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春:暫得之樂永恆存|中國古典傢俱

胡惠春:暫得之樂永恆存|中國古典傢俱

民國上海大藏家胡惠春,晚年以捐贈和拍賣的方式散去大量藏品。千帆過眼、繁華落盡,那時的胡惠春已不再執著於器物的擁有,而進入到空無之境。

若去上海博物館二樓,會看到一個清雅別緻的展廳——"暫得樓陶瓷館"。暫得樓的主人正是民國上海大藏家胡惠春,主要珍藏明清御瓷,尤愛單色釉。

他晚年以捐贈和拍賣的方式散去大量藏品。千帆過眼、繁華落盡,那時的胡惠春已不再執著於器物的擁有,而進入到空無之境。

出身金融大家,大學即藏入陶瓷

暫得樓樓主胡惠春(1911-1995)與張伯駒一樣,也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傳奇父親——被稱為"中國十大銀行家"之一的胡筆江。

胡筆江20歲時就喜得長子胡惠春,那時他還在揚州仙女廟義善源銀號當店員,聰明又勤奮的胡店員,在這最基層的職位上紮紮實實積累了幾年經驗。後來經人介紹,他進入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任調查專員,1914年升任北京分行經理。胡經理主持行事,井井有條,營業猛增,成績斐然,這讓交行的老大梁士詒頗為滿意。於是,自從胡惠春有記憶起,他的父親就已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銀行界精英。

胡惠春:暫得之樂永恆存|中國古典傢俱

1980年代初,70多歲的胡惠春在自家客廳。客廳前端放置一對“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大罐”,後面擺放一對有蓋青

銀行家父親並沒有急功近利地把兒子培養為金融人士,而是聘請名師在家教授四書五經,使其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先成人、後成才。中學畢業後,胡惠春進入當時著名的燕京大學,攻讀地質學。這個學科和家族的金融行業無關,與他當時的文史藝術興趣也無關。至於為什麼會選此冷門,現在已不得而知。總之大學時,胡惠春就喜歡上了陶瓷,開始了收藏。

他生平第一次購買的藏品是一件19世紀的民窯筆洗。這件筆洗在他後來琳琅滿目的珍藏中,要算是最最普通的了。但胡惠春對它不離不棄,相伴一生。要知道,自從中日戰爭以來,胡惠春全家數經遷徙。每次搬遷,他都不得不留下大量藏品,或送出部分。若僅論文物價值,他後來藏品中的絕大部分都比這件民窯筆洗要高很多,但胡惠春一直保留著"初戀般"的平凡筆洗,保留著那份青蔥歲月的美好回憶。藏品對於藏者的意義,正應是這樣超越金錢的情感關係。

子承父業,撐起整個大家族

大學結束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力下,21歲的胡惠春很快成婚。新娘是16歲的大家閨秀王華雲,甜美賢惠、知書達理。1932年王家與胡家聯姻時,均為名傾一方的望族。王華雲的父親王景琦,少年入舉,字冠八邑,憑藉書法名聲大噪,民國後任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文史資料所載《王氏兄弟小傳》提及王景琦生活時說:王景琦家財富裕,為人不謀權不爭利,"故里人很尊敬他,稱王三太爺,不失為舊社會之一名士"。

相比之下,金融大家胡家更為顯赫。胡筆江當時的事業如日中天,與南洋華僑黃奕柱創辦中南銀行已有十年之久。他以金融家身份與政界過從甚密,1933年被民國"四大家族"成員之一的宋子文指派為交通銀行董事長。

胡惠春:暫得之樂永恆存|中國古典傢俱

胡氏全家福,1950年在香港。後排左起胡惠春、胡夫人王華雲、長女胡盈瑩。前排兒子胡建國、二女胡安琪。

1938年8月24日,胡筆江從香港乘坐飛機,準備到西安與民國政府要員商討戰時金融問題,不料起飛不久,即在廣東中山市上空遭到日本軍用飛機截擊,機墜人亡。58歲的胡筆江遇難後,國民政府追認他為烈士,蔣介石電唁其家屬,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都送了花圈輓聯,在輓聯中稱其為"金融鉅子"。

父親的突然離世無疑對長子胡惠春是一道猛烈的晴天霹靂。在承受巨大悲痛之後,胡惠春彷彿一夜長大,他必須擔當責任,撐起整個大家族。他必須放棄以文史與藝術為主業的想法,子承父業,挑起大梁,掌管中南銀行。

雖然晚年的他回憶一生時,常常困惑在過去的生命歷程中是否走錯了路,他認為自己實在應該從事文化活動。自從購藏第一件藝術品開始,他對每件重要藏品及其相關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反而於他本身銀行有關的事宜,卻似乎印象不深。然而,人生沒有回頭路。如果當初他選擇走藝術道路,還會有後來的大藏家胡惠春嗎?

欣於所遇,好古敏求,暫得於己

在忙碌的銀行事務之外,胡惠春一直沒有停下收藏的腳步。他欣賞書畫之博大精深、寫懷抒情;喜歡文玩之含蓄婉轉、詼諧風趣;更醉心於御瓷之雅緻細膩、傲綻華彩。他給自己的堂名取之"暫得樓",句出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這不僅表達樓主對藏品欣然而遇的喜悅心情,更折射出胡惠春不執迷於私人對器物的佔有。

由於他篤學尚古、專精覃思,胡惠春1945年就曾受聘為北京故宮陶瓷專門委員,那年他才35歲。1950年,他又受聘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還將他珍藏的明清官窯瓷器等各類文物268件捐獻給了該委員會。這一大宗珍貴瓷器,對於籌建當時文物基礎極為薄弱的上海博物館,可以說起到了奠基作用。

隨後,胡氏全家移居香港。這一當機立斷的明智之舉,讓他們躲過了新中國後來幾番瘋狂的政治風波,當然也免遭文革的滅頂之災。不過,在香港繼續中南銀行業務的胡惠春,並沒有斷掉與大陸文物界的聯絡。

胡惠春:暫得之樂永恆存|中國古典傢俱

胡惠春舊藏“清乾隆 茶葉末釉如意耳葫蘆尊”,於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1164萬港元被亞洲古董商拿下。此

解放初期,受周總理號召,他與香港知名學者及教育家陳君葆、當時新任中國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等人,在香港秘密組織國寶收購小組,由內地出資,大量購買戰亂散失香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古籍善本、清宮書畫等,運回大陸。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經秘密幫助疏通關係,協助大陸購回赫赫有名的"二希"——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這樣,加上深藏故宮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乾隆皇帝深愛的三希堂法帖才完好團聚於北京故里。

1960年,胡惠春又積極參與創建香港著名文物收藏團體——敏求精舍,後曾八次擔任敏求精舍的主席。"敏求"語出《論語》:"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並不是天生就懂得,而是追慕古人、勤奮求索罷了。所以"敏求精舍"就是勤奮研習古代文化的修煉之地。胡惠春到了晚年身體轉壞,原來飽滿的臉頰都瘦削下去,雖不能再參加敏求的活動,他仍然稱之為"我們的會舍"。

退休後,胡惠春移居美國,西方收藏界習慣稱呼其為J.M.Hu。他執著地追求藏品之完美,令人印象深刻——任何一件清代官窯瓷器若有絲毫瑕疵,他都不會接受。藏品成雙配對,以達到陳列時的美觀,這是胡惠春在收藏中追求完美的另一種表現。登門胡府拜訪過的已故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曾說:"胡先生對陳設之講究,可以說達到美輪美奐的佳境。傢俱完全是清初之紫檀,四壁懸掛明代緙絲花鳥樹石畫,瓷器對稱陳列,此外一無雜物,氣象清雅脫俗。"

胡惠春:暫得之樂永恆存|中國古典傢俱

胡惠春舊藏“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洗”,於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被亞洲古董商以458萬港元買下。

胡惠春的部分藏品在1985年6月交給紐約蘇富比舉辦專場拍賣,轟動一時。該場拍賣共計79件明清瓷器,其中一件"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罐"(原藏一對)以110萬美元成交,創下當時中國瓷器拍賣最高紀錄。事隔7年,胡惠春將另一件"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罐"再交蘇富比拍賣,結果拍到了260萬美元,再創中國瓷器當年的超高天價。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隆重推出"敦樸涵芳:胡惠春舊藏清代單色御瓷"專場,12件瑰寶全數成交,創下白手套佳績,總額高達8446萬港元。

除透過拍賣釋出藏品外,胡惠春還於1989年將101件自晉至清的歷代瓷器精品,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上博為其出版專書,並以胡氏堂號"暫得樓"為名,開闢專館陳列。

然而,垂暮之年的胡惠春對藝術及收藏失去了興趣。他晚年曾寫下老子《道德經》中的語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意指愛的太深、擁有的太多,必會為其所累。這位感性、敏銳及熱誠的收藏家,終究看透緣起緣滅,領悟生死輪迴,不再執著於"收藏",而是學會"放手"。這正是他全身而退、進入空性的歸宿。

胡惠春:暫得之樂永恆存|中國古典傢俱

胡惠春舊藏“清乾隆 松石綠釉浮雕纏枝蓮紋石榴尊(一對)”,於201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拍得2306萬港元。

總 編 | 鄧雪松

主 編丨林育程

執行主編丨程香

資料來源 | 《中國古典傢俱》2018年04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