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92.7:婚姻對國人幸福感的影響在降低?

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92.7:婚姻對國人幸福感的影響在降低?

  中國小康網獨家專稿 記者劉彥華

  哪些因素對國人的幸福感受影響較大?“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首位的是健康,其次是收入,再次是家庭關係,接下來依次是社會保障、婚姻、住房、社交、環境、職業、個人能力。

  “您感覺現在的生活幸福嗎?”面對這道調查題目,15.7%的受訪者直言“非常幸福”,48.7%的受訪者表示“比較幸福”,二者合計64.4%。雖然還有一部分受訪者用“一般”“不太幸福”或“不幸福”表達了對於目前自身的幸福感受,但談及未來,78.5%的受訪者相信未來的生活會比現在更幸福。

  2019年10月,《小康》雜誌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我國“幸福小康”進行了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19年度中國幸福小康指數為92.7分,比上年提升3.9分。

  2011年,《小康》雜誌社首次進行“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時,只有79.9分。轉年調查的“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突破了80分大關。此後,“中國幸福小康指數”依然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今年則突破了90分大關。

  社保比婚姻更重要嗎?

  “中國幸福小康指數”的測評涉及身心狀況滿意度、家庭生活滿意度、社會關係滿意度、生活質量滿意度、社會環境滿意度五大方面。本年度,國人對這五大方面的滿意度均有所提升,其中身心狀況滿意度和社會關係滿意度雙雙突破90分大關,分別達到91.3分和93.2分,分別比上年增加了4.9分和3.3分;家庭生活滿意度和生活質量滿意度繼續保持領先,分別為94.9分和94.8分,分別比上年增加了2.4分和2.8分;社會環境滿意度雖然得分最低,但進步最大,達89.1分,比上年增加了5.9分。

  哪些因素對國人的幸福感受影響較大?“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首位的是健康,78.3%的受訪者選擇了該選項;其次是收入,64.7%的受訪者選擇了該選項;再次是家庭關係,選擇此選項的受訪者佔比為62.1%。接下來依次是社會保障(59.5%)、婚姻(56%)、住房(43.7%)、社交(32.6%)、環境(22.1%)、職業(19.8%)、個人能力(17.5%)。

  在歷年的同題調查中,“健康”“收入”“家庭關係”一直都穩居前三,今年同樣沒有例外。本年度,“影響國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單中,變動較大的是“社會保障”,成功打敗了盤踞該排行榜第四名多年的“婚姻”,由去年的第七名上升至第四名,選擇該選項的受訪者佔比也出現了大幅增長,由去年的26.9%升至今年的59.5%,增加了32.6個百分點。並且,這也是該選項首次進入該榜單的前四名。

  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創下了近10年來新低。結婚率持續走低的背後,折射出的是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變革帶給人們愛情觀、婚姻觀的轉變。近日噹噹網董事長兼CEO俞渝與李國慶離婚互撕一事持續發酵,引起一片譁然。合則聚,不合則散。離不離婚雖然是兩人私事,但為人處世要有最基本的是非觀念和道德底線,作為所謂的“精英人士”,更應注意言行,為全社會作出示範,當好表率。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也是民生之福。近些年來,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視民生改善,推出了一系列“幸福工程”和“民生工程”。但是,居民社會保障作為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究竟多大程度上促進了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呢?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楊秀麗曾採用2015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對此進行了專項研究。結果發現,社會保障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醫療保險能提升城鎮居民幸福感,但對農村居民效果不明顯。參加養老保險,農村居民幸福感會提升9.1%,對城鎮居民幸福感影響不顯著。楊秀麗分析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城鎮居民在退休後養老金與退休前工資相比較有所降低,生活質量和水平因此下降,幸福感降低。另外,許多私營企業、外企以及個體工商戶的養老保險並不完善,這也導致他們退休後享受不到應有的待遇。

  為此,她建議,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各級政府應關注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對居民幸福感影響的作用,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更好地提高居民幸福感。要繼續建立健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加大社會保障投入,擴大基本保障制度的覆蓋寬度和深度。要注意縮小城鎮與農村之間社會保障的差距,優化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提高參保率。

  如何有效提升公眾的幸福感?接受“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的受訪者亦表達了他們的意見:59.4%的受訪者希望提高工資水平,48.3%的受訪者建議提高醫保水平,45.7%的受訪者期待提高養老保障水平,41.5%的受訪者將關注焦點放在了改善醫療衛生服務,另外還有35.2%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服務。

  

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92.7:婚姻對國人幸福感的影響在降低?

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92.7:婚姻對國人幸福感的影響在降低?

 

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92.7:婚姻對國人幸福感的影響在降低?

  除了錢,還要“自我”

  職場理應是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自我抱負的地方,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抱怨甚至責難。國人職場幸福感偏低這一點在“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中亦有體現。按照慣例,“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再次請受訪者從孩子不聽話、身體不好、缺乏母愛或父愛、成為剩女或剩男、失戀等近30個選項中評選出了“最讓國人感到不幸福的十件事”,結果顯示,排在首位的是身體不好,錢不夠花位列第二,幹不喜歡的工作排名第三,位列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家庭不和睦、婚姻不幸福、沒有朋友、工作太累、成為剩女或剩男、睡眠不好、孩子不聽話。

  “最讓國人感到不幸福的十件事”中,與工作相關的不僅佔了兩席,而且“幹不喜歡的工作”選項首次進入了前三名。

  “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國人工作倖福感的十大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收入,83.4%的受訪者選擇了該選項;排在第二位的是單位實力,56.1%的受訪者對此表示關注;排在第三位的是個人發展空間,55.7%的受訪者受此影響;排在第四至十位的依次是:福利(43.9%)、個人興趣的實現(28.5%)、個人能力的體現(18.3%)、工作為自己帶來的社會聲望(15.9%)、單位名氣(12.3%)、職位高低(12%)、領導對自己的看法(9.6%)。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目前的工作中令受訪者感到最不幸福的前五位分別是:待遇低(68.2%)、累(45%)、領導不公(37.1%)、沒有前途(33.6%)和領導無能(21%)。

  不同的歷史階段,隨著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影響工作倖福感的因素也在不斷變化。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收入依然是影響國人工作倖福感的首要原因,但個人發展空間、個人興趣的實現、個人能力的體現等因素的影響日漸凸顯。

  這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的研究發現不謀而合。

  陳春花是我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在過去幾年時間裡,她陸續走訪了華為、美的、騰訊、滴滴出行、阿里巴巴等眾多知名企業,通過一系列調研,她發現,互聯網蓬勃興起給中國企業的組織形態和發展路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最需要關注的一個變化便是“個體價值崛起”,由此,個人服從組織目標的“服從關係”轉變為了個人與組織的“共生關係”。重視共生組織成員的個體價值是共生型組織改變的基礎,其背後是“無我”的領導者帶來的“組織下沉”,組織的權利和地位得到沉澱,每個成員被賦能,價值創造的主角變成了共生組織的每一個成員。在她看來,共生型組織管理是一種基於互助成長的新模式,“無我”的領導者幫助組織成員看到未來,強調組織成員的成長,在組織成員心中播種自我超越的“種子”,從而影響組織成員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讓組織成員有能力創造未來。

  那麼,在國人眼中,究竟哪些職業稱得上“最具幸福感”呢?“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請受訪者從近30個職業中評選出了“國人眼中最具職業幸福感的十大職業”。結果顯示,排在首位的是藝術工作者,其次是自由職業者,再次是教師,位列第四至第十位的分別是政府官員、普通公務員、作家、農民、民營企業家、健身教練、導遊。這也是藝術工作者首次擊敗自由職業者,榮登該榜榜首。

  幸福城市,杭州繼續領跑

  幸福是人類的永恆追求。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幸福一詞也逐漸與城市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建設幸福城市、促進居民幸福,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2014年,《小康》雜誌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以及新浪網,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範圍內的200個城市中開展了“你的幸福城市在哪裡”萬人大調查。由此歸納總結出了“幸福城市”的九大資本:第一是生活舒適、宜居;第二是生態美、環境優;第三是給市民以安全感;第四是擁有較高的公共服務水平;第五是有能為人民辦實事的領導班子;第六是能為市民提供成長、發展的機會;第七是讓市民實現居住夢;第八是有休閒的空間;第九是有活力、有個性。

  那麼,本年度,哪裡成為了國人理想的“幸福之城”呢?按照慣例,“2019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再度請受訪者根據所見、所聞、所感選出了自己眼中最具幸福感的十大城市。結果顯示,杭州排名第一,仍然保持著領跑態勢。成都排名第二,上海排名第三,昆明、北京、天津、海口、重慶、西安、武漢分列第四至第十位。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9年11月上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