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第一批安徽足球人

韓迅 /文

1949年10月1 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郭鴻濱、王壽先、王政文、王禮賓即號稱“三王一郭”的足球隊員,榮幸的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由此可以看出國家領導人對足球運動的重視程度。

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足球運動基礎十分薄弱,安徽更是慘淡。對於當時的安徽足球來說,不僅群眾基礎少,起點很低,而且足球場地很少、設施簡陋、足球人才奇缺。

1

資料顯示,1949-1952年三年經濟恢復時期,安徽省體育歸省教育廳管理,當時安徽分皖南、皖北兩個行署。

就在新中國準備休養生息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

彼時,正值國家處於抗美援朝,和準備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時期,儘管經濟有所困難,但是黨和人民政府對體育運動還是很重視的,撥出鉅款修建體育場,舉辦運動會。

為提倡足球運動,鼓舞和推動體育運動進一步普及,加強祖國的生產和國防建設的力量,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於1951年9月29日發出通知,決定當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後因故推遲了一週)在天津舉行“1951年全國足球比賽大會”,規定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鐵路八個單位參加比賽。

1951年10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鐵道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總會、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聯合發出“關於動員參加一九五一年全國足球比賽大會的通知”,即當年底12月在天津舉行解放後首次全國足球比賽大會。

該通知稱:“足球是特別富有戰鬥性的體育鍛煉形式,我們應該很好地在群眾中提倡。各部門的地方機構應積極支持全國足球比賽大會的分區預賽,並通過舉行足球比賽,宣傳參加體育鍛煉的愛國意義,使體育運動逐漸成為群眾性的經常活動。”

根據上級的決定與通知的精神,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等部門發出的《關於舉行1951年華東足球比賽大會的通知》,並決定華東於1951年11月4日至15日 在上海市舉行一九五一年華東區足球比賽大會,安徽省屬於華東區。

因此,在參加全國比賽之前,華東區的各省市先期在進行了預選賽,包括山東、上海、浙江、蘇北行政區、蘇南行政區、皖北行政區、皖南行政區、南京市和福建省。

“我是新中國誕生後,黨培養出來的足球運動員。”三十年後,參加了當年預選賽的蕪湖人許建華依舊可以清晰的回憶,“為了迎接華東區足球比賽,我省先後在蕪湖、蚌埠選拔了皖南和皖北足球代表隊。”

皖南行政區足球選拔賽參加的有蕪湖市3個隊,宣州、徽州、池州三個專區各一個隊。除去許建華之外,皖南足球隊的領隊是徐航,教練員是章之楨,管理員是肖毓漢,隊長是鮑昭達,副隊長是包厚民,隊員包括劉玉珊(蕪湖)、張長髮(蕪湖)、湯子文、錢朝保、胡金標、趙自強、吳名騮(蕪湖)、許書雲、張佔康、易志勳、孫繼川、杜繼中、韋鵠聲和王慶華。

皖北行政區足球選拔賽參加的有合肥、蚌埠、滁縣、宿縣、安慶、東南醫學院等單位的代表隊,選拔賽的結果是東南醫學院獲得冠軍,蚌埠足球隊獲得亞軍,最終皖北行政區決定以這兩支隊伍的優秀運動員為主,並選調其他足球隊的個別運動員,“我和寧少俠、姚根寶被選調入隊,組成了皖北區足球代表隊。”同樣參加了當年預選賽的劉蘭芸還能清晰的記得,當年那支皖北足球隊的領隊是朱新民,教練員是耿伯威,隊長是姚根寶。

除去上述的三人和劉蘭芸(阜陽)之外,皖北足球隊的隊員還包括副隊長舒家騮、寧少俠(當時是懷遠中學體育教師)、竹關鴻、戴宗義、王逢慶、朱明德、夏隆伯、馬吉旺(安慶)、童興、徐鶴榮、王其祥、姚春陽、邵景耀、李善長和孫傳俊。

皖北足球隊組建之後,在蚌埠進行了為期很短的集訓就開赴上海參加華東區的比賽。同樣,皖南足球隊也是短暫集訓之後倉促應戰。

1951年11月4日,上海虹口體育場迎來了華東區足球比賽。該次足球比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預賽,分成兩個組進行。第一組是上海、南京、福建、蘇北和皖南,第二組是山東、浙江、蘇南和皖北。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第一批安徽足球人

皖南足球隊的第一場比賽就應戰實力強勁的上海足球隊,彼時的上海隊可謂是人才濟濟,不僅有參加夠1948年奧運會、號稱“遠東第一鐵門”的張邦綸、還有後來的新中國足球元老方紉秋、陳成達、何家統、錢允慶、謝鴻鈞(其子為著名足球運動員謝峰)等人。

結果,上海足球隊以11:0的大比分戰勝皖南足球隊。許建華記得這場比賽的主裁判是葛慶豐,兩個邊裁分別是梁文棟和孫丙熊。

第二場比賽,皖南足球隊迎戰福建足球隊,結果以1:2敗北,當值主裁判是楊烈誠,邊裁是李啟騰和王南珍;接下來的比賽,還是一敗塗地,第三場比賽,皖南足球隊以3:7輸給了蘇北足球隊,第四場比賽又0:9大比分輸給了南京足球隊。

“同省兄弟”——皖北足球隊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第一場比賽就0:11敗給了山東足球隊,接下來的兩場比賽,又分別以0:2和0:4的比分輸給了浙江足球隊和蘇南足球隊。

最終,皖南和皖北兩隻足球隊分別位列各自小組的最後一名。

這次華東區足球比賽的冠軍被上海足球隊獲得,同時,華東區足球比賽大會選拔委員會將本屆比賽表現優秀的運動員選為華東足球代表隊。

按照許建華的回憶,當時選出了兩支隊伍,“第一隊將赴天津參加全國足球賽,第二隊為後補隊,皖南隊的鮑昭達、劉玉珊和皖北隊的姚根寶當選為華東第二隊成員。”

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隊足球的熱愛,並有機會觀摩更多的足球比賽。華東足球代表隊選出之後,分為紅黃兩隊(許建華的回憶是藍白兩隊)進行了一場友誼比賽。這場比賽的收入全部拿出捐獻以此購買飛機,來支援抗美援朝。

不到一個月之後,全國總決賽來了。

1951年12月1日下午二時,全國足球比賽大會在天津市第二體育場揭開戰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足球比賽大會,同時這次大會的目的還在於提倡號召開展足球運動,選拔出1951年度國家足球代表隊的選手。

本屆足球比賽共進行了九天,一至三日連續比賽三天,四日和七日各休息一天,然後再連打兩天,這樣,每隊在九天內,同其它七支球隊打循環賽,各打七場比賽,八支球隊共打了28場比賽。

最終,東北足球隊以6勝1平積13分獲得1951年全國足球比賽大會的冠軍,華東足球隊以1分之差屈居亞軍。

東北隊在獲得冠軍之後介紹了他們在練習中學習蘇聯的經驗,“除了練習足球技術外,還注意提高隊員的體力和賽跑的速度。因此,隊員們體力強壯、跑得快。”值得注意的是,東北足球隊的前鋒“在這次比賽時跑一百公尺平均在十二秒鐘左右,後衛的速度也不超過十四秒鐘。”

賽後,中華體育總會籌委會副秘書長黃中(1915年—1996年,遼寧鳳城人)宣佈了選出的1951年國家隊30人名單,他們是東北隊11名主力全部入選:馬韶華、王禮賓、郭鴻濱、王政文、金秉奎、王壽先、叢安慶、李逢春、崔曾石、金龍湖、孫福成;華東隊7人入選,分別是張邦倫、張傑、鄭德耀、何家統、方韌秋、陳成達和錢允慶;解放軍足球隊有5人入選,分別是徐福生、高秀清、邢桂福、莊文權和姜傑祥;華北隊的也是有5人入選,是曹桂明、李朝貴、邵先凱、史萬春和年維泗(後成為中國足協主席);以及全國鐵路足球隊隊的蕭子文、高保正二人。

這些運動員此後都成為了新中國開展足球運動的骨幹力量,年維泗回憶當時自己只有17歲,雖然覺得入選國家隊很光榮,但是荒廢了學業很可惜,“當時不懂什麼叫集訓,更不知道要把足球當專業是什麼意思,總覺得踢球只是玩一玩,不可能是踢一輩子的事。”

但是,這次全國足球比賽大會的意義在於,“對發展人民體育運動起了推動作用,鼓舞了廣大人民和青年的重視和參加體育鍛煉。”

2

冬去春來,1952年1月27日的春節剛過沒多久,也就是2月17日,據上海《文匯報》報道,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為提高國家選手的技術,培養高級體育幹部,準備在北京設立體育選手訓練班,其中足球方面邀請去年十二月1951年全國足球比賽大會後選出的30名中華優秀足球選手赴京集訓。”

兩個多月之後,即當年5月,國家成立了中央體訓班,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新中國第一隻國家男子足球隊。8因印度足球隊棄權,新中國的這支國家足球隊自動獲得參加1952年7月的赫爾辛基奧運會的資格,後由於政治原因未能參加,但這支中國足球隊在赫爾辛基與芬蘭國家隊進行了新中國首場A級比賽,當時中國隊0:4輸掉了比賽。

也正是因為要參加奧運會,所以1952年沒有舉行全國足球比賽大會。

就在這一年2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安徽省分會正式成立,從這時起,安徽省才開始一手抓體育設施規劃,一手抓組建省體委機構和培訓體育幹部。同年8月7日,中央決定合併皖北行署區與皖南行署區,成立安徽省政府,將省會設在合肥。

在國家成立中央體訓班之後,安徽省也在1952年底由省教育廳與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安徽分會舉辦了學制為一年的有80多人參加的“安徽省體育人員訓練班”,目標是培養中小學體育師資和各地市體育骨幹,訓練班組建了籃、排、足、田徑、體操等項目運動隊。

安徽省體訓班由當時的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安徽分會秘書長何英分管,地址在合肥市四灣龔大房。省體訓班的學制原定為一年,課程包括體育理論、運動生理學、體育建築與設備,以及足球技能等。鮑昭達回憶,當時的教師有耿伯威,姚根寶,還有從上海選聘的尚崇嶺等人。

儘管安徽足球隊此前戰績不佳,但他們還是報名參加了1953年華東區第二次足球比賽大會。

為參加提高此次華東區足球賽的成績,安徽省於1953年1月28日-31日在合肥舉行了省足球選拔賽。參加單位包括蕪湖、蚌埠、淮南、安慶、合肥五個市及省直機關,共六個隊,一百二十餘名運動員。比賽結果是蕪湖獲得冠軍,蚌埠獲得亞軍。

同時,選拔出安徽省足球代表隊,領隊是楊清華,教練員是鮑昭達,管理員是戴世傑。足球隊的隊長是鮑昭達兼任的,其他隊員包括姚根寶、張長髮(蕪湖)、吳名騮(蕪湖)、劉玉珊(蕪湖)、李國柱(蕪湖)、李善長、邵景耀、許建華(蕪湖)、吳先若、趙鴻才、祁明祿、季恆偉、張自瑾、薛成梁、周建國、周隆桂和竹光鴻。

這是安徽省合併皖南皖北之後,首次足球參加比賽,因此從領導到隊員都十分重視。

這支安徽隊的隊員季恆偉,在1958年安徽成立專業足球隊之後,他就成為了安徽足球隊的領隊。

1953年華東區第二次足球比賽大會原定於2月4日開幕,但是因連日大雨,延遲至6日下午在虹口體育場舉行。參加這次比賽大會的有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及上海,5省1市的6支足球代表隊。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華東總分會主席孟憲承(1894年—1967年,江蘇武進人)致開幕詞說:它是繼1951年的足、籃、排三大球比賽,1952年的游泳比賽以後,這是華東區體育界的又一次勝利會師,它將有力地推動全區體育活動的開展。

本屆足球比賽分兩個階段:預賽採取分組單循環制,決賽採取淘汰制。預賽分兩個組:第一組,上海、福建、浙江;第二組,江蘇、山東、安徽。

許建華回憶,儘管比賽成績依舊差強人意,但是較之第一次已經好了很多。首場比賽,安徽足球隊0:5輸給江蘇足球隊,第二場比賽0:2輸給山東足球隊之後,安徽足球隊並不氣餒,1953年2月10日以4:1戰勝了浙江足球隊,報了兩年前0:2輸給浙江隊的“一戰之仇”。

本次華東區足球大會又一次檢閱了華東區足球發展情況,而且還以上海足球隊為主,組建了華東足球代表隊,參加1953年2月末在上海舉行的全國足球比賽。

“參加這次大會的單位,雖然由於行政區域劃分的改變,比1951年有所減少,但從103名運動員來看,卻更有廣泛的代表性,技術、戰術水平都有顯著提高,這充分說明新的優秀運動員在不斷地湧現、成長。總之,這次足球賽是有很大成績的。”參與者許建華的回憶也印證了安徽足球在過去兩年的進步,這次把皖南皖北合起來,實力比以前強了很多,例如,1951年輸給山東0比11,這次輸給山東只有兩個球。

十幾天之後,1953年全國足球比賽大會於2月25日至3月5日在上海舉行。參加比賽的單位仍然是上屆的華北、東北、西北、中南、華東、西南六大行政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國火車頭體育協會八個單位,隊員共一百四十多人。

華東足球隊的主教練是黎寶駿(解放前的聖約翰大學足球隊主力),張邦綸是主力門將,唯一入選的安徽籍足球運動員李國柱是替補門將,身穿2號隊服。

本屆足球比賽的規則有別於上屆的單循環制,共分二個階段進行,預賽採用分組循環制,兩個小組首名爭奪冠軍,負者再與兩個小組第二名之間的勝隊爭奪亞軍,負者列第三名。

最終,華東足球隊在以4勝1負的成績獲得了亞軍,唯一一場敗局是1:2輸給瞭解放軍足球隊。

安徽足球由於當時沒有專業足球隊,所以沒有參加此後幾年的全國聯賽,但是在1956年也重新出現在全國體育的舞臺上。這一年的夏天,中國鐘聲體協(注:鐘聲體協是全國學校的教職工運動積極分子的體育組織)在上海舉辦了全國足球大賽,參加比賽的有內蒙古、黑龍江、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新疆等足球隊。

安徽省教育工會為了參加比賽,臨時組建了安徽省足球代表隊,教練員是安徽足球元老姚有鉉,隊長是原皖南足球隊的張長髮,隊員包括吳先若、徐保齡、祁明祿、張智珊、杜繼中、韋鵠聲、謝承才、李家珍等人。

劉蘭芸回憶,“建隊後,我們住在合肥的長江飯店,進行了為期很短的訓練,即開赴上海參戰”,由於建隊倉促,安徽足球隊的成績可想而知,“運動員都住在同濟大學。比賽分組進行,每組取前兩名,再行復賽。安徽隊首戰被內蒙隊打敗,再戰天津隊,又告失利。由於兩次敗仗,在小組預賽中就被淘汰了。”

但是給劉蘭芸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兩件事,在二十多年後依舊記憶猶新,“一是,1956年前,未曾有過女子足球隊,所以參加足球比賽的領隊、指導、運動員都是男的。可是,這次足球賽卻有一位女同志參加,她是北京隊的領隊。當時,使人們都感到特別新奇。二是,比賽期間,曾舉行一次聯歡晚會,少數民族運動員都用自己的民族語言,歌唱自己民族的歌曲。我們雖然聽不懂,可是感到特別新鮮、有意義。”

雖然這些安徽足球運動員都不是專業的,但是代表了那個年代安徽足球人的無畏精神,正是有了他們的傳承,才有了之後的安徽專業足球隊。或許,沒有人會知道或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是今後的歷史會證明他們的重要性。


中國足球研究院

中國足球歷史數據庫

《安徽日報》

《安徽體育史料》

《安徽體育文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