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時空!帶你看看清代滄州人筆下的大運河

穿越歷史時空!帶你看看清代滄州人筆下的大運河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市文化學者田國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閱覽室查閱史料時,發現了李鈞的作品,細讀之下,才知其為河間人。經過點校,李鈞的《判語錄存·轉漕日記》經歷180多年的歲月浮塵,又重新面世。

李鈞,祖籍安徽,明初北遷河間,並定居於此。道光十六年至道光十八年,李鈞先後任河南糧鹽道、山東督糧道,負責清政府的糧鹽漕運任務。《轉漕日記》就是他在擔任河南糧鹽道期間,沿運河漕運進京的所歷、所見、所聞。其中,也包括途經運河滄州段時的見聞和感受。

180多年前,滄州段運河的風貌怎樣?有哪些有趣的故事?作者最感興趣的地方在哪兒?讓我們隨著李鈞的《轉漕日記》看看吧!

1、船行桑園,他為何夜不成寐?

李鈞一路從河南沿運河而來,到達桑園時,已是道光十七年陰曆2月28日了。

他登岸遊覽,在一座尼庵內,發現了吳橋範景文題寫的碑記。這通碑記,李鈞看得十分仔細,他用“字極古拙”四字形容範景文的書法,並且在自己的日記中記下了範景文書寫碑記時的年代和官職。這是李鈞進入家鄉河間府境內、第一個觸動他的地方。

登舟繼續北上。一路上,家鄉的風物讓他不住喟嘆。當晚就寢後,“聞幫船夜行,不能成寐”。他失眠了。

李鈞失眠的原因,是因為船行水上的聲音日綿夜延?還是因為近鄉情怯?亦或是“不二宰相”範景文以身殉國的故事牽動了他的心緒?

3月1日,李鈞抵達連鎮,不久即到東光。他留下了這樣的記載:“過東光縣,發家書。東光,古安陵地,又曰觀州,今隸河間府。土城殘缺,可渡行人。”在東光,他想到宋代御史劉摯的故事,說他“峭直有氣節,章數十上,朝貴側目。神宗以王安石亟稱之,疑其從學,對曰:“臣北人,少孤,獨學,不識安石也。”劉摯剛直不阿的性格最終招來嫉恨,死於流放地。

此次漕運,李鈞是煙花三月到滄州。一路景色也被他記入日記:“(三月)初二卯刻,行十餘里,遇雨少泊,煙水迷離,好景如畫,霑灑約兩時許,變而為雪,瓊英飛舞,旋落旋消,甘澤及時。”雨停後,漕船繼續北上,不久到達泊頭。泊頭,是李鈞非常熟悉的地方,這裡距離他家百里。他曾在這裡多次渡河,或者西去東往,或者北上南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那年新婚後,他帶著妻子去南皮岳父家,就在這裡渡河。而今妻子已經去世20年了,故地重來,他不禁為之愴然。

再往前行,運河岸上有一座雙忠祠,供奉的是為明殉國的兩個南皮人。因為祠堂關閉,李鈞無法入內,他覺得甚為可惜。

李鈞是二甲進士出身,學識淵博,對家鄉各地的風貌與名人故事更是瞭如指掌。看他日記中所記的人物,都是忠貞剛直、有品性有操守有氣節的人,就可以窺知他的追求和為人了。

穿越歷史時空!帶你看看清代滄州人筆下的大運河

2、百字描摹,滄州城前世今生

隨著大運河成為世界級文化遺產,位於運河之畔的滄州,越來越贏得各級媒體的青睞。看多了現在人們的報道,讓我們把目光回溯到180年前,看看李鈞的視野與我們有哪些不同。

李鈞是在道光十七年三月初五這天到達滄州的。先過磚河驛,然後把船泊在滄州南關。他用百字短文,就把滄州城的前世今生描摹而出。

下面是他在《轉漕日記》中的文字:

“滄州,古渤海郡地,又曰棣州,唐宋置橫海軍,今隸天津府,濱海產鹽,長蘆即其地也。天津運司原駐於此,現只設監孥同知。舊城在迆東四十里,明初移此。我朝(指清朝)設駐防營。千童故城,又號草兮城,在州東南,秦始皇遣徐福發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因置此城。麻姑城在州北,漢武帝東巡至此,祀麻姑。五壘城在州南,河間獻王子景成侯雍使五子分居城中,各築一壘,故名。開元寺鐵獅子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在舊城,相傳周世宗北伐,命罪人輸鐵鑄此,以鎮蛟龍。寺久廢,相距甚遠,不能往觀。”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一,道光年間的滄州隸屬天津府,二,以滄州城為中心,分別有四座城,它們是北面的麻姑城、南面的五壘城、東面的舊城、東南方面的千童城。這幾座城歷史悠久,與秦皇漢武有關,這樣就一下子擴展了滄州歷史的厚重感與縱深度。三,作為古渤海郡地,唐宋時期,這裡曾置橫海軍,後來又因濱海產鹽而設鹽運司,滄州自古以來就是運河文化與海洋文明的交匯地。

穿越歷史時空!帶你看看清代滄州人筆下的大運河

3、最愛滄州酒,最喜故鄉人

李鈞幾乎是懷著雀躍的心情在南關口靠岸泊船的。下了碼頭,他竟然顧不上欣賞運河美景,就親自前往一家酒肆,買起了滄酒。

滄酒的那些故事,李鈞太熟悉不過了。他知道,滄州城裡有個戴家,戴家家釀的滄酒,知名度高得不行,連錢謙益、查慎行這些前輩名士都寫詩歌詠過。王阮亭甚至還將它稱為“麻姑酒”,僅從這名字,其美就可想見。路過滄州,當然要一飽口福啦!酒盞擺開,滄酒入喉,他細品,只有薄而澀。不禁幾分失望,繼而想,這就是紀曉嵐先生曾經說的吧,非家釀不能如法,非陳窨 不能得味。即使如此,李鈞還是買了數罌滄酒裝在船上,準備把它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有意思的是,滄州城的別駕喬邦哲是李鈞的門生。聽說李鈞到了滄州,當即趕到碼頭迎候,送上的見面禮,依然是滄酒。

李鈞有個習慣,每到一地,總愛聯想到當地的歷史名人。到了滄州,當然也不例外。他在日記中提到的幾位滄州名人,分別是宋代的包拯、晉代的刁協、明代的馬昂。有意思的是,包拯所乘的轎子歷經各個朝代,當時竟然還放在分司署中,被稱為包公轎。可見滄州人對包青天的期盼和感情多麼深厚。

初六上午,李鈞進城回拜喬邦哲後,歸舟即行。這一程順風揚帆,舟如激箭,一天即到青縣。眼見就要離開家鄉了,所幸天氣越來越暖,漕運任務也完成在望了。

最後要補充一點的是,李鈞在日記的開頭就已說明,承擔這次漕運任務的船隻,共計393只。近400只船隻的巨型漕運隊伍行進在大運河上,其聲勢之浩大,氣勢之磅礴,可想而知。

穿越歷史時空!帶你看看清代滄州人筆下的大運河


滄州日報記者 楊金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