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青訓深度揭祕: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1-4慘敗韓國國青,中國國青隊遭遇了職業化以來最慘痛的出局。實際上,在亞青賽的舞臺上,韓國國青隊歷年來一直是中國國青隊的噩夢,兩隊三次在決賽碰面,全部以韓國國青奪冠而告終,在國少、國奧等青少年足球的碰撞中,恐韓也一直是不斷延續的名詞。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毫無疑問,成績的巨大差距就是中韓兩國足球青訓差距的直接體現,我們深度研究一下韓國青訓十幾年來的發展,更能發現這種差距的鴻溝所在。

中韓青少年對比: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中韓青少年足球的成績對比,亞少賽、亞青賽、奧運會預選賽等正賽的碰撞是最好的成績體現。首先來看U16年齡組的亞少賽,中國與韓國國少隊都參加了14屆比賽,韓國國少勝率更高、場均進球更多、場均丟球略少,不過總得來看,中國國少落後的差距並不大。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中國國少也曾經在亞少賽多次奪冠,在中國足球職業化之後,02年的王永珀、姜寧、毛劍卿一代曾經奪得過季軍,04年的楊旭、王大雷、于大寶一代在決賽中戰勝朝鮮奪得冠軍,這兩屆短暫爆發的球員們至今仍是中國足球的中堅力量。不過此後,國少隊的成績一路下滑。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韓國國少在亞少賽的成績也不穩定,但他們每次下滑之後總能快速反彈,這是與中國國少最大的區別。國青隊的差距則開始拉大。自從94年以來,中國國青與韓國國青在亞青賽多次交手只有2000年的曲波一代獲得過1次勝利,2014年有過一次戰平,兩次沒有輸球都讓韓國國青小組出局。剩下5次交手,中國國青全部輸球,韓國4次最終奪冠,成為亞青賽奪冠次數最多的王者。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而在國奧層面,中國國奧則完敗,92到04年,4次衝擊奧運會決賽,中國國奧幾次面對著打平韓國就能出線的命運卻連續輸球,08年以東道主身份參加奧運會之後,最近兩次衝擊都是慘敗,明年年初U23亞洲盃上,中國國奧與韓國分在同一小組,出線難度極大。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反觀韓國國奧,不光每次踩著中國國奧闖入奧運會,在奧運會的成績越來越好,從最初三戰0勝出局到12年已經晉級4強,最近幾屆小組出線概率極大,這種差距實在讓人感慨。

韓國青訓深度揭秘:紮根校園足球、深度變革引發進步

每次中國足球失利都會傳出學日韓的呼聲,然而究竟學什麼,眾說紛紜。在青訓體系的建設上,中國足球目前最為複雜,統計當下正在集訓的國足、國奧、國青可以發現,不同球員的青少年道路分別來自職業梯隊、校園足球或者全運+體校模式,三種模式互相獨立又互有交集,缺少統一的規則和調配,引發了很多混亂的紛爭。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而在日本,校園足球+職業梯隊兩大體系並行是青訓的立足根本;韓國則更加專一,很長時間裡職業球隊根本沒有梯隊,青少年足球全部深耕在校園足球裡。

韓國的青少年足球從小學開始建立足球聯盟,到初中、高中、大學一步一步過渡。以2018年為例,小學、初中+高中聯盟一共有750支球隊參加比賽,大學足球聯盟有83支球隊,他們構成了金字塔的底端和中端,向職業和業餘的42傢俱樂部源源不斷地輸送球員。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假設所有這些球隊每隊擁有40名正式球員,那韓國足球的註冊人數總共也只有35000人[(750+83+42)*40],實際數字更高一些,這是某些網友發出感慨的所在,為何搜索很多數據發現韓國足球註冊人數只有幾萬人,人數並不多,青訓質量卻如此之好?其實,關於韓國足球人口的統計根據統計標準不同,能查到從幾萬到幾十萬的不同數據,數據只是一方面,關鍵是青訓的質量。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以韓國小學足球為例,各種不同級別的全國性比賽每年就有很多個,包括韓國足協舉辦的足球聯賽、聯盟戰等,也包括專門為向海外派遣的常備軍選拔的“花郎大旗”杯,同時,還有非常多的地區性、校園內的比賽,很多高中學校的校隊一年要踢18項比賽。因此,從小學開始,韓國的足球少年們很多已經開始確定走職業化的道路,每年擁有更多的比賽場次和比賽經驗,能在真刀真槍的較量中不斷進步。

同時,韓國對青少年足球的體系變革始終存在。比如不同層級的學校聯盟已經持續運行了四十餘年,曾經小學足球都是賽會制的比賽,參賽球隊偏少,壓力比較沉重,從2009年之後,小學、初中等比賽逐步改成了主客場週末聯賽制度,參加的球隊數量大大增加。比如,從2018年起,韓國的小學和初中聯賽取消了王中王戰(即32強淘汰賽),更多的讓孩子們享受足球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勝負結果。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而在大學足球裡,2008年開始的新聯賽體系,最初只有1個圈域的10支球隊參加,3年之後已經擴充到6個圈域的67支球隊,而最近幾年始終固定在80支球隊以上,每年的圈域、分組和晉級規則不斷做出細節調整。

所有這些調整真正從足球出發、從青少年的培養出發,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韓國每年上千名大學足球新秀可以供給職業俱樂部挑選,這些球員絕非璞玉,而是已經具備職業能力的真正球員,這與中國足球強力推行U23政策確保年輕人的出場機會形成鮮明對比。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在2017-18年韓國足協遭遇一些風波之後,18年9-11月,韓國足協專門召開了三次名為“國民提意見來幫助韓國足球發展”的座談會,也在社交平臺開闢了專門的板塊讓民眾參與留言提意見。2019年4月8日,韓國足協進行報告會,對前面三次座談會和網上意見進行總結交流。

這次交流涉及了“青少年培養系統的強化”、“裁判、教練的培養”、“業餘聯賽系統建立”、“基礎設施改擴建”、“足球產業與文化”等10大課題,聘請了前德國足協專家邁克爾·穆勒擔任韓國足協技術發展委員長一職,準備徹底重建韓國各級國字號的選拔機制。所有這些歸化和改變都是立足於長期發展的策略,而且都能堅決徹底的貫徹和執行,這才是韓國青訓的奧秘所在。

不追逐利益+重視海外合作 雙管齊下提升球員綜合素質

在韓國發布的2015體育產業白皮書中,韓國的體育產業規模只有43萬億韓元,遠不及中日體育。這是韓國人自己做的體育產業白皮書,數據應該更加可信。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這份白皮書中還透露,足球在韓國體育的佔比遠不及棒球,規模相差甚遠。其實我們也有感知,最近幾年在亞冠級別球隊的投入方面,中超球隊的投入遠超韓國球隊幾倍甚至十幾倍,整體聯賽的投入差距更大。

作為一個投入和規模相對不大的體育產業,韓國足球在青少年培養中始終堅持著不以追逐利益為目的,比如之所以死守校園足球,是因為他們希望球員從小不光會踢球,還能重視學習和文化的積累,因此,職業聯賽的俱樂部並非沒有梯隊,而是以在中小學各級別業餘聯賽中資助球隊的方式來建設梯隊,小球員的文化學習因此得到保障。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同時,韓國足協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與歐洲足球合作,2002年由於韓日世界盃上的拙劣表現,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足協基本終止了跟韓國足協合作的計劃,但韓國足協並沒有因此放棄努力,反而以此為契機改造培訓體系,加強與英格蘭、荷蘭、法國和德國的合作,2006年德國足協提供了6個可以去漢堡青訓的名額,韓國足協提供的人選裡就有現在大名鼎鼎的孫興慜。

中韓青訓深度揭秘:國青國少差距越來越大

而2014年,韓國足協正式推出了“Golden Age”的青少年人才培養機制,李康仁等2000之後出生的天才少年都得益於這個新的機制。

所以,中國足球學韓國應該學什麼?任何機制都有利有弊,都不見得一定會馬上見效,關鍵是要長期執行和強力執行,再好的機制,三年一變兩年一變,肯定是不會成功的,這就是韓國青訓給中國足球的最大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