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傅首爾:熊孩子公共場所哭鬧,該不該教育他們?

最近,第六季《奇葩說》如約而至,其中就有這樣一個辯題:公共場所遇到熊孩子,他的父母無動於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

《奇葩說》傅首爾:熊孩子公共場所哭鬧,該不該教育他們?

作為新奇葩,站在正方角度的嶽嶽認為應該教育,他說:“只要你身處在這個情境中,一言一行皆是教育。”

而作為反方的辯手傅首爾,則認為不該教育,她說:“管好自己比教育別人靠譜得多。”

這不得不令人想起前陣子,在一架吉隆坡飛往武漢的航班上,因為孩子哭鬧不停,乘客與孩子媽媽發生了爭執。其中一對被孩子哭聲打擾的情侶,直接對孩子媽媽說:“管好你的孩子!”

《奇葩說》傅首爾:熊孩子公共場所哭鬧,該不該教育他們?

而此時,孩子媽媽因為哄娃無效而變得無助和煩躁,回懟了情侶一句:“有本事以後就別生孩子!”

孩子公共場合哭鬧,這大概是許多爸爸媽媽出門溜娃最大的困擾。

然而,孩子哭鬧、犯錯是常有的事情,不僅父母難堪有難處,其他人也會被打擾,沒有誰的心情是愉悅的。

其實無論是父母還是被打擾到的旁人,其實最關鍵的是要嘗試著調整自己,而不是想方設法地控制孩子。

《奇葩說》傅首爾:熊孩子公共場所哭鬧,該不該教育他們?

就如傅首爾在節目中說的一樣:“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所以站在這個持方,是為了感謝那些曾經在公共場所包容過我的兒子,並對他微笑過的每一個陌生人,即便一個孩子很糟糕,也不讓他覺得自己被討厭,是成年人的善意。”

雖說不是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容忍一個熊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但一個對孩子都會惡語相向的人,很難相信他們擁有良好的家教和素養。

雖說要給予孩子包容、理解和善意,但並不代表著就可以無止境地讓熊孩子“無法無天”,事實上,沒有天生就熊的孩子,只有不懂得以身作則、不重視責任心培養的父母。

去年在上海迪士尼,就發生了爭議不斷的“男孩摸臀事件”。

事件中有三名女子,護住一個8歲小男孩,用極其惡毒的語言,對一個女孩子進行了攻擊性的辱罵。

《奇葩說》傅首爾:熊孩子公共場所哭鬧,該不該教育他們?

這個女孩子為什麼會被辱罵呢?

只因為8歲小男孩在排隊時,摸了自己的敏感部位(臀部),於是說了男孩幾句,結果就被男孩媽媽惡語相向,不僅使用侮辱性語言攻擊,還直接拿帽子狂抽女孩。

面對這一切,看到自己媽媽如此滿臉兇相地辱罵別人,真不知道小男孩的內心會怎麼想?對他的心理又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看到這一事件,很多網友紛紛表示:

“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

“本來覺得小孩子應該是不小心的,看到他媽媽這樣,我都要懷疑他是故意的。”

“不管小孩子的行為有意無意,做母親的如此彪悍張狂,想要教出有正常認知的孩子,估計是沒什麼可能。”

……

其實,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好動玩鬧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免不了會犯錯,而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孩子學會面對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處理事情的態度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之前在網上流傳一段小視頻:地鐵上,一位年輕媽媽懷裡抱的孩子睡著了,她怕孩子踢到別人,也怕孩子的鞋子弄髒別人的衣服,就用自己的手捧著孩子的鞋子。

《奇葩說》傅首爾:熊孩子公共場所哭鬧,該不該教育他們?

還有一位媽媽發現兒子的一份試卷忘在家裡想馬上送到學校給孩子,可由於出門時沒太注意穿了高跟鞋,到了安靜的教學樓後,才發現高跟鞋的聲音太大,擔心鞋子走路的聲音影響孩子學習,於是就悄悄脫下高跟鞋提在手裡,赤腳走在水泥地上,跑了四層樓。

《奇葩說》傅首爾:熊孩子公共場所哭鬧,該不該教育他們?

這位媽媽說:“老師們非常認真,孩子們學習也都很用功,看到教室裡那種場景,可能誰都不忍心去打擾。這不算什麼事,即便換別的家長,也會這樣做的。”

媽媽們的這些舉動,獲贊無數。她們懂得站在對方角度,互相尊重和理解,不僅解決了問題,避免了矛盾衝突的出現,也耳濡目染地教育了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


每個孩子生下來就像是一張白紙,顏色都是後天塗鴉上去的,沒有一個孩子一生下來就是不文明、不講禮貌,或是飛揚跋扈的。

而父母,作為孩子的領路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不僅要以身作則,還需要守住縱容孩子的底線。

不要總是以“孩子還小”為藉口,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不遵守規則,允許孩子“熊”……

要明白,這些生活中的“小毛病”,終將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無法無天,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奇葩說》傅首爾:熊孩子公共場所哭鬧,該不該教育他們?

因此,當孩子犯錯誤時,無論情節嚴重與否,我們不要無動於衷,而是應該溫柔且堅定地指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從小學會明辨是非,從而糾正錯誤。

更重要的是,還要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傅首爾在辯論最後,說:“遇到搗蛋的熊孩子,我更願意摸摸他們毛茸茸的小腦袋,說一聲沒關係,因為作為一個媽媽,我知道被善待過的孩子,才會喜歡這個世界。在孩子眼中沒有公共場所,只有兒童樂園,所以在孩子面前不談內心秩序,只講愛與和平。”

確實,我們需要給予孩子包容與理解、關愛與自由,讓他們感受世間的美好與善意,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設立明確的界限,讓孩子擁有一定的規則意識。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提出:兩歲以後、六歲之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兩歲以後的孩子,正逐步進入規矩敏感期,而且具有初步的判斷是非的能力。

《奇葩說》傅首爾:熊孩子公共場所哭鬧,該不該教育他們?

世上本無熊孩子,只有不懂得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父母。在好孩子與熊孩子之間,隔著的其實是我們父母自己。

“孩子還小”並不是萬能藉口,給孩子立規矩也不是不愛他,不是限制他的自由,相反的是,擁有規則意識的孩子會更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