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你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豪門貴子那麼拼,寒門卻在富養孩子。

那些動不動就對孩子說:“我為了你,那麼辛苦,你就不能讓我鬆口氣嗎?”的父母,你們是否有深思過?

其實你不是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你不過是“以愛之名”在“綁架”你的孩子,最後導致自己的疲憊不堪。

“你不是你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豪門窮養孩子,寒門富養孩子,才是孩子之間的根本差距。

很多寒門父母,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為了孩子那麼辛苦,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不聽話,傷透了父母的心。

那些富貴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聽話、懂事、上進呢?

是因為他們錢多,富養的原因吧?

所以就拼命去掙錢,無限制、無限度的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結果呢?

郭晶晶、霍啟剛陪伴孩子參加馬拉松親子跑比賽時,跑步途中勸兒子累了休息一下,霍中曦說:“不行啊,我停下來就會輸。”

很多寒門的父母會認為做這樣的事是不務正業,孩子除了學習成績好,其它的愛好和活動都是不務正業。甚至孩子已年滿18歲,家務不會做,基本的生活常識也不懂。只要孩子把心思用在學習上,其它所有的事情父母都可以包攬、代勞。

這才是豪門和寒門養孩子的最大區別吧?

“你不是你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每年的暑假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考駕照的高峰時段。

有個學員剛剛參加完高考,就給自己的暑假安排了一堆的計劃。

聊天中,得知他是紀委書記的孩子,卻低調、樸實的就像從農村裡剛走出來的孩子。

剛巧和有個親戚家的孩子還是在同所高中,只是不同班。

本來那個親戚也給孩子安排了高考後去考駕照,可孩子說:“天氣太熱了,不去。”

父母隨了他。

親戚家並不富有,一年四季,早上四五點就要起來擺攤做點小生意。

因為高考,孩子提出要華為最新款的手機,父母花了五千多買了。

孩子整天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玩電腦,要不就是和同學出去玩。從來不幫著父母做點事,分擔一點,還要等著父母回去做飯給他吃,稍微有點不滿足他,就來脾氣。

高考成績出來的時候,紀委書記的孩子上了二本線,這個成績在他的預料之中,還算滿意。

親戚家的孩子上了二專線,不滿意,要補習。

父母也隨了他。

接下來,親戚家的孩子仍然每天電視、手機、電腦、出去玩。

教育模式也逐漸在這樣的比差中出現分歧,越是中等以下階層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越像以前的“官二代”“富二代”,而越是較高社會階層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多數卻升入了頂尖名校。

“你不是你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為人父母,不要築起以愛之名的牢籠來束縛你的孩子。

紀伯倫在他的詩裡寫到: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生養了孩子,成為了父母。可父母不過只是一個代名詞,一個稱呼,你並不是你孩子的父母。

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他們生來就是個體。自離開母體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是獨立的存在體,不依附於誰,也不是誰的附屬品,他們不應該因為“愛”而被束縛住了肉體,束縛住了心靈和屬於他們的思想。

孩子跟父母一樣,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靈魂,他們也跟你一樣的希望獲得尊重,獲得自由的愛。

“你不是你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很多親子關係的悲劇,都是從不平等的因素造成的。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

愛是有條件的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映後,當時在臺灣討論的熱火朝天,海外華人們連呼“深刻而過癮”“所有華人父母都該看看”……

那些平日“以愛之名”的父母,總責備孩子的父母是否有去深思過?

你的孩子在守著電視看這部劇時,淚流滿面,還要提心吊膽。

為什麼?

因為故事情節深入了孩子們的心,這樣的情節和畫面,他們在成長的路上太熟悉,深深觸動了孩子們的內心。

他們在心底極其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可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的,他們不得不換種“叛逆”的方式以引起你的注意和重視。

他們提心吊膽,不確定什麼時候父母就會突然回來,看到淚流滿面的自己要怎麼解釋?會不會捱罵、捱打?

看看你們的孩子,這還是以愛之名,養育出來的孩子嗎?

他們已是驚弓之鳥。

“你不是你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在“媽媽的遙控器”中,面對小偉的自殺,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顯得十分的淡定。

當小偉絕望的問“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時,媽媽的回答是“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這樣極端又畸形的愛,讓小偉失去了反抗能力。

看到這樣的情節,真想知道有多少父母還能無動於衷?

父母看到孩子如此絕望的時候,不應該是及時做出回應,好好地與孩子來一場朋友式的交流,引導孩子走出誤區嗎?

為什麼非要把孩子逼上絕望的道路?

“你不是你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愛和管教,從來都不矛盾,也很簡單,猶如江河的水,需要疏導,而不是堵塞。

平時適當的給予孩子肯定和讚揚,多觀察孩子的情緒,多傾聽孩子的訴求,和孩子好好的溝通。

針對孩子的問題,及時給予安慰,提供個人建議,把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引導發展。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更多的需求是理解和尊重,並非物質。

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不把自己當作父母,不把孩子當作孩子,平等對待,才是和諧的親子關係。

【文章作者簡介:o棋子o,拽著“80後”尾巴出生的全職媽媽,育兒先育己,以柔和的愛去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