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只吃一根米線:別光羨慕她,每一個人天生都有自控的能力

在最新一期《我要上春晚》中,楊冪作為推薦官登上央視。

在互動環節,大家品嚐美食時,一碗米線,楊冪竟只吃了一根。

廣大網友驚呆了!

原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人家的飯量是一根,而我的飯量是一盆。

傷不起啊,傷不起。

我們所有人從小都受到關於“自律和自控”的教育,這甚至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

我們不斷學習去掌控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吃什麼、做什麼、說什麼、買什麼。

然而,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自控力薄弱,並且內心充滿愧疚。

對他們來說,自控只是一時的行為,而力不從心和失控卻是常態。

比如每年的雙十一,多少人在夜裡瘋狂購物後,早上醒來恨不得把手剁了,可是當雙十二到來時,她們依然如故。

我們為了能夠自控,常常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糾結不已,“我太難了!”

人們慨嘆之餘,不禁會問:生活真的需要如此艱難嗎?

01 自控力像肌肉一樣有極限,反覆自控會失控

楊冪只吃一根米線:別光羨慕她,每一個人天生都有自控的能力

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是美國的“網紅心理學教授”。

她開設有“意志力科學”和“在壓力下好好生活”兩門課程,獲得平均高達97%的滿意率,成為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有的同學甚至讚譽她的課程“能夠改變一生”。

麥格尼格爾教授結合課程內容,融入心理學、神經學和經濟學等全新研究成果,更彙集了數百位學生的反饋,寫成了一本心理學著作《自控力》。

本書上市後,暢銷3000000冊,豆瓣20000+讀過,60000+想讀,評分高達8.3分。

麥格尼格爾教授認為,人們對於自控存在很多偏頗的看法。大多數人採取的方法不僅毫無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器官,裡面存在類似“自控力肌肉”的東西。

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它是有極限的。

當你在運動時,如果你不讓肌肉休息,疲憊的雙腿會逐漸放棄跑動。

同樣,當你不斷自控時,你的意志力能量也會消耗殆盡,你的大腦也會罷工。

自控要適當,反覆自控可能會導致自毀或失控。

大學有一個同學,來自農村的他自知讀書機會難得,對自己有著超強的要求。

他要求自己“晚上11點之前不能睡覺”,即便有時候困得要死,也要撐著看書。

他要求自己“把所有精力都用到學習上”,體育課也不上,班級活動也不參加。

他要求自己“學習期間不談戀愛”,平時從不主動和任何女生打交道......

他對自己一刻也不放鬆,幾年過去了,學習成績確實不錯。可是他的精神狀態愈發差了,身形消瘦,得了嚴重的失眠症和焦慮症,甚至抑鬱症。

意志力過強,試圖控制所有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就是一劑毒藥。

長時間的自控就像慢性壓力一樣,會削弱免疫系統,帶給你過重的生理負擔,增大患病概率,有損身體健康。

自控,應是一種頗具技巧性的策略,而不是盲目地強迫自己。

為了能夠保持健康和幸福生活,你需要放棄對意志力的絕對控制,合理地使用意志力。

02 對自控有用的不是罪惡感,而是自我諒解

楊冪只吃一根米線:別光羨慕她,每一個人天生都有自控的能力

當我們自控失敗時,我們都傾向於相信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

但這並不會讓我們離目標更近,可能會越走越玩。

導致更多墮落的行為並不是第一次的放棄,而是第一次放棄後產生的羞恥感、罪惡感、失控感和絕望感,這往往會帶來更多意志力的失效。

如果羞愧管用,就不會有胖子了。

書中作者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主人公是一個24歲的中學老師。

他一直有個文學夢想,他希望在暑假結束的時候,寫完自己的第一部小說。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必須趁著暑假時間完成稿子,否則開學後,他根本沒有時間繼續寫作。

他的計劃是需要每天寫10頁,不能間斷。但當他開始時,他每天只能寫3頁。

因為進度太慢,讓他倍感壓力,他一下子失去了信心,第二天索性不就寫了。

他完全陷入了自我懷疑:一位真正的作家應該是高產的,之所以進度太慢,一定是水平不行。

隨後,他認為自己壓根就不應該繼續追求這個目標,也開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認定自己的東西都是垃圾。

後來他去聽了教授的課程,他換了一種想法來看待這個事情:

也許是每天10頁的目標定的太高了,我至少每天可以寫3頁的。

萬事開頭難,也有很多作家像他一樣,在寫作的初期都有過掙扎。

我又何必非得在暑假裡完成小說呢,平常每天抽一點時間也行啊......

於是,他找到了重新開始寫作的動力,撿起了當時沒寫完的稿子。

他承諾每週抽時間寫10頁,而不是每天,這對已經開學的他來說還算合理,也能應付得來。

我們需要原諒曾經的失敗,從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中走出來。

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都會遭遇挫折。想要增強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擊有效得多。

自我諒解,而不是罪惡感,才能幫我們重回正軌。

03 對抗反彈最好的方法,是放棄自控

楊冪只吃一根米線:別光羨慕她,每一個人天生都有自控的能力

17名本科生參與了哈佛大學的一個著名的“白熊實驗”,規則很簡單:

在接下來的5分鐘之內,你可以去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

結果一直持續了15分鐘,依然沒有一個人宣佈自己成功。

沒法不去想白熊,這種“意志力失效”的情況,怨不得我們。

這種現象被稱為“諷刺性反彈效應”:越是不讓我們想一件事,我們就會越去想他。

這解釋了現代人的很多失敗事例:

失眠患者越想入睡,就發現自己越清醒;

最想保守秘密的人,總是忍不住要洩密;

減肥的人拒絕碳水化合物,卻夢到了沃登麵包和澳洲堅果曲奇;

憂心忡忡的人試圖擺脫焦慮,卻一次又一次陷入對災難的幻想;

越是壓抑對意中人的想念,會讓人經常夢到他們,甚至比刻意去想時夢到得還多。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越是禁止兩人相愛,他們愛得越深。

這難道不諷刺嗎?

當試圖壓抑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慾望等本能時,就會產生這種諷刺性反彈效應。

它會對我們原先的目標產生反面效果,讓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甚至會導致自我毀滅的行為。

另外我們反倒會認為是自己自制力不夠,我們會繼續努力去擺脫它們,但往往事倍功半,並陷入這種死循環中。

對抗諷刺性反彈的方法就是“放棄自控”,給大腦留一點空間。

研究證實,一旦允許把壓抑的想法表達出來,這個想法就不太容易被大腦激活了。

允許你去想一件事,反而會減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這種方法對消除許多不好的內心感受都有用,去想自己所想,追隨自己的感覺,這是治療焦慮、抑鬱、嗜食和各種上癮症狀的有效方法。

我們可以看到,放棄控制內心感受,反而能讓我們更好地控制外在行為。

楊冪只吃一根米線:別光羨慕她,每一個人天生都有自控的能力

自控其實並不難,人腦早在遠古時代,就學會了自控。

為求生存,部落里人們必須相互合作、共享資源,每個人做事都不能隨心所欲。

你要是偷了別人的牛肉或搶了別人的配偶,就會惹火其他人,可能被逐出部落或殺掉。

我們生來就會受到誘惑,也能抵制誘惑,我們天生就有自控的能力,即便有時我們不太會運用這種能力。

很多人認為自控力是一種個人特徵、一種美德、一種你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東西、一種面臨困境時突然爆發出的力量。

事實上,自控力不僅和心理有關,更和生理有關,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生理本能。

我們的腦袋裡有兩個自我,一個任意妄為、及時行樂,是即時滿足的自我,另一個則克服衝動、深謀遠慮,是目標遠大的自我。

我們總是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想獲得更強大的自控力,要學會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這些本能。

自控力的關鍵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自己,而是學會如何接受相互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

如此,我們將再也不會有“減肥如此艱難,只吃一根米線”慨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