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清朝大內侍衛老照片:圖五侍衛虎背熊腰,圖七是皇陵帶刀侍衛


大內侍衛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影視劇中那些大內侍衛不僅各個能夠飛簷走壁,而且還長的頗為俊俏,最是能夠俘獲少女的芳心。縱觀歷史,著名的大內侍衛如謝邀之流大家也不會陌生。那麼,各個朝代的大內侍衛是不是都是一個樣子呢?今天,便來細說一下清朝的大內侍衛。

歷來,大內侍衛從來都是與皇家直接掛鉤的,行走於皇宮,護佑皇族安全,當然主要自然是皇帝的護衛者。大內侍衛在清朝主要由王公貴族子弟組成,少量的有一些武藝高強的人,則是由大臣推舉產生的。作為皇帝的直屬心腹,聽命於皇帝,其地位自是不必說。

眾所周知,清朝分有二十四旗,而大內侍衛的組成人員也是與其相適應的。大內侍衛的統領者是侍衛處,主要由上三旗的六名侍衛大臣、上三旗的六名內大臣以及若干散佚大臣組成。大內侍衛分為一二三等,其中一等侍衛六十人,二等侍衛一百五十人,三等侍衛二百七十人,總計五百七十人。


大內侍衛的精銳主要組成善撲營。對於"康熙滅鰲拜"這一歷史事件,大家都耳熟能詳。康熙八歲繼位,然而當時內臣掌政,欺壓幼主,尤其是鰲拜,掌控大內侍衛統領權,嚴重挑戰皇權。於是康熙另闢蹊徑,尋找有資質的少年,暗中訓練,最終用這批少年剷除鰲拜,這便是善撲營的雛形了。

善撲營亦由侍衛處統領,下設都統和副都統職位,由皇族親貴擔任,行監督之職,負責將善撲營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除了保護皇帝外,善撲營的侍衛還有一個職責就是學習才藝,尤其是在蒙古各部首領拜見時表演助興,並在與蒙古勇士比拼中尋找無疑高強者,推舉給皇帝,為善撲營注入新鮮血液。

清朝比較有名的侍衛統領,除了宮寶田,就數支持溥儀復辟的辮帥張勳了。張勳原是袁世凱手下的大將,但後來隨扈慈禧和光緒左右,被委以侍衛統領之職,或許是感念皇恩,於1917年支持溥儀復辟。但是這樁鬧劇只僅僅十二天,便以失敗告終。


大內侍衛中還有一部分人會被作為護陵侍衛。他們主要有護陵的大臣統領,在皇陵附近建府,並住在侍衛城中,守護皇陵。清末護陵侍衛大多會立於道路中央,看起來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感。

然而,八國聯軍進軍頤和園之後,將目光瞄向了皇陵。雖然護陵侍衛各個武功高強,但是在熱武器的淫威之下,他們也只有捱打的份,最終還是沒能守護皇陵安然。大內侍衛作為清皇帝手中最為依仗的一柄利劍,確實有著名副其實的實力,雖然沒有影視劇中飛簷走壁,力碎山石的誇張,但是相比普通軍士確實高了不止一個檔次。然而,這樣一隻隊伍,因為清王朝的落伍,也只能無奈埋葬於歷史塵埃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