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前言

楊漣,是晚明時期東林黨的一個代表型人物,也是當時著名的諫臣。後人對楊漣的認識,主要是在朱常洛(明光宗)和朱由校(明熹宗)二帝登基時,楊漣做出的巨大努力,還有其因為死諫魏忠賢,最後被折磨而死的悲壯結局。

誠然,在"紅丸案“和”移宮案“中,楊漣頻繁出現的身影和在詔獄留下的絕命遺書,獲得了儒家普世性的尊重和認可,卻很少人從當時皇權真空的視角,去解讀權力過渡時,言官,士大夫,外戚,宦官等各種勢力的盤根錯節和恩怨糾纏。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故宮

這是一場沒有裁判的角逐,任何一方勢力都可以用盡其能,不守規矩;這也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失敗的一方必定面臨最後的清算和懲治;這更是一場沒有懸念的對決,因為大明200多年體制的發展,已經註定其中一方是最後的贏家。朝史暮想和大家翻開晚明歷史,走進楊漣身處的那個時代,再次窺探那人心惶惶的政局亂象。

心懷天下——言官對朝局的影響

楊漣,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人氏。出生時,母親奶水不足,友人便欲打幾條魚給其母補補身子。據說友人一網下去,打上九條九斤的鰱魚,遂認為與鰱魚有緣,取鰱諧音“漣”字。

考慮到楊漣及兄長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且入仕,楊漣的家境應該算是中等人家,但絕不富貴。萬曆十五年的時候,16歲的楊漣考中了秀才。

少年得志的楊漣,意在入仕,並期望能夠有一番作為。當時,顧憲成創辦了東林書院,教學授課的同時,經常清議時局,諷對弊政。隨著大批在朝在野的士子加入,東林書院的影響力開始顯著提升,漸漸地出現了所謂的“東林黨人”。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東林書院 牌坊

青年時期楊漣十分欽佩東林黨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和不畏權勢的慷慨氣節,故而每每東林書院有大的講會,

必至無錫與顧憲成,高攀龍諸君子探性理之要,詢治道之原,政暇即與邑之士子相勉勵,講道論德無虛日。——《東林列傳·楊漣傳》

意思是楊漣從不缺席東林書院大的講會,並且和顧憲成等人經常探討交流各種問題。所以,後來楊漣能夠成為東林黨人的代表人物,與其青年時期的這段經歷不無關係。

萬曆三十五年,楊漣考中進士,做了江蘇常州知縣。就任期間,楊漣懲治貪官汙吏,扶持官辦學堂,甚至不惜變賣自己家產幫助修建河塘石堤。

因為政績斐然兼之品性廉潔,萬曆四十二年,楊漣被調入京城,任戶科給事中。萬曆四十六年,轉調兵科給事中。官秩雖然只有七品,但卻有很大的權力。

明代的科部給事中,與御史相同,為言官的一種,擁有監察之職,可以直接對六部甚至皇帝的言行及政務進行監督反駁。

那麼當時朝局是如何的呢?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明神宗朱翊鈞 像

因為國本之爭,連年的用兵(萬曆三大徵),宗室的過度厚賞,礦監稅使在各地的橫徵暴斂,持續不斷的各種自然災害,再加上萬歷幾十年的怠政,整個國家幾乎陷入了癱瘓,小規模民變頻發,朝廷又缺錢又缺人。

朝史暮想覺得,以楊漣的性格,給萬曆上疏勸諫是必須的,但是得不到萬曆的批覆也是肯定的。

對於時局的走向,作為言官的楊漣是有心無力的,他能做的,就只有把一腔熱情,投入到對內閣輔臣監督中去。

萬曆四十八年,萬曆病重,朝臣不知詳情。楊漣就責問時任內閣首輔大臣方從哲:

從哲曰:帝諱疾。即問左右,不敢傳。漣曰:“昔文潞公問宋仁宗疾,內侍不肯言。潞公曰: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將毋有他志,速下中書行法。公誠日三問,不必見,亦不必上知,第令宮中知廷臣在,事自濟。公更當宿閣中。——《明史·楊漣傳》

楊漣說,你做內閣首輔的不問問皇帝的病情?方從哲說,問過了,沒人告訴我。楊漣又說,以前宋代大臣打聽皇帝情況,都是名正言順地問,為什麼你這麼畏畏縮縮。你要是真的能夠一天問三次,總是能有效果的。現在朝中事情多,你作為內閣首輔沒事不要隨意走動,留在內閣值班。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明代官員

聽聽,楊漣作為七品的給事中,教訓起當朝內閣首輔來,是一點面子都不給啊。但也正直因為楊漣這股耿直,才能在之後“紅丸案“,”移宮案“和彈劾魏忠賢等事件上,表現出莫大的勇氣和擔當。

我們稍稍把話題拉到言官上來。如果朋友們關注晚明朝局,所謂的黨爭,很多層面的較量其實都是在輿論上。東林黨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地發展,起勢,很大的原因就是得到了足夠的輿論支持。在士大夫講究氣節的明代,口水是真的可以殺人的。

所以諸如御史,六科給事中等言官,憑藉個人的言辭,其實是可以對輿論進行導向的。而楊漣,正好非常善於此道。從他懟方從哲這件事情上來看,楊漣不僅真心擔憂國事,並且不畏權勢,堅守自己的責任和原則。

中流砥柱——皇權真空下對局勢的把控

晚明三大案中的兩個,”紅丸案“和”移宮案“,我們都能看到楊漣的身影。但在這之前,在明光宗朱常洛登基前,楊漣和朱常洛還有一次交集。

  • 光宗繼位

萬曆四十八年,萬曆在寢宮病危。一般來說,這個時候做老子的都會叫兒子進去,囑託下後事。可萬曆偏偏沒有通知朱常洛,只有鄭貴妃陪在萬曆身邊。這種權力交替的時刻,稍微出一點差池就可能影響整個朝局的走向,更不用說鄭貴妃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朱常洵當太子,曾經幾次迫害過朱常洛。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明光宗朱常洛 像

朱常洛著急啊,在萬曆的寢宮門前團團轉,但就是不敢進去。這個時候楊漣出現了。楊漣馬上讓太子近侍王安帶話:

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意。當力請入侍,嘗藥視膳,薄暮始還。太子深納之。——《明史·楊漣傳》

意思是皇帝病得這麼重了,沒有召見太子肯定不是皇帝的本意。太子你儘管進去,就說自己關心父皇身體,看看父皇的情況,天黑前出來就可以了。太子總算找到了理由,就大膽進去了。

這是楊漣以言官的身份,在萬曆病危無法頒佈任何行政命令時,擁護太子朱常洛,為其謀劃方略的第一次出場。

  • “紅丸案”和“移宮案”

所謂“紅丸案”,其實就是明光宗朱常洛縱慾,吃了春藥。一下子吃猛了,也用力過度,病倒了。然後一個叫崔文升的內醫給他開了瀉藥。按照中醫的理論依據,陽火過旺,需要洩掉。可架不住朱常洛身子虛啊,瀉藥勁也大,一來一去搞得奄奄一息。最後病急亂投醫,也可能是死馬當活馬醫了,又吃了鴻臚寺李可灼進獻的丹藥,然後迴光返照了半天,就徹底掛了。

為什麼這個案子鬧得這麼大呢?第一,死的是皇帝;第二,皇帝吃了崔文升的藥和李可灼的藥,具體死因不明。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鄭貴妃 劇照

崔文升是重點懷疑對象,因為崔文升和鄭貴妃有關聯。鄭貴妃是萬曆的寵妃,之前國本之爭,鄭貴妃和其兒子朱常洵,就是朱常洛的主要競爭對手。而朱常洛登基後,縱慾過度的一大原因,就是鄭貴妃送了四個美女給朱常洛。所以,這件事情怎麼看著都有股陰謀的味道。

而在明光宗朱常洛病危的時候,曾經幾次召見過大臣,而楊漣都是在召見名單內。這其實是很匪夷所思的,儘管楊漣有“擁立之功”,但是論品級,仍舊是一個不入流的京官。而皇帝在臨終前召見的大臣,往往都有託孤之意。很顯然,楊漣是被光宗看成是顧命大臣的。

接下來的事情,朝史暮想究簡要地說明下。

光宗病危的時候,鄭貴妃和光宗寵信的李選侍都陪在左右,直接住在乾清宮裡。鄭貴妃想當皇太后,李選侍想做皇后,並且李選侍貌似有挾持年幼的朱由校(明熹宗),垂簾聽政的企圖。

光宗駕崩後,圍繞著讓鄭貴妃,李選侍離開乾清宮,“救出”朱由校讓其順利登基,保證皇權不受後宮的干擾,朝臣,太監,外戚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即所謂的“移宮案”。

最先出手的是兩個外戚。

而是時,貴妃據乾清宮,與帝所寵李選侍相結,貴妃為選侍請皇后封,選侍亦請封貴妃為皇太后。帝外家王、郭二戚畹,遍謁朝士,泣朔宮禁危狀,謂:帝疾必不起,文升藥故也,非誤也。鄭、李交甚固,包藏禍心。——《明史·楊漣傳》

王家,郭家世光宗另外兩個女人的孃家。他們非常清楚,一旦鄭貴妃做了皇太后,李選侍做了皇后,王,郭兩家絕對沒有好果子吃。於是這兩家人先跳了出來,趕緊把事情捅到朝臣那,點出可能面臨的巨大政治危機。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明朝劇照

然後楊漣等人開始出手了。先是找了鄭貴妃的孃家人,先是忽悠,忽悠完恐嚇,成功逼得鄭貴妃退出角逐,搬離乾清宮。之後楊漣馬上上疏,彈劾崔文升,除了罵崔文升亂給皇帝用藥,順便在法理上對鄭貴妃想做皇太后的企圖一頓反駁,直接把鄭貴妃淘汰出局,鞏固了之前的勝利果實。

之後是棘手的李選侍。李選侍首先把朱由校藏了起來。楊漣等人就直接衝進乾清宮找人。太監王安(光宗原先近侍)堅定地站在朝臣這邊,兩次連哄帶騙,從李選侍手裡拐出了朱由校,交給朝臣。

楊漣等人,馬上帶著朱由校離開乾清宮,並順利完成登基大典。期間,李選侍派出自己的心腹太監李進忠阻攔,被楊漣義正言辭地擋了回去。李進忠說,朱由校還小,你們這樣會嚇壞他的。楊漣呵斥道:

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復畏何人!——《明史·楊漣傳》

朱由檢是天下臣民的主人,會怕誰?!李進忠一聽,便不敢再阻擾。笑話,李進忠你一個太監和言官比嘴皮子,找的還是楊漣這種軟硬不吃的主,這不是找虐嗎?而這個叫李進忠的人,就是後來的魏忠賢。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明熹宗朱由校 像

”紅丸案“,這事情已經講不清了,因為圍繞著光宗的死因,天啟,崇禎兩朝都把這件事情作為政治鬥爭手段,反反覆覆地炒,用來打擊政敵;而”移宮案“,無疑是以東林黨人為首的朝臣獲得了最終的勝利。朱由校順利登基,即後來的明熹宗,李選侍黯然離場。而東林黨人也開始真正得到了重用。

在這幾件事情裡,其實不難發現,都是在皇權出現真空,各派勢力圍繞著之後的話語權,發生了激烈的爭奪。

萬曆病重,鄭貴妃陪在身邊,光宗朱常洛不敢進萬曆寢宮;光宗病危,鄭貴妃,李選侍也守著光宗,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光宗逝世,明熹宗朱由校年幼,李選侍同樣要扣住朱由校,希望攫取更多的政治權力。

鄭貴妃,李選侍,王家,郭家都是外戚;王安,李進忠都是宦官;方從哲是浙黨,楊漣,左光斗等人是東林黨,他們是朝臣。我們把所有人的身份屬性一一列舉出來,整件事情就會變得非常清晰。

都是外戚,鄭貴妃,李選侍同王家,郭家勢不兩立;都是宦官,王安和李進忠的政治立場就截然相反;但黨爭激烈的朝臣,在面對皇權出現危局時,便可以放下一切隔閡,共同進退。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明代官員

第一,外戚和宦官勢力的悲哀,在於其所有的權力都只能依附在皇權之上。

第二,皇權和文官集團的鬥爭是永恆的主題,但是兩者是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

第三,當皇權強勢,文官集團就會集火皇帝;而當皇權出於隱性狀態,文官集團就會內部分裂。

所以,這一次次的爭鬥,最後永遠只有一個贏家,那就是皇權,這是其他三方自身的政治屬性所決定的,也是大明體制200多年發展的結果。

楊漣作為言官,作為東林黨人,作為文官集團的一員,其所有的舉動都是符合其自身政治屬性需求的。而楊漣的果敢,過人的魄力,還有那股晚明少有的忠烈熱血,使其在這種種政治鬥爭中,始終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千古楊漣——純粹的忠臣最好的歸宿是死亡

在朝史暮想的眼裡,東林黨人是一群非常純粹的人。這種純粹,體現在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亦由此而延伸出對各種他們眼中”異類“的排斥乃至肅清。

過往矯正這個詞非常適合東林黨人。忽視群體的多樣性,價值觀的多樣性,一味地追求所謂的“眾正盈朝”的局面,則必然會被那個時代所拋棄。

魏忠賢的出現,是東林黨人對朝局妄想獲得完全支配的必然結果。因為這種無限制的黨爭,大批為東林黨所不容的朝臣受到政治打壓。不論是浙黨,楚黨,宣黨,在與東林黨對抗失敗後,被重新清洗,融合,最後匯流在一起,成為了一股的新的勢力——閹黨。從這個角度來說,閹黨最後的獨大專權,東林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魏忠賢 劇照

作為東林黨成員的楊漣,同樣是一個非常純粹的人。看到內閣首輔方從哲不作為,楊漣便教訓他;萬曆病危,太子不敢探視,楊漣便教導他;光宗縱情聲色,不知節制,楊漣便勸諫他;李選侍,李進忠欲挾持天子,撈取政治資本,楊漣便對抗他。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楊漣的純粹。因為純粹,他便不知恐懼;因為純粹,他便無往不前;因為純粹,他心中已無他物。

對於這份純粹,在晚明覆雜的政治環境中,到底是積極還是偏激,朝史暮想在這不作評論,但這份純粹,卻給我們後世展現了晚明士大夫的風骨氣節,也造就了楊漣最後的隕落和輝煌。

自以為操控著足夠輿論優勢的東林黨人,理所當然地向魏忠賢發起了總攻。

天啟四年,楊漣呈上彈劾魏忠賢的奏疏,列舉其二十四條罪狀,一時朝野譁然。但是結果呢?魏忠賢經過了一開始短暫的恐慌,之後開始利用整個閹黨的所有資源,營造出種種形勢,順利地拿下了東林黨的一眾骨幹。

楊漣入獄後,受盡折磨,飽受摧殘。但楊漣依舊堅守著自己的這份純粹,不屈不撓。在被虐殺前,留下了一封血書。

......惟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楊漣血書》

每每讀到這裡,總是感嘆一個人精神力量的強大,感嘆楊漣慷慨悲歌的氣節,亦再次感嘆中華文字的偉大。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明史

朝史暮想認為,楊漣及其東林黨人的敗亡,反而可能是他們最好的歸宿。歷史上“忠臣”二字的書寫,幾乎都是用鮮血來完成的;而純粹如楊漣般的東林黨人,在錯綜複雜的晚明政局中,無法容忍任何政治“異類”的存在,敗亡也是遲早的事情。而假設東林黨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份純粹,可能會給國家帶來更加可怕的後果。

對於楊漣來說,忠臣是其一生的標籤,如果加上純粹二字,帶著這個標籤走完一次悲壯的人生歷程,也許是其最好的歸宿。

結言

我們讀楊漣,從其身上讀出了晚明士大夫的擔當,讀出了忠君報國的熱血,也讀出了東林黨人純粹和執拗。在國家危難,朝局走向不明時,楊漣毅然挺身而出,與外戚鬥,與宦官鬥,與一切在東林黨人眼中的”異類“鬥爭,力圖恢復一個清平之世,把國家朝局重新拉回正軌。

同時,我們從楊漣的視角,看到了明代皇權的至高無上,即使在新老政權交替的真空期,所有的利益集團依然只能作為皇權的依附而展開鬥爭,並且始終難以撼動皇權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從楊漣的擔當和純粹,看晚明皇權真空下,權力過渡和政治鬥爭

楊漣劇照

而楊漣最後悲壯的結局,亦成就了楊漣最後在史書中的地位,其精神亦得到了後世普遍性地的認同與尊重。楊漣作為東林黨人的典型代表之一,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的氣節膽魄,也同樣朦朧地意識到他們最後落敗的必然。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參考資料:《東林列傳·楊漣傳》,《明史·楊漣傳》,《明光宗實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