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虧掉深圳一套房,如今他又東山再起

“這幾天銷售形勢非常好,昨天發出去了9000多斤。”11月6日,在當陽市壩陵辦事處天天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雪峰一臉興奮地告訴記者。

今年38歲的李雪峰是當陽市壩陵辦事處群華村人,2018年開始試水農產品電商,他不僅自己創業成功,還帶動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然而,在創業這條路上,李雪峰走的並不輕鬆。

2005年,李雪峰踏上南下打工之路,一路從普工做到了外企實驗室主管。雖然每年有10多萬元收入,但他卻不甘於一輩子漂泊在外打工。

2013年,李雪峰毅然回鄉,與人合作在點軍從事山羊養殖。但由於缺乏技術,加之行情不好,不到三年,50萬元本金全部虧空。

養羊虧損了,但創業熱情卻沒有被澆滅。李雪峰迴到老家群華村,尋找新的項目。

群華村地處漳河下游沖積平原,適宜種植蔬菜。但因距離城區路途遠,村裡的蔬菜基本靠商販上門收購,賣不了好價錢。

當李雪峰得知魚腥草在武漢市場售價高達4元1斤,比收購價翻了兩番時,當即萌生一個想法:“何不利用電商帶動村民發展蔬菜產業?”

打定了主意,說幹就幹。2018年4月,李雪峰說服妻子變賣了深圳的房產,並四處考察學習電商知識。

政府部門也給予了充分支持。僅兩個多月時間,壩陵辦事處、群華村及市政協駐村工作隊就幫他流轉種植基地200畝、徵地5畝,並支持他建起農產品電商中心和交易市場,註冊天天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

2018年9月,李雪峰的“赤腳農夫”網店上線。

網店成交的第一筆生意是幹玉米。

如何讓普通的農產品變身“網紅”,李雪峰動了一番腦筋。他將本地價0.85元/斤的幹玉米,進行簡單包裝,還特意打上“動物飼料”的標籤,在網店以1.85元/斤的價格進行銷售。

兩天後,一個顧客下單買了20斤幹玉米。天天來蔬菜產品在線上一炮打響。開店首月,就接到3000多個訂單,高品質和好口碑讓銷量逐月攀升。截至目前,累計交易額高達600多萬元,日均銷售各類農產品1萬斤以上。

合作社也從最初的僅銷售幹玉米、魚腥草,發展到銷售紅薯、香菜、大蒜,及水果,貨源也從群華村擴大至全市及周邊範圍。

11月5日中午,李雪峰指著一輛滿載快遞的貨車對記者說,如今,村民們再也不用為菜賣不出去發愁了,郵政、百世物流等快遞企業的配送車輛都主動到村裡來承接業務了。

一筆筆成交的訂單、一箱箱寄出的蔬菜……嚐到電商“甜頭”的農民們,開始擴大種植魚腥草、紅薯、香菜等蔬菜,並送到李雪峰的農產品電商中心,統一進行篩選、包裝、銷售。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看到鄉親們都富了我才舒坦。”這是李雪峰內心的想法。

農產品賣出去了,村民的口袋也鼓起來了。依託電商平臺,天天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網羅農戶300餘戶,帶動全村發展蔬菜2000多畝,幫助1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李雪峰還優先吸納當地貧困群眾到合作社務工,帶動30多人就業。

30多歲的張燕華因腦部做手術後不能負重,合作社成立後,李雪峰主動請她到合作社從事包裝工作。李雙亮是群華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做心臟手術導致家庭債臺高築。為早日脫貧,他加入了天天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不僅自己種植魚腥草,還在合作社從事銷售發貨工作,每月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日子越過越好。

今年,李雪峰進一步擴大了規模,建設起倉儲、凍庫、包裝車間及流水生產線,並招收年輕的村民學習發展電商。“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把家鄉建設成電商小鎮。”

曾虧掉深圳一套房,如今他又東山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