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還健在,是兒女最大的福氣

父母還健在,是兒女最大的福氣

最近,小區裡一位大媽因為自己要去養老院,與女兒發生了爭執。

一個要走,一個不讓,周圍人都不明所以。

後來,老太太在眾人的勸說下抹著眼淚回了家。

事情是這樣的:

大媽就生了這麼一個獨生女,自從老伴前幾年去世後,她就來城市裡依靠唯一的女兒了。

但不想因為一次中風,生活也難自理。女兒、女婿工作都特別忙,外孫讀的也是寄宿學校,一家人都是早出晚歸。

老太太每天一個人呆在家,因為行動不便,也無法下樓,生活可想而知。

有個什麼小病痛,為了不影響孩子工作,也硬撐著,為了不給孩子添麻煩,大媽就尋思著自己去養老院算了。

女兒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孝,就不願意。

送父母去養老院,在中國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話題。


記得綜藝節目《奇葩說》裡也討論過,當時引起熱議。

有人說,尊重父母的意願,自己願意去的,選一個條件好一點的養老院也未嘗不可。

有人說,好的養老院每月大幾千,是普通家庭承受得起的嗎?

也有人說,這與條件好不好、父母願不願意沒有關係,讓父母去養老院就是不孝。

那次節目裡,馬薇薇的觀點成為催淚彈。

她說:如果老人退了一步,我們也真的要進一步嗎?把老人放到老人院,其實已經把他們流放在家庭的親情之外。

在家裡能真正感受到溫暖的老人,不會主動要去養老院,養老院條件再好,那裡有親情和愛嗎?

主動要去養老院的父母,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太“懂事”了。

他們做什麼事,經常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要去養老院,恐怕出發點,也是為了孩子。

不給兒女添麻煩,是父母給子女的最後一滴愛。

他們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為孩子考慮周全,但唯獨忘記了自己,這種主動和自願多少有點心酸。

老人身體健康的,尚且還能為兒女搭把手。

但久病床前無孝子,也道出了照顧失能老人的辛酸苦辣,而且許多生病的老人一躺就是十幾年,照顧好,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但贍養老人即使再苦再累,也是子女應該承受的最甜蜜的負擔。

不管養老院多麼富麗堂皇,條件設施多麼優渥,那畢竟也不是家。

就像小孩子的幼兒園再豪華,小夥伴再多,他們也是需要家的,因為家裡才有父母的愛。

照顧老人並不是一件利弊得失可以衡量的事情。

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第一大福田,很多人並不懂得這個因果關係。

父母是一個家庭的根,誰“澆”誰旺,誰“澆”誰好,根滋養好了,兒女才能好,因為兒女都是樹上的花果。

能善待父母的家庭,賢孝子孫也很多,這就是上行下效。

尤其在孩子的面前,和言細語對待老人,好吃好喝的供養他們。孩子每天都在學習和模仿,這就是最好的教育,花多少錢請多好的老師不一定教得會。

孝是家庭道德中,最重要的傳承,天底下最大的一個字是“孝”字。

都說孝能頂天立地;孝能脫貧致富;孝能人財兩旺。

這其中的根源是:在你不懂得如何行孝做父母時,可能你啥都敢做。你一旦知道了,並懂得了感恩,這個孝字就能在心中潛移默化你的行為,你自然會生起敬畏心,一切的運勢也就隨之改變。

當今社會是十個孩子不嫌多,一個老人沒處擱。這都是愚痴的兒女做的事。


孝子孝子,孝順老子;孝順孝順,孝了就順了。

但很多人都弄顛倒了。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照顧兒女之上,卻忽略了孝敬父母。

老話講:老太太炕頭坐,一福壓百禍。

世人不懂,這老人貌似跟著你住,你照顧他們,但增長的其實是兒女的福氣。

行孝道就是種福田,能接通福慧之脈,打開你的財富和幸福之道,也是為自己的老年留條幸福的道。

看過這樣一段對話:

媽媽:寶貝,原諒媽媽不能陪在你身邊,媽媽要掙錢讓你上最好的學校!

孩子:媽媽,我知道,等我長大了,也要掙好多好多錢,送您去最好的養老院!

相信看了這段對話,大家都會很傷感吧,除了傷感,還有深思。

老人,就是我們的未來,今天我們對待父母所做的一切,將來兒女一定也是這樣對待我們。

贍養和孝順父母,是為人的根本,是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是為自己種福田,也是為兒女做榜樣。

父母老了,很多事雖然已經無能為力,但在心裡上我們依然需要他們。更多的,是我們離不開父母,不是嗎?

因為孩子與生俱來的安全感都是來源於父母啊。

我們難過的時候,會打電話給父母找安慰;我們高興的時候,會激動的給父母分享;

我們受欺負,會向父母訴說委屈;我們累了,會回到家裡吃上父母做的一頓飯。

我們需要父母的時間,比父母需要我們的時間更多,不是嗎?

在我們的生命裡,我們做孩子的時間,比父母需要我們來照顧的時間多的太多了。

父母在,不管我們六十歲,還是八十歲,我們多少還是個孩子。


父母去,我們就是斷了根的植物,就像那插在瓶子裡的花朵一樣,生機一日不如一日。

只要回到家裡叫一聲爸媽,還有人應著,做兒女的就是幸福的。

怕只怕有一天,空蕩蕩的房間裡再無人回應,那才是一生最大的遺憾。

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不要讓孝順這個詞由滿滿的後悔構成。

父母的心,需要兒女的愛來填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