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率45%?抱歉,我又拖了後腿

11月12日,在《財經》年會2020上,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稱,中國的國民儲蓄率為45%,依舊是全球最高。周小川表示,中國十年前的國民儲蓄率大概達到了50%,雖然現在降低了一點,但仍舊有45%左右的國民儲蓄率,居全球最高。

最近十年,國民儲蓄率逐年下降,錢都去哪了?

要知道,我們剛剛經歷了一次剁手行動。多家電商公佈的“雙11戰報”如下:

儲蓄率45%?抱歉,我又拖了後腿

如此龐大的交易背後,正是有著45%全球第一高儲蓄率的強力支撐。

但是,面對45%的儲蓄率,不少人表示“拖後腿了”。尤其是年輕人,自嘆不僅是“月光族”,還是“月負族”。

儲蓄率45%?抱歉,我又拖了後腿

儲蓄率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國民儲蓄率→

國民儲蓄率,指國家全部儲蓄金額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而全部儲蓄金額包括:個人和部門的儲蓄(包括家庭儲蓄、公司存款和留存收益)、公共儲蓄和公共赤字(如財政盈餘和赤字)。由此可見,國民儲蓄率是總儲蓄率,其中的儲蓄並非僅僅源自家庭的錢袋,更多的源自政府和企業的儲蓄。

就個人來講,個人儲蓄率則是指一定時期內個人新增存款佔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計算公式:個人儲蓄率=個人新增存款/同期個人可支配收入*100%。

以成都市為例,官方發佈的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51元;今年6月末,成都市住戶存款餘額14545.09億元,比年初增加1388.34億元。成都市常住人口1633萬人(2018年末數據)。

由以上數據,我們可粗略計算出,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民人均新增存款為8502元,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36%。36%即可大致視為成都市民的儲蓄率。

西南財經大學發佈的《中國家庭金融報告》指出,中國家庭的儲蓄分佈極為不均,儲蓄最多的10%家庭擁有全部儲蓄的75%;還有35%家庭的儲蓄佔據全部儲蓄的25%;剩下55%的家庭儲蓄為0。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家庭,實際上是沒有存款的。

儲蓄率為什麼高?

2019年10月30日,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負責組織實施的《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9》發佈,我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結構單一,依然集中於現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佔比接近九成。而選擇家庭儲蓄的三大主要原因:第一是應付突發事件及醫療支出,佔比48.19%;第二是為養老做準備,佔比36.78%;第三是為子女教育做準備,佔比23.97%。

儲蓄率45%?抱歉,我又拖了後腿

業界認為,我國高儲蓄率產生的原因包括→

傳統消費觀念在社會中仍起主導作用。“手裡有糧,心中不慌”,雖然現在部分人特別是年輕群體的消費觀念在逐漸發生變化,但在全社會中傳統的消費習俗、消費心理仍主導著大多數人在消費和儲蓄之間的交替決策。人們不願意“寅吃卯糧”,把即期收入當作當前消費的最大極限。一旦有了收入結餘,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把它們存起來。

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完善。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教育、醫療、養老都需要錢,居民消費也隨之出現了“自我保障性後移”,進而導致高儲蓄率。

穩妥的投資渠道較少。P2P暴雷,股市震盪,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多數投資者尋求本金安全,被動選擇儲蓄。

儲蓄率為什麼下滑?

最近10年,我國儲蓄率呈下滑趨勢,而且這種趨勢還將持續下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將降至41.61%。

國民儲蓄率持續下滑的原因,綜合專家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人口老齡化是儲蓄率下滑的長期推動力。一般而言,老年人在國民經濟中屬於“消費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必然會提升居民的消費率,降低儲蓄率。事實上,正是在2009年我國15-64歲人口比重達到峰值逐步下降之後,國民儲蓄率出現了幾近同步的下行趨勢。

不僅僅是中國,日本國民儲蓄率在1991年到達高點34.2%之後,開始震盪下行,並於2016年達到歷史最低點(27.3%)。在此期間,日本家庭淨儲蓄率甚至在2014年出現了歷史罕見的負值,這說明日本家庭部門作為一個整體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而這一時期,正是日本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階段。

第二、超前消費和借債消費的文化日漸盛行。消費和財富觀念的轉變,使得超前消費被普通家庭廣為接受,借錢渠道增多,又使得超前消費變得唾手可得。然而,超前消費是在透支未來的錢,必然會使當期負債增加,槓桿率上升。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末,銀行信用卡待償餘額為6.85萬億元,同比增長23.2%,而2008年末僅為1582億元,十年內增長了42.3倍。這些債務還只是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借出去的錢,大量不在官方統計範圍內的網貸平臺、民間借貸、現金貸公司的借貸,導致許多年輕人已經告別了“月光族”,變成了“月欠族”。

第三、居民主動理財意識增強,不再青睞銀行存款。阿里支付寶推出餘額寶、蘇寧易付寶推出零錢寶,宣告了全民理財的興起。與之相伴隨的是,各類金融機構提供了十分豐富的非存款類理財產品。截至2018年末,銀行理財產品餘額達到22.17萬億元;證券公司、公募和私募基金等非銀機構的資管業務總規模保持在50.36萬億元的高位;今年一季度股市出現一波行情,高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將存款搬家入市的現象重現。

第四、房產的“黃金十年”成為居民儲蓄率下降的關鍵因素。2017年前的十年,全國房價持續上漲。許多家庭通過高負債購房,同時實現了居住和財富保衛戰的雙重需求。從數據上看,截至2018年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達到了25.75萬億元,佔到了居民總貸款的54%左右,同比增長了17.8%。很顯然,這一增速不僅遠高於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也遠在存款增速之上。個人住房貸款大幅增加,使得普通家庭的收入用於還房貸的比例提升,這必然會導致當前和未來較長時期居民儲蓄率的下滑。

應對趨勢,銀行有策略

2018年末,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發佈《我國國民儲蓄率變化趨勢及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策略》,對銀行零售業務提出了建議。

報告稱,未來零售存款仍是商業銀行負債的重要來源之一,要重點圍繞居民儲蓄率變化趨勢,制定不同類型個人客戶的差異化策略。對於可支配收入較為穩定,支出偏好變化對財富配置影響不大的中高端客戶,要通過不斷提升資產配置能力、豐富產品線,切實滿足中高端客戶保值增值的財富管理目標,來吸引和留住中高端客戶。對於大眾客戶則主要運用金融科技的手段開發普適性產品,開展以提高便利度和提升客戶體驗為重點的服務。通過金融科技手段的有效利用,把大眾客戶發展的重心聚焦在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群體上,培養和挖掘未來的中高端客戶。

商業銀行應關注個人客戶消費和投資帶來的業務機會,以居民部門資產業務帶動其他部門派生負債。銀行不但要把握契機積極發展消費信貸業務,也要大力開展與提供消費品的第三方企業以及消費平臺客戶的合作,在提高消費貸款資金在行內循環和沉澱比例的同時獲取平臺和商戶的存款資金。在投資方面,要通過切入場景的形式提高交易資金帶動負債的比例。

商業銀行應把金融科技作為拓展負債業務的突破口。大力發展智能投顧,以定製化和高性價比的服務協助大眾客戶制定投資目標、選擇合適的產品或服務、管理投資組合,在提升客戶體驗的同時,降低客戶轉化和獲取客戶資金的成本。繼續推動技術創新,改善數據分析的精準度,通過主動獲取多維度、長週期的客戶數據,形成數字化思維,改善數字化體驗、推進數字化營銷、建立數字化客戶管理,為客戶提供全面、契合客戶需求的財富管理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