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高新區呼家村籍北洋政府張家三兄弟

  解放前,衡水縣呼家村(現在的衡水高新區大麻森鄉呼家村)出過3個大人物,是兄弟仨。哥哥張英華,弟弟張膺方。還有個弟弟張英武,。聽老人說,張英華是北洋曹錕政府時期財政總長,張膺方是北洋政府的吳佩孚手下軍長(村裡人叫他張二虎),老三是北洋政府吳佩孚手下軍長,一家弟兄三個,都是大官,這在衡水實不多見。所以呼家村就出名了。相傳,呼家村因為出了大官,村名也改了,不叫呼家村,改名新華莊了。解放後,又改回呼家村,此名一直沿襲到現在。

  我小時候就知道村西頭道南那一片大宅子,就是張二虎家。我五六歲的時候,還到裡面玩過。典型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大瓦房,西廂房也是大瓦房,東廂房也是大瓦房,南房是二層樓。據說日本鬼子放火燒了二層樓。那房子裡面,都是大紅柱子。那牆有多厚呢,小時候去玩,上到窗臺上,在窗戶這面,能躺下睡覺。也就是說,豎著兩坯,中間又橫著一坯。窗戶外邊,也是豎著兩坯,又橫著一坯。長一尺半,寬半尺。牆外掛著磚,那磚都是大磚。現在的磚4斤,那磚6斤。那房子真結實啊。前年我到山西太原南邊的清徐縣喬家大院參觀,那房子結構和張二虎家的房子結構是一樣的。喬家大院的主人1937年就搬走了。到現在房子還那麼好。如果張二虎家的房子不拆,到現在還很好呢。比趙圈鎮支家村的地主房子好多了。可惜呀。村裡就把房子拆了。

  張二虎家大院,解放初期是區公所,後搬走了。也就在1958年吧,院子閒起來,就在裡面開幼兒園,我還去上過幼兒園。老師叫呼彩霞,20多歲,梳著倆大辮子,很漂亮,他教我們唱歌,現在我還記得。歌名叫《寶島臺灣》。“我愛我滴臺灣啊,臺灣是我家鄉,過去的日子不自由,如今更苦愁。”

  後來叫我們搬出去,成立農中。就是考不上縣立中學的,到這裡上學。畢業回家種地,所以人們一般都瞧不起農中學生。那時候,我才6虛歲,一次去農中玩兒,還偷偷在人家一本書裡撕下一頁,一夥打仗的。上了一年級以後,那張紙還保存著,原來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圖。那時候,張家大院還保存得好好的。後來到了低指標年代,大概是1959年吧,人們吃不上飯。上邊來了一個技術員,說是給村裡安電磨,就在張二虎家的南樓一樓,把地砸了一個大窟窿,按了一盤磨。是手搖的,根本不能用。再後來,這張家大院就成了村裡的小學。也就是在這時候,彭某當支書了。他原來在衡水縣公安隊幹過。也就是相當於現在公安局的警察。回村後當支書。他家在呼家村道口西路北,於是就興起一招,拆張家大院,把小學搬到他家門前去。於是,張家大院遭了殃。組織人們拆張家大院。我記得拆張家大院南樓的時候,地基都是用青磚打的。刨了一人多深,地基下都是蛇,人們用筐裝滿,就扔到豬圈裡去,可嚇人了。到此,張家大院就全毀了。現在,呼家村張東傑的院子,原來就是張二虎的張家大院地址。

  從小就說張二虎,其實張二虎什麼樣,我們並不知道。我四奶奶說(我四爺爺叫張魁星),張二虎那時候回家可威風了,張二虎騎著大馬,後邊8臺大轎,一個轎裡一個老婆,一共8個老婆。張二虎是什麼官呢?父親(父親叫張凱林 又名張進生)說,張二虎是北洋政府的軍長,學名叫張膺方,他是老二。

  村裡老人們說,張二虎他大哥叫張英華,北洋政府的財政總長,還當過天津的總督。老三叫張英武,也是軍長。說張英華當天津總督的時候,呼家村的人去天津找他,他先問參加過義和團沒有,要參加過,給個路費,馬上走人。要說沒參加過,安排住下,好吃好喝招待3天,送盤纏回家。

  聽說張二虎的母親,是一個和藹的老太太,此人我沒見過。我哥哥說,解放後老太太還活著,老人可好了,誰家有事兒都去幫,我哥哥比我大4歲。他記得張二虎的母親。

  在我的記憶中,村邊有兩家破房,破房裡住著一個老頭,叫老海,他是張二虎家的長工,具體他是哪裡人,我們不知道,反正是外村的,沒有老婆,沒有子女,我記得他當時也有50多歲了,我問過他,你為啥不回老家去,他說,我沒有家,這兩間房是老太太,也就是張二虎的母親送給他的,叫他養老的房子,老太太說給他說個媳婦,他說不要,就自己過。有人說他是二椅子,就是白天是男的,晚上是女的。具體咋樣,誰也說不清。

  張二虎有一個女兒,叫張素豔,我這年齡的人都見過她,解放以後,她從外面回來,就嫁給了村東頭的呼二衛,生活挺艱難的,又沒有孩子,我們見他的時候,已經50多歲了,一點大家小姐的風範也沒有了。1964年,村裡搞四清,那年我剛上5年級。我們村住的工作隊隊長是李文華,隊員是李書昌,還一個姓趙的隊員。後來,李文華、李書昌擔任過衡水地委副書記,趙擔任過行署副秘書長。工作隊來了,我生病了,得的是麻疹,在家裡躺了10多天。病好了,去上學,同學們都會唱《工作隊下鄉來》,我不會,我有個女同學就教我,我還真學會了,直到現在都記得:工作對下鄉來,貧下中農笑顏開,階級對伍組織好,地富反壞垮了臺。後來,村裡搞階級鬥爭展覽,我第一次看到打了叉的蔣介石像,張二虎像。他胖胖的,已經不穿軍裝了。第一次看到左輪手槍。第一次看到銀元寶。第一次看到銀元。說都是從張二虎的女兒張素豔家裡抄家剿出來的。

  張二虎有一個三太太,低指標的時候,他住在任煥省的家裡(現在呼村張東考住的地方),門朝南。有一天,三太太當時50來歲,穿著一身黑衣裳,瘦得很,羅鍋著腰。當時我六七歲吧,他見了我說,小子,我三天沒吃東西了,吃根達菜光拉稀。於是我回家就跟俺娘說了,俺娘說,你把這個菜餅子給三奶奶拿去。別讓人看見。我就偷偷拿去了,三太太流著淚,說我母親是好人。沒過多久,三太太就死了。

  村裡還有一個張英華的兒子,真名叫張俊熙,就叫他老五少。老五少很瘦,也有文化。娶了肖家屯的姑娘,也不知道叫啥名,她孃家侄子王懷新管她。懷新今年也就60多歲吧。老五少會唱京戲,娶的媳婦又漂亮。過的很得意。有一年,他媳婦不知得了啥病,一條腿拐了。不過腿拐,人還是很漂亮的。不時引起一些人的垂涎。我們村有三個生產隊,老五少就在三隊,對上有個光棍,姓張,他當時50多歲,是個光棍兒,總去調戲老五少的柺子媳婦,明著說到屋裡玩玩兒,被拒絕後,惱羞成怒,大罵老五少媳婦,老五少知道自己是軍閥的後代,在村裡好好勞動,奉公守法,又不惹人。這次,他發火了,別看他那麼瘦,他會武術,我們一夥小孩看著,老五少不用什麼勁兒,把光棍一腳踢出老遠,光棍這才老實了,嘴裡不住的罵著,地主羔子,你等著,就溜走了。從此,再也不敢欺負老五少的媳婦。可是,老五少遭殃了,又恢復了每天早起,每天晚上的地富反壞右排著隊,在街上喊口號。我記得是每人一句,第一個是敲鑼的,喊一句,好好勞動。當、當。第二個是敲鼓的,喊,改造自己。咚咚。第三是敲鈸的,就是老五少,他喊,脫胎換骨,咣咣。第四是地主張佔軍,50多歲,喊,重新做人。敲盆的,乓、乓。

  論村裡輩份,我喊老五少叔。對於我來說,對他沒有惡感,也沒瞧不起他的意思。不知咋的,我還很佩服他,雖然他是地主的兒子。

  我們村的人,知道張英華的人少,因為他不在家,知道張二虎的多,呼家村周圍十里八村都知道。村裡有個某老啞,說話公鴨嗓,一天去趕集,有人問他,你貴姓,他說姓張,那人說,你不是某老啞嗎?他說,有點姓張,張二虎不是俺村的嗎。

  說話間到了文化大革命,當時村裡回來了退伍兵,他當上了革委會的人,經常開批鬥會,鬥爭老五少,張佔軍,還有從北京遣返回來的張佔鵬。有一天晚上開批鬥會,忽然弄進來一個人,說是從天津海河中學回來的,叫張俊漢,是張英華的三兒子, 50多歲,一進會場,就癱了,趴在地上,才避免了一次棍棒毒打。他在呼家村住了一些日子,他的兒子張衛國,和我年齡差不過,跟我們相處的都很好的。原來,張俊漢在天津海河中學教書,由於是張英華的兒子,挨批鬥之外,還要遣返回原籍接受批鬥。他住在村東頭,我家在村西頭,就一條街,從東頭到西頭,有二里多地,接觸較少的。

  關於張二虎的死,村裡老人說,被冀州的軍閥趙雲祥大卸八塊了,張二虎的墳,就在呼家村的東南方向,離村有一里多地。我小的時候,經常到墳上去玩,那時還立著一個石碑,上面的字不知寫的是啥。石碑座是一個石頭做的大烏龜,我們那裡都叫王八馱石碑,還有倒在地上的石獅子石馬。後來都不見了。文革後期的1971年,村裡有幾戶蓋起了新瓦房,說是盜了張二虎的墳,蓋起來的房。後來,有幾個人得癌症死了,有人說這是報應啊,盜墓者自古就沒有好下場。

  由於喜歡歷史材料,所以,我在看書的時候,就十分留意張膺方、張英華的記載。最早看到張膺方記載的,是縣級衡水市出的文史資料,大概是耿寶元寫的,說1939年,張膺方投降了日本人,到衡水招兵買馬,在冀縣(現在的冀州市)去招安冀縣的軍閥趙雲祥,被趙殺了。

  我讀《閻錫山傳》,閻錫山在統治山西、北京、天津、內蒙、山東、河北的時候,張膺方是閻錫山手下的一個軍長。

  辛亥革命網《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予將軍全名錄(1912-1927)》記載 ,1922年11月5日:張膺方、授陸軍少將加中將銜。張膺方簡歷介紹情況很少,北洋政府將領張膺方, 出生日期:1889年 。去世日期不詳。 字亞馨,直隸衡水人。還有張膺方的一張戎裝照片。

  [近代風雲]貴州陸軍沿革實錄中說,直系吳佩孚繼北洋皖系之後亦做武力統一中國之計劃,於1923年3月出動直、豫、鄂、陝、甘五省兵力,組成援川軍,大舉出兵西南,湖北方面以王汝勤為援川軍總司令,盧金山、趙榮華任正、副指揮,楊森為前敵總指揮,率盧金山陸軍第18師、于學忠陸軍第18混成旅、宋大霈鄂軍第3混成旅、張允明鄂軍第5混成旅五旅之眾。陝西方面鎮嵩軍劉鎮華為總司令,王鴻恩為前敵總指揮率陝軍張丹屏約一師由城口鎮入川。甘軍孔繁錦隴南巡防遊擊軍12營出摩天嶺入川。

  補充旅 旅長 張膺芳 號亞馨 直隸衡水 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3期德文班。駐鄂西宜都。又說,1923年3月間袁祖銘命駐宜都何厚光、許開鳳招收鄂西北軍散兵組成。張膺芳為前四川鹽運使、財政總長張英華之弟,袁祖銘與北廷吳佩孚聯繫,多賴張英華牽線,於是任命張膺方為貴州陸軍補充旅旅長,令其帶北兵,負責鴉片轉運。

  關於張英華的記載,我看《段祺瑞傳》、《曹錕傳》的時候,對張英華有記載,不過只是片段,曹錕是直係軍閥,1922年至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張英華是積極的捧場人,所以,後來當上了財政總長。  

  傳記文學雜誌2006年第10期 《民國風流人物瑣記(上)》吳佩孚的功德一段,有這樣的記載,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奉系軍閥張作霖和其支持的親日派梁士詒內閣於是年5月戰敗,北京政府完全由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控制,由黎元洪組閣。當時,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院址設在宣武門內象房橋——這裡後來改稱為國會街。新政府的議員政客們躊躇滿志,覺得這議院院址太過偏僻,房舍也較破舊,不夠氣派,與議員的身份不相稱,也無助於國家的尊嚴——共商國事的地方怎麼能如此破敗和沒有氣派呢?歷代王朝商議政務的地方都是皇宮中最宏偉的建築。民國的政府,既然是人民的政府,就應該將紫禁城當年明、清王朝象徵的外朝三大殿收歸國有,然後將之夷平,建一個西洋式的議會大廈! 國會議員們興奮不已,秘密地商議著將國會遷入紫禁城,並討論如何推平三大殿,怎樣籌款再建議會大廈,完全的西洋風格。明察秋毫的記者們很快獲知了這一消息,以醒目的篇幅予以報道,立即引起了社會各方的震動,反對之聲鵲起。 這時,直係軍閥的實權人物當時駐防洛陽的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立即作出反應,於1923年5月20日給北京政府拍發急電,反對拆毀三大殿的動議。吳佩孚的口氣很大,將電報直接拍給大總統黎元洪、國務總理張紹曾、內務總長高凌、財政總長張英華。

  關於張英華的個人簡歷,最近我找到了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在網上一搜,就出現了張英華條目。條目下,有一張他的半身照下面注:看樣子,50多歲吧。西裝領帶,留著背頭,很英俊。下面全錄張英華條目。

  張英華(1886年-?),字月笙,直隸省冀州衡水縣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他從省立北洋大學畢業後,到英國留學,後畢業於曼徹斯特大學。歸國後,他任私立北京民國大學教授。1918年(民國7年),他任四川省川南鹽務稽核所經理。翌年,他代理四川鹽務使。1921年(民國10年)8月,他改任河東鹽運使。翌年1月,他任甘粛省財政廳長。

  同年6月,他任蘇州關監督。8月,他任北京政府中央的財政部次長兼鹽務署署長、稽核所總辦、全國財政討論會委員長。1923年(民國13年),張紹曾內閣內閣的劉恩源中途辭任,張英華署理財政總長。此後,他任幣制局總裁兼全國菸酒事務署督辦。其後他繼續在高凌霨臨時內閣署理財政總長,7月他辭任。他的前任:劉恩源。 繼任: 王克敏。時間為1923年5月至 7月。 1925年(民國14年),他任直系吳佩孚手下的十四省討賊聯軍籌餉處督辦。翌年5月,他被任命為河南省省長,但實際未就任。

  他從政界一度引退,後加入中國青年黨。1940年(民國29年)3月,他作為中國青年黨代表,參加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他被任命為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1944年(民國33年)以後,其消息不明。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但是有的地方記載,張英華是1885年生。廣東省暨南大學珠海校區圖書館留學生名單記載,張英華 留學英國 河北衡水人 1885年生。

  天津市河北區政務網2008年8月24日朱峰編輯的文章《華北青幫普安協會始末》是這樣記述張英華參加華北青幫普安協會的。

  昭和十一年(1935)一月,日本“支那駐屯軍憲兵部”的有關記載華北青幫(16開油印本,共66頁,封面右上角有圓形“秘”字章)一書中,前該憲兵部一把手池上發一說,1935年5月在天津日租界內發生了暗殺親日新聞社長事件,搜查的結果,痛感對華北青幫有統制的必要,爾來得到各關係方面的諒解,計劃在實行中,在已獲得會員25000名的基礎上還要發展。

  1941年6月在中國青幫中活動的日本人富永啟堂(漢名王永良,青幫“嘉白萬會中國總會副總理”、“嘉白二十二[代]”)著了一本書,書中“藍衣社的活動狀況”一節第118頁稱:國民黨藍衣社操縱青幫於1935年5月2日夜暗殺了住在天津日租界北洋飯店的《國權報》社社長鬍恩溥,又在3日天未亮時暗殺了住在同日租界裕德里22號的《振報》主筆白逾桓,因為二人均與(偽)滿洲國勾結,每月拿700元,為(偽)滿作宣傳。

  天津的《大公報》等報紙迅速報導了此事。

  白逾桓,字楚香,1875年生,湖北天門人,日本明治法律學校畢業。1907年初與宋教仁等從日本赴東北,設立同盟會遼東支部,並謀起義,事洩被捕,在解京途中逃脫。1911年3月,與程家聖在北京創辦《國風日報》,任社長兼總編輯,宣傳反清。12月與汪精衛至天津,成立同盟會京保支部,任參謀部長。嗣又與胡鄂公、白毓昆等作為同盟會代表,參加北方革命協會,被推為評議。民國成立後,任湖北都督府參議,二次革命時與田桐守吳淞炮臺,失敗後逃亡日本。1916年4月到漢口響應討袁,謀湖北獨立。1924年國民黨改組,成為國民黨右派。“九一八”事變後到北方活動,接受日本津貼,在天津創辦《振報》,直至6O歲被暗殺。

  憲兵隊長池上發一大尉負責查處此案,逮捕了一批天津的藍衣社和青幫分子,其中有8名天津青幫頭目,池上因功立即升為少佐。池上決定利用青幫,於6月實行。先讓住在北京的49歲的日本人持原武彥著手此事。7月有約400名青紅幫分子入會。池上認為不理想,沒有達到統制幫會的目的,主要失誤是把性質有異的青紅幫放在一起統制,今後應以青幫為主。

  按照當時的情況,被捕的8名青幫頭目是會被日本憲兵處死的,可是這次他們被關在駐屯軍的兵營裡,要他們拿錢贖命,老一點的範麗水的贖金為35萬元,最便宜的張遜之為5萬元,8人共120萬元,平均1人15萬元。小日向讓池上將8人秘密用船從天津白河日本軍用碼頭1天運1人去大連。等8人都到了,小日向以放人共建青幫新組織為條件,這8人自然感激而答應,於是決定在天津桃山街10號借一富商的豪華樓房建普安會總本部,小日向任總理,即一把手。193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

  至1935年12月底,普安協會登記會員已達25000名,其中知名人士有:

  厲大森 前直隸全省軍警督察處處長,陸軍中將。

  李得路 前陸軍第四十一軍軍需處長,陸軍中將。

  戈梓良 前長江巡閱使處長,將軍府將軍,陸軍中將。

  陶景文 冀東保安第二大隊長。

  楊月舫 前陸軍二十六師稽查處長。

  陳支發 前天津警察廳庶務主任。

  邢淋年 前國務院秘書。

  張英華 21代青幫大人物。1886年生,河北衡水人。1923年5月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幣制局總裁。後參加汪偽政府。

  全球王氏網2012年2月19日關於《民國時期,汪偽政權與偽滿洲國政權人物介紹》記載,張英華(1886—?)河北衡水人,字月笙。畢業於北洋大學,後赴英國留學。回國後任北京民國大學教授,四川省川南鹽務稽核所經理,甘肅省財政廳廳長,財政部次長兼鹽務署署長,稽核所總辦,全國財政討論會委員長。後任財政總長兼幣制局總裁。抗日戰爭期間,附汪投敵,1940年3月,任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汪偽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

  張英華、張膺方、張英武當了大官,村裡人就去投奔。聽老人們說,村裡的張明亮,張雙明。張美路、張大潮等就是跟著張膺方,在四川當兵。吳佩孚失敗後,張膺方也完蛋了,張英華後來在天津當了洪門老大,張膺方也投奔去了,都投向了日本鬼子,當了漢奸。張明亮回了老家呼家村務農,張雙明也回了老家,他還娶了個四川媳婦。張美路回家抗日戰爭時期,他是呼家村的武委會主任,1958年,被支書彭栓立指定為壞分子,1980年平反,恢復黨籍。張大潮也在家務農。看來,到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老鄉也不跟著張膺方走的。

  這就是我瞭解的衡水人(現在的衡水市桃城區大麻森鄉呼家村)張英華,張膺方、張英武兄弟的情況。當然,作為一個文史愛好者,我會繼續關注。我想,改革開放40多年了,關於我們村張家3兄弟的材料,會有更多的披露,也歡迎他們的後代們,提供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對文史研究作出點貢獻。

\u0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