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這次旅行目的地,本來是寧波市奉化區大堰鎮的柏坑村,因為意外地看到了仰天湖的路標,因此探尋到了世界上最小的湖,奉化仰天湖。

我在山門村求證仰天湖的信息時,又發現了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地名,豬頭嶺。

這個名稱同樣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我因此再次臨時增加行程,去豬頭嶺,探探究竟。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因嶺下有一巨石,狀如豬頭,因此而名豬頭嶺。

據民國《奉化補義志·山脈》記載:“縣龍伏曰珠冠嶺,俗呼為豬頭嶺,向南水口有珠冠巖。”

住在豬頭嶺的村民以劉姓、毛姓為主,另有鄭姓人家,成村歷史三百年左右。

劉姓人家在清朝乾隆年間從箭嶺村遷此居住,毛姓人家則是從嶺後的奉化區溪口鎮巖頭村遷居而來。

豬頭嶺這名稱似乎不雅,1961年,當地將豬頭嶺雅化,更名為珠頭嶺。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近年當地又將“珠頭嶺”簡化為“朱頭嶺”,初看此名還以為與朱姓有關,其實村中根本就沒有朱姓人家,這名稱更改得實在沒道理。

豬頭嶺(珠頭嶺、朱頭嶺),東為黃蛇灣自然村,南鄰爬山自然村,西北屏烏頭尖腦山,翻山為溪口鎮界嶺村、巖頭村。在村後海拔600多米的山頂上,可以看到毗鄰的紹興市新昌縣的下蔡岙一帶。

豬頭嶺在解放前屬連山鄉,解放後屬方門區鎮亭鄉,再屬柏坑鄉,1956年後又屬大堰鄉、大堰公社,此前一直叫豬頭嶺,1961年命名為珠頭嶺大隊,1983年又改稱為珠頭嶺村,1987年大堰撤鄉建鎮,隸屬大堰鎮,2002年,珠頭嶺、山門、嚴家田合併為山門行政村,因此現在是奉化區大堰鎮山門村的一個自然村。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與中國的其他村落都有相似的命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農村最為熱鬧而繁忙的時代,此後,村民陸續外出務工、經商,逐漸淪為僅有一些老年人留守的村落了。

豬頭嶺村興盛時,人家多達九十多戶,人口四五百人,現在房屋大多破敗凋落、荒草叢生,留守老人不足10人。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位於山門村西北約2公里,從奉化區大堰鎮,經柏坑村、山門村,再至豬頭嶺,公路到此就是終點了,再無路可前行,如入世外之境。

珠頭嶺,就是這樣一個遺落在深山的明珠,刻滿了歲月的滄桑變遷。

為方便村中留守老人出行,當地開通了直達豬頭嶺(現在寫成朱頭嶺)的公交車,每天三班,從公交大堰站出發,終點站就是朱頭嶺。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哪裡像豬頭呢?

我遇到了村中老人毛立夫先生,他曾當過24年村支書,他特地帶我去觀賞“豬冠巖”。珠冠巖,當地人稱豬頭巖。

豬頭巖在村莊的下方,毛先生帶我從村前公路邊的一個小路口下山,到達豬頭巖。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村莊兩側的山勢向下方逐漸合攏,在將合未合的隘口中央,兀立著一塊巨石,恰似豬頭,仰天而叫。

豬嘴向天,上額、下巴,確與豬頭神似,當地稱作豬頭嶺,緣於這塊豬頭巖。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巖上,雜樹瘋長,樹與石,合為一體。

從嶺上匯聚而下的小溪,從豬頭巖西側流過。

豬頭巖的東側,則是通村的古道。上世紀九十年代,修通柏坑村至豬頭嶺的公路以前,村民出行,全靠步行,走的就是豬頭巖東側的古道。

公路修通之後,古道沒落,少有人至。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毛立夫先生說,村莊之後的山上再無人家,他們的飲用之水,純淨無汙染,空氣也清新,可惜村中的留守人員,越來越少。

村中原本有兩百多畝土地,現在大多荒蕪。

水好、空氣好的地方,逐漸被人們拋棄,留守村中的老人,也越來越孤單,只有節假日,定居在城市的年輕人,偶爾回村中看看老人,帶回來一些熱鬧。

豬頭嶺村莊的變化,也是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中國大地翻天覆地變化的縮影。

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村落漸次消失,大量田園荒蕪。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毛立夫先生還說,“珠頭嶺挑礦”,是這裡的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

村後原本有天然洞穴,日本侵華期間,發現這裡的岩石中含錳,因此開始開採,但是因為錳含量太低,放棄了開採。

當地人都不知道錳礦是何物,乾脆都稱為銀礦,把開採的礦洞,稱為“銀礦洞”。

民國政府也試圖開採礦石,同樣無果而終。

但是歷史發展到1958年,中國進入了“大躍進”時代,豬頭嶺開礦,重新大規模開始。

當時開採條件極為簡陋,也不通公路,鑽山機要用水,靠人力挑水上山,一天三班倒。

開採後的礦石,全部依靠人力肩挑出山。

奉化各地群眾都奉命來挑礦,挑運礦石的群眾在路上上上下下,絡繹不絕,浩浩蕩蕩,場面非常壯觀。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長年累月肩挑背磨,有人肩膀磨爛,有人直接累倒在路上,然而轟轟烈烈開採的結果,能夠冶煉出的錳礦,微乎其微。

1958年開採了幾年,又停了幾年,1964年左右又重新開採,直到1972年前後,完全停工。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近十年左右的大規模開採,留下了六個礦洞,最深的洞深達200多米,而且洞中又分出3個岔,神秘莫測。

礦洞廢棄已有四十多年,現在洞口大多癱塌,荒草雜樹掩蓋,曾經轟轟烈烈的採礦場面,僅供想象。

我很想去看看村後的“銀山洞”,但是我此次的行程一再增加,天色已晚,只好下山返城。

留個念想,有緣再來豬頭嶺,探訪“銀山洞”。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豬頭嶺,銀山洞,漸次消失的古村落

下山途中,突然心生悲涼,留守村中的幾個老人,孤單度日,日復一日,其生活方式,正如我遠在家鄉的母親,也是幾位老人,相伴度日。

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農村卻在逐漸淪落,田園荒蕪,這於人類的長遠發展,不知是喜是憂!

時代大潮,滾滾向前,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更沒人能夠逆流而上。

待我年老,也將還鄉,相守田園,逍遙山水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