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談|把“活在表格裡的扶貧牛”牽出來

名義上,吳月梅養著6頭牛,村裡那本扶貧項目花名冊上就是這麼寫的,但她的牛棚裡實際上只有3頭牛。在花名冊上,周建國是4頭牛的主人,但他家的牛棚裡,乾淨得只能找到破舊的木櫃、清空的牛槽和一些風乾的陳年牛糞。在寧夏固原市的同一個村莊,這兩個貧困戶都靠“活在表格裡的扶貧牛”獲得了扶貧補貼款:截至目前,周建國憑藉並不存在的4頭牛拿到了1.2萬元,吳月梅已經領到1.2萬元且還在等待下一筆補貼。在當地,還有不少貧困戶用這種方式冒領扶貧款項。(據《中國青年報》11月13日報道)

扶貧牛,本該被養在牛棚裡,吃著投餵的飼料、喝著牛槽裡的水,成長、產奶、生犢、出欄……持續給付出了辛勤勞動的貧困戶帶來豐厚的回報,讓他們的生活因之“牛”起來。這才是扶貧牛的價值所在、國家真金白銀投進去的目的所在。但在寧夏固原市,一些扶貧牛卻子虛烏有地“活在表格裡”,如此荒腔走板,著實讓人驚詫。

扶貧牛“活在表格裡”,讓精心選定的產業扶貧項目走形變味,讓大量扶貧專項資金打了水漂,讓基層扶貧幹部的時間和精力白白浪費,讓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成色大打折扣。單就那些冒領扶貧補貼的貧困戶而言,“活在表格裡的扶貧牛”固然讓他們無需流汗、費力就得到了一時的好處,但以後呢?一旦幫扶結束,沒有了實實在在的產業支撐,失去了持久的收入來源,他們的日子必將再次陷入貧困。更為嚴重的是,在“等靠要”思想的支配下、耍小聰明“套錢”的思路下,他們進一步失去的,還有“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信念和意志。這種精神上的貧困和滑坡,無疑比物質上的貧乏更可怕。

扶貧牛何以“活在表格裡”?一是騙補貧困戶的投機取巧心理嚴重且目光短淺,只知將騙取扶貧補貼當做“脫貧致富”的捷徑——當地買賣“牛票”“耳標”的灰色產業、扶貧牛的“租賃市場”,皆由此催生。二是監督不力,少數黨員幹部作風不嚴不實,讓精準扶貧變成了“精準填表”。三是個別基層幹部“老好人”思想嚴重,把關不嚴,“他(村幹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農民富了就行了”。四是違規騙補成本過低——現實中,騙補一旦被發現,往往是扶貧幹部被嚴格問責、貧困戶被輕輕放過。

事實上,產業扶貧補貼被貧困戶騙取的現象,不僅僅存在於寧夏固原一地。“湖南懷化屋家溪村餘某全借來26頭牛騙數萬元”“四川樂山石桅村某貧困戶未養豬卻領取養豬補助”……諸如此類的事件媒體時有報道,讓人如鯁在喉、深為痛心,也一再提醒我們,精準扶貧必須多下“繡花”功夫,必須堵上工作和作風“漏洞”,必須更加重視“扶志”。

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千千萬萬扶貧幹部正不捨晝夜地奮戰在一線,那些渴望拔掉窮根的群眾正憑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然而正如報道中的一位村民所說,“借牛騙補”的行為卻“把國家虧了,把領導人的心血都白費了”。扶貧不能扶懶,更不能扶騙。多管齊下,完善補貼政策、加強過程監管、加大執紀力度、改進幹部作風、提高違法成本、強化教育引導,才能真正把“活在表格裡的扶貧牛”牽出來,把一些人腦子裡的“懶牛”趕出去。 (蔡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