盡責。

為人父母者,讓我們共勉!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贊並關注 ,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