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中國經濟走向創新驅動,金融模式沒有跟上轉型

黃益平:中國經濟走向創新驅動,金融模式沒有跟上轉型

2019年11月13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搜狐財經峰會發表演講。圖片來源:主辦方

“經濟要轉型,金融模式還沒有完全轉過來,這是今天我們必須面臨的金融創新的挑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說。

11月13日,搜狐在北京舉辦2019年搜狐財經峰會,聚焦“商業向上的力量”。黃益平作為嘉賓在會上發表了“金融創新支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演講,從金融創新角度,闡述金融創新與可持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繫。

黃益平指出,當前中國金融體系存在兩個明顯特徵,一是政府對金融體系的干預相對較多,二是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非常高。

“客觀來說,這樣一個體系在過去三四十年支持中國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應該說是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黃益平說。但他同時指出,當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

黃益平表示,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未來將由過去的要素投入型,走向創新驅動型,創新驅動的主力是民營企業。創新的週期長、不確定性大、失敗概率高,與傳統金融融資週期短、低風險高回報的要求不相匹配。

黃益平提到,影子銀行的壯大有實際經濟需求的邏輯,滿足了很多正規部門不能滿足的實體經濟金融服務需求。“我們在監管的時候需要把這兩個方面同時考慮,就是既有創造風險的問題,也有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綜合起來怎樣讓它平穩過渡,但能夠保持對經濟的支持。”他說。

黃益平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間接融資尤其銀行和保險仍會是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經濟創新的重要的主力軍,因此要通過改革讓傳統金融體系轉型,讓銀行適應新的經濟活動需求。

黃益平說,中國在互聯網金融和數字金融領域有很多創新,可以有效推廣到傳統金融領域,改變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下附黃益平演講實錄:

首先還是要代表國發院感謝搜狐財經給了我們這次機會,共同合作舉辦今年的財經峰會。剛才朱部長講了國際經濟形勢,海聞老師講了中國國內的經濟機會,我和大家講一個相對小一點的題目,但是和剛才二位講的有關係,就是金融創新怎麼支持經濟持續增長。今天我分享的一部分內容來自中國金融40人論壇最近發佈的報告,我是負責協調,但並不是我一個人做的,北大的林毅夫教授、證監會原主席肖鋼、人民銀行郭凱副司長、東方銀行前行長楊凱生都一起參與了這個題目,下面就簡單分享一下。

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濟改革剛剛開始是在1978年,當時中國的金融體系只有一家機構——中國人民銀行,後來的四十年當中我們已經發展出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金融體系,但如果把這個金融體系放在國際版圖上,可以看到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徵:第一就是縱向的金融抑制指數,簡單地說就是政府對金融體系的干預程度,第二就是橫向銀行在金融體系的比重,所以把中國的金融體系在國際上做一個對比,可以看到這樣兩個明顯的特徵:政府對金融體系的干預還是相對比較多,銀行在金融體系當中的重要性非常高。

客觀來說,這樣一個體系在過去三四十年支持中國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應該說是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最近我們都在抱怨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還有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尤其是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問題,抱怨確實比較多。從宏觀層面來看,總的要素利用效率在經濟當中往下走的趨勢確實比較明顯,一定意義上也反映了經濟的效率確實是在下降。

具體來看,實體經濟當中一些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首先是對投資渠道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經濟當中的渠道其實不是特別多,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即便是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我們知道政府如果需要融資應該更多地靠正規的資本市場,但過去這些年當中主要是地方融資平臺五花八門的各種手段都在用,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們確實在實體經濟當中的服務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

未來我們可能還會面臨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在轉型,這裡列出了三個方面的挑戰,不僅僅是現在,未來幾十年可能還會變得更加突出。第一是低成本優勢已經喪失,現在人均GDP1萬美元,過去做得好的很多業務現在很難持續,只能是不斷地往上走。第二是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原來我們的撫養比不斷下降,所以有人口紅利,現在是老齡人口每年增加1200萬,未來對我們的經濟模式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第三是剛才朱部長講到的貿易衝突,其實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浪潮,可能會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我們再像過去四十年那樣高度依賴外部市場實施中國經濟增長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綜合來說,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就是過去的增長模式是要素投入型的,未來將會走向創新驅動型的。創新驅動的主力是什麼?就是民營企業,國內知識產權都是誰貢獻的?70%是民營企業,5%是國有企業,25%是外資企業,這樣的話為什麼今天大家會覺得金融體系會有問題?過去的四十年間金融體系有效地支持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今天忽然出現了問題,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傳統的銀行部門在提供融資支持的時候是看歷史數據、看抵押資產、看政府擔保,當我們以民營企業作為支持創新、支持未來增長主力軍的時候,很多民營企業都是“三無企業”,所以銀行想支持他們有的時候也有點束手無策,就是你不知道怎麼對這一類新的企業做風控。

創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往往是週期比較長,不確定性比較大,失敗的概率比較高。現在一般的金融包括銀行貸款比較突出,往往是融資的週期比較短,但是要求低風險高回報。所以金融活動和經濟活動之間怎麼匹配,這是我們現在碰到的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什麼現在忽然覺得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了?我個人的解讀並不是金融一下子變壞了,而是經濟要轉型,金融模式還沒有完全轉過來,這是今天我們必須面臨的金融創新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林毅夫教授有一個理論叫做“最優金融結構”,大概的意思就是經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每一個經濟的結構都不太一樣,所以應該有不同的金融結構匹配。我覺得這個想法非常好,尤其是他說到在中小企業為主的時候,也許應該有更多的中小金融機構支持他們,創新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活動的時候,也許資本市場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什麼樣的經濟活動應該有什麼樣的金融形態來支持他們,我覺得這個觀點非常好,值得我們參考,但我希望對他的理論做一個修正。原因就在於金融結構不像經濟結構那麼快地轉變,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是以銀行為主,往往長期都是這樣,德國和日本幾十年、上百年都是這樣。也許我們可以考慮能夠改變機構的形態最好,如果改變不了就要把重點放在機構的功能而不是形態。

舉個例子來說,銀行能不能支持創新?我覺得其實也是可以的,德國和日本就是靠以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那樣的水平其實也相當不錯了。當然,我還是支持要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因為我們資本市場總的融資比重還很低,資本市場本身對支持企業融資的創新活動還是有很多的欠缺,所以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是我們下一步很重要的工作。

但我還是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間接融資尤其銀行和保險會是未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包括支持中國經濟創新的一個很重要的主力軍,也就是說他們在總的融資當中的比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可能會保持很高的水平。這個時候我們可能就需要考慮怎樣改革,並且讓傳統金融體系轉型,銀行部門其實是有很多創新,比如供應鏈金融、投貸聯動等等,信貸風控方面也有很多創新,比如信貸工廠模式和大數據方法,這些應該都是嘗試全面推開,也就是讓銀行適應我們新的經濟活動的需求。

當然,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需要推進,就是利率市場化,要讓銀行按照市場來做風險定價。金融創新在過去幾年其實已經是風起雲湧,影子銀行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過去幾年當中都做得非常大,規模已經快趕上銀行表內業務,但是確實引發了很多問題。最近一段時間也有很多監管政策出臺,因為影子銀行往往是為了規避監管而採取的一些業務,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現在我們要對它做監管全覆蓋非常重要。

我想提出的是,影子銀行做得這麼大,其實是有實際經濟需求的邏輯,滿足了很多正規部門不能滿足的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所以我們在監管的時候需要把這兩個方面同時考慮,就是既有創造風險的問題,也有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綜合起來怎樣讓它平穩過渡,但能夠保持對經濟的支持。如果我們太大力度短期內節奏把握得不太好,可能會引發一些副作用,所以我認為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是必要的,但如果節奏把握得不太好會嚴重影響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很可能進一步抬高他們的融資成本,所以節奏和政策的把握其實是有很高的技巧要求。

互聯網金融和數字金融在中國應該說是做得非常好的,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主要是在普惠,最明顯的就是這樣幾個領域:移動支付是每個人都在用,兩大移動支付服務商每家都有將近10億個用戶,而且我們的生活當中已經離不開了,這種普惠性在世界上沒有先例。貸款也是一樣,民營銀行不知道怎麼給企業貸款,但互聯網銀行在這裡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子,他們面對所謂的三無企業同樣可以做風控,同樣可以發貸款。騰訊的微眾銀行、螞蟻的網商銀行和新希望、小米的新網銀行,現在每一家的員工不超過2000個人,但是每家每年都可以發放1000萬筆以上的小微貸款或者個人貸款,這在傳統的金融體系當中是很難想像的。

最近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和國際清算銀行的經濟學家一起做了研究,就在評估這些大數據基礎上的風控模型和傳統銀行風控模型相比較哪一個更有效。對於小微企業來說,我們發現大數據風控模型更有效,原因就在於傳統財務模型看的是財務歷史數據,而財務歷史數據可能是會改變的,大數據機器學習的風控模型看的是行為,行為相對比較穩定。當然,最好的風控辦法其實是把傳統的和新的結合在一起,這可能才是最好的,所以在這些方面中國其實也有很多新的創新,而且這樣的數字金融的方法其實可以有效地推廣到傳統金融領域。傳統銀行和傳統保險公司都可以用這樣的辦法來推進,我覺得如果這個做得好的話,我們改變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其實是有很大的希望,而且中國可以走在世界前列。

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也很重要,因為可以作為我們下一步金融開放的一個很重要的錨,關鍵不一定在於人民幣能不能在短期內成為一個國際貨幣,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通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推動國內的很多金融經濟政策的改革和國際市場的接軌。

最後做一個總結,大概分為幾點:

第一,現在我們都在抱怨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經濟在轉型、金融沒有轉過來,所以金融的創新和改革變成迫在眉睫的事情。

第二,既然我們需要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搶抓市場機遇,做得不好的要退出,實現競爭中性,特別是在完善破產重組等方面真正做到市場除清,這樣的話我們的金融資源才能有效地配置。

第三,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非常重要,最近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很多比較樂觀的發展,我對資本市場的發展變得比以前更樂觀了一些。但是我們要意識到,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體當中,間接融資仍然可能是發揮著主導性作用的,所以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改革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影子銀行和數字金融這樣的創新已經做得非常活躍,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好的經驗總結出來進行推廣,這樣的話也許解決現在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的問題會有很好的創新。

第四,我非常支持任何金融活動都應該放在監管框架下面,但核心是怎樣把握在創新和穩定之間的平衡,這是對我們監管部門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謝謝大家!(注:以上為現場速記內容,未經演講者本人審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