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懷德:全會公報呈現三大亮點明確提出時間表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記者 盧俊宇)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發佈。近日,新華網專訪了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就全會公報的重要意義及亮點進行深入解讀。

此次全會公報呈現三大亮點

記者:您認為此次全會公報中最大的亮點有哪些,向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

馬懷德: 我看到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公報,印象最深的有三個方面:

第一,強調製度的重要性。公報中“制度”一詞出現77次之多,說明“制度”是這次全會的重點議題。在我們國家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特別是已經取得了經濟長期高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歷史性成就之時,有必要系統總結我們的國家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哪些特色、具有哪些顯著的優勢,同時也要對當前制度存在的問題、制度如何發展完善進行深入思考。治理體系是制度運行和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應該說,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不斷髮展,我們的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我們的治理體系日趨完善。這次全會強調我們最終目標是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那麼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際上取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否足夠完善,是否成熟定型,其優越性能否充分展現。因此,更加成熟定型完善的制度體系是一個戰略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問題。有一套好的制度和治理體系,並且能夠持續地發揮作用,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才能夠有力地支撐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二,強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的機構、制度運行的程序方法以及實現的效果。制度是一套規則體系,更多意義上是靜態的東西,如何把制度優勢轉化成一種治理的效能,實際上是依靠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這也是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一方面要有日益成熟定型的制度安排;另外一方面要把這個制度運行好、執行好,要尊崇制度、執行制度、維護制度,樹立制度的權威,要讓好的制度通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轉化成治理效能,最終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第三,提出了制度建設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任務。這次全會明確地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十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是用“堅持和完善”來表述的,涉及到了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最終目標就是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我國已經構建了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

記者: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您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還應在哪些方面發力?

馬懷德: 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必須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

“黨統一領導”,就是整個這個監督體系是要置於黨的領導之下,用黨的領導統領整個監督體系。2018年制定的監察法明確提出,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監察工作的領導,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紀委和監察委合署辦公,各級監察機關負責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予以監察監督。黨統一領導反腐敗體制機制,可以集中優勢,充分發揮其效能。

“全面覆蓋”,就是應該監督到行使權力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監督到所有的人,尤其是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應該全覆蓋。監察法的制定實際上已經實現了這一項要求,就是做到了對行使公權力公職人員的監察全覆蓋。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不僅要對公職人員進行監察全覆蓋,而且對公權力行使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也應該監督全覆蓋。行使公權力的不同領域、不同方面、不同階段都應該接受法律的監督。

“權威高效”,就是強調監督必須具有權威性,是高效率的。我們的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實際上已經構建起了一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下一步就是形成更好的治理效能,建立更加完備、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監督制度,讓這個制度體系更好地發揮作用、更好地運行,產生更好的治理效能。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接受新華網專訪

首次強調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記者:您認為依法執政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馬懷德: 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後,我們就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樣一個總體目標和任務。這次全會在此基礎上對有些問題做了進一步強調,從制度的層面、從戰略的層面規劃了未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些重點任務。

一是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這意味著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和機制還需要完善,特別是憲法的權威性還需要進一步增強,需要我們從制度建設的戰略高度上下功夫。

二是完善立法體制機制。現行的立法體制機制已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們已經制定出了大量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管理、國家治理的法律法規。但是,立法的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重點要防止立法的針對性不足、質量不高、操作性不強、立法不及時等問題。所以在體制機制上還要進一步想辦法,儘快地提高立法的質量,確保立法能夠在改革發展中發揮引領推動和保障的作用,讓立法真正地成為社會關係的調節器,成為人們行為的準則。

三是首次強調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我們過去都講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但很少從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制度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因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標是確保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本質上都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所以,要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個重要任務。

四是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這是此次全會提出的一個重點任務,希望在完善法治體系,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把法律實施問題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予以考慮。

明確提出時間表 未來任務還很重

記者:公報提出了一個總體目標,那麼您對未來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前景有怎樣的展望?

馬懷德: 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和國家的事業要興旺發達,社會要長治久安,人民要幸福安康,最終都要靠制度,只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完善鞏固,制度優越性能夠充分展現,才能確保國家治理走向規範化、科學化、法治化,從而順利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

未來我們應該在堅持和鞏固制度,發展和完善制度方面做什麼,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還面臨著什麼樣的挑戰和任務,此次全會都做出了明確回答。與此同時,還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間表和任務書。時間緊迫、任務繁重,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我們的國家制度就一定能更加鞏固、更加完善,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就一定能走向現代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