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上河圖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對比,淺談三朝城市區別

以清明上河圖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對比,淺談三朝城市區別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可謂是家喻戶曉,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開封及其汴河兩岸的風俗人情和景觀。

這幅畫的特色在於長達五米多的畫卷之中,將當時開封的生活百態都描繪在內,不只是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很高的歷史參考價值。

鮮為人知的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不只是驚豔了後世,在當時更是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由此引起了潮流,仿摹者是相當之多,流傳到今天的就有數十個版本。

這些仿摹,有的是單純的模仿清明上河圖而畫,因此出現了很多摹本和偽造本。

有的則是採取清明上河圖的題材,參考其構圖結構,來進行創作。而這種作品中,以明朝和清朝的最為精良,因此清明上河圖又分為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

三大版本中,宋本就不用多說了,畢竟是初始版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以清明上河圖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對比,淺談三朝城市區別

明本又稱“仇英本”,是明朝著名畫家仇英根據宋本清明上河圖的風格,來對當時蘇州城的描繪。主要採用了青綠重設色方式,創作了一幅全新畫卷,雖然參考宋本的風格,但也擁有著自身的獨特風格,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院本是清高宗乾隆元年由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是集百家之長,還帶有西洋畫風格。畫的事物相當全面繁多,對於研究清朝的社會風俗有著很高參考價值,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三大版本,對於宋、明、清三朝的城市風俗人情具有很高的歷史參考價值。所以今天宋安之以這三大版本入手,來說說宋朝城市與明清城市的明顯不同。

正所謂千人千面,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有不同的想法。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一成不變的歷史,更有著不同的發現。

宋本的清明上河圖所刻畫的開封百態,因為完成於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在位時期,所以有人認為這是一副“盛世危圖”,透露出當時官兵懶散毫無戰鬥力,稅務還很重的局面,因此後來出現了靖康之恥。

以清明上河圖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對比,淺談三朝城市區別

但其實以另一種角度來看,雖然宋本的清明上河圖透露出種種危機,但也側面透露出宋代的城市很開放。

通過宋本清明上河圖來看,開封的城門是不設防的,並沒有士兵把守,城牆上也沒有防禦工事。進入城門之後,也沒有看見城防機構駐紮。只是在靠近城門的大街邊設一個商稅所,向進城的貨商收稅。

由此可見宋朝的重點在於收商稅,守衛倒是其次了。當然這可能與所處於北宋末年的歷史時期有關係,畢竟王朝末年武備鬆弛是個很正常的現象,但也不至於沒士兵把守之類的情況,所以很明顯宋朝城市一開始的重點並非是守衛,而是收稅,更是說明當時老百姓的自由活動空間很大。

而縱觀宋朝歷史,其城市開放程度,最接近現代城市。諸如唐朝是坊市分離制度制度,居民生活區和商業貿易區是嚴格區分而開,而入宋以後,居民生活區和商業則和今天一般交織在一起,並沒有隔離開。還有唐朝的宵禁很嚴格,而入宋以後,雖然相關史料遺留不全面,不能肯定宋朝取消了宵禁,但可以肯定的是宋朝的宵禁較之唐朝宵禁時間是大為減少,百姓的夜生活自然更精彩。

以清明上河圖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對比,淺談三朝城市區別

再反觀明本清明上河圖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就是另一種風格了。

像在明本《清明上河圖》中,蘇州城牆之上修建有防禦工事諸如箭垛之類。城門外又設一道大柵欄,過了大柵欄,才可以進入城門,裡面又有一個甕城,等於又是一層防禦工事。

而在水道城門,同樣是門外有官兵把守,門內建有甕城。穿過甕城,才算進入了城內。

進入城市之中,便是重兵把守,旁邊還放有三個警示牌,分別是:固守城池、“盤詰奸細”、“左進右出”。可謂是守衛森嚴,至於收稅機構,並沒有在城門處看見。

大家想想蘇州已經如此,更何況當時的京師北京城呢,肯定更為戒備森嚴。

再結合明朝的“路引制度”歷史來看,明朝規定:“凡軍民人等往來,但出百里者,即驗文引。凡軍民無文引,及內官、內使來歷不明、有藏匿寺廟者,必須擒拿送官。仍許諸人告首,得實者賞,縱容者同罪

”。也就是說當時老百姓出遠門,需要要到當地官府開一個證明,這樣到了外地盤查起來,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

以清明上河圖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對比,淺談三朝城市區別

路引與城市關防結合起來,可見當時城市不只是層層把守守衛很是嚴密,不是本地人更是需要路引證明自己才可以進去,而老百姓的活動空間自然大受限制。

再看看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圖裡面的城防,與明朝的的大同小異,皆是守衛森嚴,城門處也沒看見有收稅機構。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與明清兩朝有著很明顯的不同,宋朝的城市重點在於收稅,守衛反倒是其次。最起碼進城並不是什麼難事兒,相應的開放程度很高,老百姓的活動空間也更大更自由。

而宋朝的商稅也一直佔朝廷財政收入的大頭,農業稅反而不再佔很大比例。這在農耕社會來說是相當不可思議的,正因為商業發達,所以宋朝的社會很是多元化,城市形態自然開放,自然更接近今天。

而明清城市重點在於城市治安的管控,因此是層層把控,城市比較保守,相應的老百姓的活動空間自然受到了限制。

所以說從三大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來看,宋朝的城市比之明清城市更加開放,看見“文宋”之稱是當之無愧的。只不過宋朝走了一條畸形的道路,雖然文明程度發展的很高,在當時甚至有些超前,但沒有足夠的武力立國,最終是一部屈辱對外戰爭史,更是憋屈的亡國,讓人唏噓不已。

以清明上河圖宋本、明本、清院本三大版本對比,淺談三朝城市區別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