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服!江都耄耋老人讓木頭“成精”,還是非遺傳承人


有 情 感 有 情 調 有 情 況

揚州是中國古箏之鄉,全球每年生產古箏古琴約80萬張,其中2/3產於揚州,而坐落於我區宜陵鎮的金藝樂器廠,每年產量就接近4萬張。金藝樂器廠廠長冷步年,從年少時的雕刻工做起,一步步成為古箏藝術(製作)的市級非遺傳承人,76歲高齡仍不忘傳承古箏技藝,堅持每天進廠指導。

佩服!江都耄耋老人讓木頭“成精”,還是非遺傳承人

小木匠改行刻古箏

在金藝樂器廠,記者見到了市級非遺古箏藝術製作傳承人冷步年。可誰能想到,早在37年前,這位古箏藝術製作傳承人,連古箏是什麼都不知道。“19歲的時候我開始跟師傅學習,那時候學的是繪畫和木雕,乾的也是木工活。”冷步年告訴記者,起初他是雕刻骨灰盒的,因刻苦鑽研、雕工精美,他漸漸有了名氣。

佩服!江都耄耋老人讓木頭“成精”,還是非遺傳承人

198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冷步年接觸到了古箏。當時,揚州古箏的名氣主要在演奏上,古箏以“素箏”居多,極少存在修飾。揚派古箏創始人張弓提出,要在“素箏”上加入藝術成分,利用木雕等手法來增強美感。“在尋找木工師傅的時候,張弓聽說我在周邊一帶木工活做得不錯,於是就找到了我。可那時候,我連古箏長什麼樣都不清楚。”冷步年告訴記者,因為有了紮實的繪畫和木雕基礎,他在“素箏”雕刻上如魚得水,短短几年時間,就包辦了揚州古箏的木雕裝潢。後來,還受上海民樂一廠邀請,專為敦煌牌古箏做裝潢工序。

佩服!江都耄耋老人讓木頭“成精”,還是非遺傳承人

自此,揚州“素箏”與木雕藝術相融,古箏不再僅僅是一件樂器,更成為了一件藝術品,冷步年也成了將美學植入古箏藝術的揚州第一人。

年過半百回鄉辦廠

隨著古箏雕刻的時間越來越長,冷步年對古箏有了更深的認識,他開始意識到古箏也是一種揚州文化的傳承。“揚州的古箏演奏,自古名聲就很大,我要為傳承揚州古箏製作技藝盡一份力!”有了這個想法,56歲的冷步年毅然離開了上海民樂一廠,回到家鄉開辦工廠,生產古箏。

佩服!江都耄耋老人讓木頭“成精”,還是非遺傳承人

怎樣讓古箏富有揚州特色?冷步年瞄準了漆器工藝,想把揚州傳統的漆器工藝移植到古箏上。為了讓古箏的外觀更具藝術性,冷步年開始學習烙畫、景泰藍和螺鈿開紋等工藝,並把這些技藝融入了古箏製作。剛辦廠的時候,廠裡只有兩個木匠、一個漆匠,但由於水平不夠,古箏的聲音出不來,木匠換了一批又一批。最後,冷步年親自上陣,不但自己上漆、打磨,還帶了36個徒弟。

佩服!江都耄耋老人讓木頭“成精”,還是非遺傳承人

古箏這種樂器,對材料的要求很高,楠木是做古箏的上佳材料,但已是國家級保護植物,所以現在的古箏主要以桐木為材料。桐木的琴胚紋路要直,古箏的音色才會好。為了保證古箏的質量,音色、油漆、雕刻,每一個細節冷步年都要親自把關。

帶動全家傳承古箏技藝

從小木匠到將美學植入古箏藝術揚州第一人,冷步年的人生幾經轉變,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當年回鄉辦廠傳承古箏技藝的初衷。

佩服!江都耄耋老人讓木頭“成精”,還是非遺傳承人

為了集聚力量傳承古箏技藝,2013年,冷步年牽頭成立了江都琴箏行業協會。雖然現在已經退居幕後,但他一直不忘傳承,每天堅持住在廠裡指導工人雕刻。“只有住在廠裡,我這心裡才踏實!”冷步年笑道。

佩服!江都耄耋老人讓木頭“成精”,還是非遺傳承人

2009年,冷步年被揚州市政府命名為“工藝美術大師”,後又被授予“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傳承古箏技藝,首先要從自家做起。兩個女婿是我手把手帶出來的徒弟,女兒和孫女從事的也是古箏方面的工作。”冷步年告訴記者,“一轉眼76歲了,我要抓緊時間把手藝傳下去。”

實習記者 李彬彬 孫銘遠

大家都在看

● 權威發佈!剛剛,江都機構改革方案公佈(一圖讀懂)

● 知否,知否,今年起江都這些地方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看蜀黍的溫馨提示~~

● 最新!江都公交車運營首末班時間表公佈!建議收藏!

● 重磅!江都這幾處單行道大調整!不看你就虧大了!附最全單行道通行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