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越王劍

又見越王劍

​6月初,一場名為《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大展在浙江博物館拉開大幕。不為別的,就為那把聞名於世的越王句踐(今也稱勾踐)劍,也得跑著去一趟,何況此次越王句踐劍從湖北博物館借來展出只有很短的時間。

第一次見到越王句踐劍是幾年前在湖北博物館,自那次見到之後,就時刻掛念。那天,我站在越王劍旁,屏息靜氣,凝神注視,兩千五百多年了,越王劍仍是寒光閃閃,彷彿仍在訴說著勵志的篇章,迴響著爭霸戰場上王者的心聲,也讓後來人深深體會和領悟到人生的智慧。

又見越王劍

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鑲嵌藍色玻璃的越王句踐劍。

滿血的勵志史實

春秋末期,在楚國、吳國、越國爭霸過程中,伍子胥、吳王夫差和越王句踐先後成為其中的主角。

先從伍子胥說起。

時楚平王在位,因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子胥為了報仇,歷經磨難,流浪到了吳國,併為吳王任用。而當時的吳王僚只想用伍子胥之才,不想也無力幫伍子胥報仇。於是,伍子胥就與圖謀篡奪王位的公子光走到了一起。

公元前514年,公子光在伍子胥的謀劃下設計殺了吳王僚,篡位成為吳王闔閭。隨後,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幫助下,大力發展經濟,增強軍力,極大地促進了吳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自公元前512年起,吳國連續六年派出多批軍隊,以運動戰的形式輪番騷擾楚國。楚國軍隊疲於應付,既被削弱了戰鬥力,戰略上也被對手麻痺,誤以為吳國只是在邊境地區小打小鬧、不斷地找找麻煩而已。

公元前506年,楚國討伐其北方的蔡國、唐國。吳王闔閭就利用與蔡、唐聯盟的方式,趁楚國軍隊主力集中於北方的有利時機,大舉從東面進攻楚國,並在柏舉大敗楚軍,進而攻佔楚國都城郢。

時,楚平王已死,且為防伍子胥報仇而將其墳墓置於湖底。然而,這又豈能阻止伍子胥復仇的決心!他徵用三萬民工,抽乾湖水,掘開楚平王墓,曝楚平王屍三日,又焚燒帛書,禱告祖先,披頭散髮,手握長鞭,鞭楚平王屍三百,以解心頭之恨!其狀恍如魔鬼,連吳國軍卒觀之都駭然色變。

經此一役,楚國遭受重創日漸衰落,難以再與吳國相抗衡,於是就聯合越國一起對付吳國。

第二位出場的是吳王夫差。

吳國大軍在楚國燒殺搶掠之時,越王允常趁機襲擊吳國,而吳國的太子夫概又企圖奪取王位,加上楚人申包胥在秦國王庭之上連哭七日,搬來救兵,吳王闔閭只得罷兵回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吳王闔閭趁喪伐越,雙方戰於槜李。越王句踐久攻吳軍未果,派出三百死士,手持利刃,來到吳軍陣前。這三百死士對著吳軍戰陣高喊,“我們是來替越王謝罪的,請吳王寬恕越王的過錯。”然後,一一揮刀自盡。吳軍將士從末見過這等玩法,正看得目瞪口呆之時,越國大軍突然殺來。越國大夫靈姑浮揮刀砍掉了吳王闔閭的腳趾。吳王因傷在退兵途中死去,臨終囑夫差一定要替他報仇。

夫差繼承了王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壯大軍力。尤其是他在王室內令專人每天在其經過處都要大聲地問:“夫差,你忘記了闔閭是被越王殺死的嗎?”夫差必答:“不敢忘!”

公元前494年,夫差攻越,在夫椒大敗越軍。史書記載,越王句踐率五千死士被圍在會稽山下。這時的夫差,只要再前進一步,就可以滅掉越國,但他卻犯了歷史性錯誤,聽信了太宰伯噽的建議,同意越王伏首稱臣。

於是,便有了越王句踐臥薪嚐膽、發奮圖強的又一個勵志故事。

又見越王劍

越王句踐臥薪嚐膽

歷史的見證者

從杭州錢江新城駕車過錢塘江,沿著時代大道一路向南,大約半個小時的功夫就到了蕭山香湖。

香湖有著名的跨湖橋遺址,曾發掘出7000-8000年前古人的獨木舟,現就存於香湖西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香湖北側有一座城山,即是越王當年屯兵之所,山上現有越王祠、越王洗馬池、佛眼泉、碑亭等歷史遺蹟。

現在的香湖已修茸一新,沿途步道每隔一段便用牌坊、亭閣、雕塑等講述著越王句踐的故事。

公元前492年,越王句踐率范蠡等300餘人入吳為奴,文種率群臣在臨水祖道旁賦詩激勵、送別越王。

公元前485年,越國鄉親在荷花池畔,送別美女西施、鄭旦,以美人計禍亂吳國君臣。

城山上的越王城,是當年越王句踐派范蠡修築的。范蠡利用自然的山勢,用石頭、黃土在四周夯築起高3米多的城牆,城牆外地勢陡峭,裡面很和緩,易守難攻。因此,越王城歷史上又被稱為固陵,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古城牆遺址,比秦始皇修築的長城還要早200年,也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上世紀修復越王城時,越王城牆的土牆被保留下來了。我們現在走上去,就如同踏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越王城牆上一樣,既厚重又踏實。在城牆四角高地上,樹木稀疏,城山四周的風景一覽無餘。那山,應該還是當年的越山;那水,如今卻變成了眼前的一個個湖蕩。當年,從江北的吳山到江南的越山之間煙波浩淼、氣勢磅礴的錢塘江已不在眼前。

又見越王劍

越王城

越王城內的越王祠,據說最早為南宋時所修,是當時一群立志北伐恢復中原之士所為,自然也有激勵南宋小朝廷之意,希望其能北定中原。那天,在越王祠,我看著越王句踐、范蠡、文種的塑像,突然想如果南宋高宗趙構當年真的定都於會稽(紹興),吸收了越地的勵志精神,南宋王朝是否會有另一番氣象呢?可惜,趙構“只把杭州作汴州”,而僅取年號為紹興。

據說當年越王句踐被圍在城山長達三年。吳王覺得他們被圍在城內,易守難攻,就想智取。於是派人給越王送了幾條魚乾,意思是如不投降,就如同魚乾一樣。而越王則派人從池水中撈了兩條活鯉魚回贈吳王。吳王得魚,知城內有水,就撤去了圍兵。

然而,越國此時已無力與吳國再戰。越王無奈,只得採用范蠡的計策,先用金錢、美女賄賂吳國太宰伯噽,後悽慘示弱得以向吳王稱臣。句踐在吳為奴三年,替夫差養馬、洗廁所,甚至極盡卑微地在夫差生病時親嘗其大便,悉心照料。夫差於是以為句踐真心投降,就讓其返回越地。

回國後的句踐則是每日臥薪嚐膽,千方百計發展經濟,促進民生。“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使越國的國力明顯增強,為滅吳復仇打下了基礎。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意圖稱霸中原,伍子胥不但極力反對,還時時提醒他重視越國的謀反之心,而此時伯噽卻趁機陷害,稱伍子胥圖謀不軌。吳王夫差便賜伍子胥屬鏤劍,讓其自盡。伍子胥悲憤不已,囑家人將自己的眼睛挖出,置於姑蘇城東門,他要看著越王句踐滅了吳國。同年,吳王夫差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與諸侯會盟,取得了盟主之位。

又見越王劍

京劇《伍子胥》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越王句踐抓住時機,利用吳國大軍北方爭霸、國內空虛之際,攻入吳國都城姑蘇。而此時的夫差正處在與諸侯會盟的關鍵時刻,為防消息外洩,他連殺了7名報信使者,取得了霸主名頭後才被迫從中原返回。

然而,此時輪到夫差無力與句踐再戰,只好攜帶重禮向句踐求和。句踐自認此時也難以滅吳,遂暫時同意了夫差的求和。

但是,賬總是要算的。公元前475年,越王句踐再次興兵伐吳,並拒絕了吳王夫差的求和。公元前473年,夫差自縊身亡,臨死前囑人用布蒙其雙眼,稱活著對不起國人,死了也不好意思再見伍子胥。史載,夫差死後,句踐令士兵每人一抔土將其葬於太湖之濱。

公元前471年,越王句踐與諸侯會於徐州,成為春秋後期最後一位霸主。

歷史上的智者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此句出自司馬遷的《史記•越王世家》。這既是對那段歷史的深刻總結,更是對數千年政治戲碼的邏輯概括,還有著對人生的深刻反思與追問。我讀吳越春秋,既為勵志的故事所感動,也為歷史上還有那麼多的智者而欣慰,更為忠臣之愚死而惋惜。當然,如果考察一個王者,我更喜歡句踐作為王者所具有的智慧。

智者,如申包胥,在秦廷上連哭七日,以至於眼睛裡流出血水。在搬來救兵復國後,申包胥卻理智地選擇了退隱江湖。又如著名的“兵聖”孫武,在幫助吳國大敗楚國後,史書便少了他的記載。也許是戰爭的殘酷讓其體會到“兵者,詭道也”的同時,也使其更深刻地認識到“兵者,不祥之器也”“大軍過後,必有凶年”的道理。最令人欽佩也最有成就感的莫過於范蠡了。他在越國滅吳後,就及時地功成身退,隱居到飄渺無垠的江湖之上;及至成了著名的陶朱公後,還曾三次散盡家財,被後世譽為“儒商之祖”。

又見越王劍

范蠡在越國滅吳後,及時地功成身退,隱居到飄渺無垠的江湖之上。

忠者,如伍子胥、文種。文種是忠臣,也是能臣。但在滅吳後,他卻不聽范蠡的當面勸告,隨越王返回了會稽。在收到范蠡勸其離開的信後,不但未及時離開,反而稱病不朝,更引起了越王句踐的猜疑。於是,句踐就以其當年所獻計策中還有數條未用為由,賜屬鏤劍讓其到陰間為先王繼續盡忠。《吳越春秋》稱,伍子胥、文種死後,其靈魂化作了錢塘江的怒濤。

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對於越王句踐,在其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所體現出的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精神外,我更欣賞其作為王者所具有的大智慧。例如,在敗於夫差赴吳國為奴之時,當大臣建議其將權力交於文種一人時,他卻獨排眾議,將權力分散給各位臣屬,讓諸大臣各盡其責。從吳國回來後,雖時刻不忘報仇雪恨,但卻能聽從范蠡、文種等人的規勸,隱忍以行,終於成就了“在後之雀”。又如,范蠡離開之後,其令人在會稽塑范蠡像,規定群臣必須定期朝拜,還將會稽周圍三百里地封予范蠡,真是做足了面子上的功夫。再如,滅吳後,句踐毫不含糊地誅殺了吳之太宰伯嚭。如此種種,足以體現一個王者所具有的智慧與膽識。

當年我在湖北博物館參觀時,越王句踐劍豎著放在石基之上,外面罩著玻璃,再外面還有一圈隔離帶,只能遠遠地看。一束冷光打在劍刃之上,劍氣逼人,攝人心脾。這次再看,越王句踐劍平放在玻璃罩內,燈光也比較柔和,雖沒有第一次看時那種強烈的視覺衝擊,但仍然是又飽了一次眼福,也圓了一次心願。

又見越王劍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又見越王劍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