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教育的困局是:贏得了教師,卻輸掉了學生?

5657811128270


應該說,這種困局確實存在。所謂贏了老師,也就是指形式上把老師推上了道德神壇,而現實中,用神的標準把老師“打”的體無完膚,老師們戰戰兢兢,只敢教書,豈敢育人,即使是教書,也是跪著教書,因為太多的“緊箍咒”“生產廠家”,送來太多的戒律。在老師面前,專家、家長、跨界指導教育的成功人士、以噴老師為己任的“憤青”等等,都是站在道德高地的贏家。而實際上,卻實實在在輸掉了學生。

1.學生輸掉了“師道尊嚴”的理念,從而失掉了對包括父母在內的尊長的敬重之心和尊老敬老的道德傳統

由於某些專家、家長、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人員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過度解讀,加之少數媒體為博眼球而做的推波助瀾的大肆渲染,老師們漸漸地失去了對違紀學生的懲戒權,沒了“威嚴”的老師們,自然也就失去了“尊嚴”,"老師是為我們服務的",已經深入學生人心,專家們高興了,他們在“象牙塔”裡研究出來的教育理論終於喜結碩果。跪下來的老師面前,站立著挺著腰板的曾經的被管理者。有些家長糊塗啊,當你對管教你的孩子的老師實施“全方位轟炸”時,老師是不敢管你的孩子了,你還能管得了你的孩子嗎?

現在孩子,對父母沒有敬畏之心,在家庭中頤指氣使,恐怕不在少數。過去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不敬師,再往前走幾步,也就是不敬父母,乃至於諸多長輩。尊老敬老的道德傳統盡失。

2.學生輸掉了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都成了“玻璃心”、“瓷娃娃”

公佈學生的考試成績,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對違紀學生進行處罰(比如抄寫課文等),也嚴重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一切都以說服教育作為主。久而久之,學生走入一個認識誤區,我可以違紀、犯錯,你卻不能懲戒。於是就肆無忌憚,一旦有老師或家長批評或懲戒,從沒經受過批評和懲戒的孩子們,“玻璃心”碎一地,輕者反抗,重著輕生。從而誕生了一大批難經風雨的“瓷娃娃”。

3.學生輸掉了對自己本位的清醒意識,變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學生本來是被管理者,現在,管理者成了服務員,硬性管理變成了說服式、哀求式管理,學生對自己的本位認識就發生了錯亂:老師要為我服務,家長也要為我服務,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現在,沒有公共意識,唯我至上,從不顧及他人(包括父母在內)感受的學生不在少數。

4.學生輸掉了對學習意義的認識,成績至上,品質養成被擠出意識形態

老師只敢教書,不敢育人,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分數取代了一切評價標準。學生只學知識,不學做人。表面上光鮮無比,而內心卻失去了品質支撐。


所幸,很多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教育所面臨的困局,部分省市已經開始迴歸教師的懲戒權,當然前提是要規範使用。可悲的是,居然有很多老師卻明確表態不敢接受。樂觀點說:教育還真的是喜憂參半。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這個困局是當今教育現實的典型反映,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確實已經是無所適從,怎麼做都是錯的,陷入囚徒困境。各種現象不用一一去列舉,一些令人真實發生的事就已經足以令人震驚。

老師該怎麼做?以前無解!

2019年7月,安徽銅陵陳瑤湖中心學校的老師周安員在上課時,有兩名學生因瑣事打架,周安員老師拉開學生,把男生按坐在座位上。家長以該生感到不適為由,去醫院檢查。到學校要求周老師在班上向家長和那名男生賠禮道歉,遭到周老師拒絕。

因為家長不依不饒,周老師報警。警方進行調解,要求周老師承擔930元檢查費。周老師支付了這筆費用,但是正常履職竟然遭受這樣的恥辱,他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投河自盡。

在這件令人痛心的事件中,周老師無論怎麼做,都是錯的。上課時學生打架,教師面臨困境,不管,是失職,學生出現任何問題,都是老師的問題。管,家長可以任意訛詐踩踏,學校和有關部門只會和稀泥。周老師用自己的生命,控訴教師處於的困境,無論怎麼做,都是錯!

五蓮縣二中楊守梅老師的遭遇,同樣揭露了這種困境。楊老師班上兩名學生逃課,楊老師用書本抽打了學生,這下闖了大禍。家長大鬧不止,學校五條處理意見,停職一月、取消評優、賠禮道歉、承擔診療費、黨內警告行政記過。

憑良心說,這已經夠重了,但是,五蓮縣教體局很快又追加了三條處理意見:扣除一年績效工資、責成二中不再簽訂聘用合同、拉入誠信黑名單。這份追加處理意見一出臺,立馬受到吐槽,無數人為楊老師抱不平。這樣一位一連做了14年班主任、中考成績名列前茅、多次受到表彰的優秀老師,就該這麼大的罪嗎?

雖然後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教體局撤銷了這份追加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沸騰的民意,沒有人民日報的發聲,沒有縣委縣政府的批評,一位優秀的老師的教師生涯將畫上句號,這是多麼的可悲!

在這起事件中,楊老師該怎麼做才對?此題無解!管了,就是這樣的待遇。不管呢?逃課學生的家長同樣可以大鬧,逃課的學生出了任何問題,結果不敢想象!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課堂上猜拳行令喝酒取樂的學生和視而不見的老師,我們看到了課堂上瓜子屑亂飛老師裝著沒看見,我們看到了課堂上學生舉起彈弓,老師只能哀求……

老師該怎麼做?現在答案在路上

老師面臨的困境,是到求解的時候了。求解的,不是老師,老師沒有這個能量。只能是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

現在,政策已經來了,答案正在路上。

近期,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這份文件,就是破除教師困境的鑰匙。這份文件的關鍵之處就在於,明確了教師擁有懲戒權,提出了嚴厲治理“校鬧”,依法保障師生合法權益。這就是打開教師困境的鑰匙。

有了這把鑰匙,學生違紀違規,教師怎麼做的答案也就來了。現在,這個答案正在路上。這個答案就是教育部根據高層這份文件制定的教師懲戒權實施細則。只要這份細則確實具有操作性,教師的兩難困境也就被打開了。

我們期待著這份細則的出臺,相信不會讓教師失望!


當代師說


現在的教育確實陷入了一種困局,在這個困局中教師是被徹徹底底打敗了,陷入“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困境,從教學方法到教學水平,誰都可以對老師指手畫腳,從“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再到“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好像誰說起如何搞教育來都頭頭是道,都可以理直氣壯,唯有老師百口莫辯,但是當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贏得了教師,讓老師變得唯唯諾諾的時候,卻不想輸掉了學生。

小徐老師從教二十年來,盤點一下今天的學生輸掉了什麼?

一、師道尊嚴被打敗,學生輸掉了“親師、信師”的精神力量。

《荀子·勸學》有云“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徑莫速乎好其人”,意思是對學生而言,接近並喜歡老師,愛戴自己的老師,才能儘快接受老師的影響,這是學而有成捷徑。所以古人深諳此道,一直宣揚“師道尊嚴”,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目的是讓學生信奉崇拜自己的老師,從而能更好更快的按老師說的去做,達到塑造心靈,學有所成的好效果。

然而反觀今天的教育,大家都在指責老師的行為,無論是什麼情況下造成的老師言語失當,比如批評學生,罰站,罰抄作業或者拍打兩下子,將學生成績發班級群,將不良學生行為發班級群告訴家長等等行為,都會惹來眾人的指責,而不問老師為什麼這樣做,目的是什麼,當社會氛圍從敬畏老師,認為老師的行為是為了育人變為懷疑老師,認為老師的行為是毀人時,那麼哪個學生還會崇拜老師,老師的教誨也就大打折扣,學生就失去了“親師信師”的精神力量,最後輸掉的是自己的學業。

二、教師的懲戒權被剝奪,學生輸掉了知恥而後勇的抗挫折、求奮進的力量。

教育的方式從來就應該是“恩威並施”,教師“威信”的樹立一大半來自“威信”的“威”,當教師失去對學生不良行為的懲戒權,當教師不能獎懲分明,那麼就很難讓班風清明,學生也很難有明確的是非觀,久而久之,學生輸掉的是求真向善的界線。

三十年前,學生有任何不良行為,教師都可以憑一已這力,將學生拉回正常學習的軌道上來,然而今天的老師,不敢管,不能管成為教學的常態,學生不良行為不能受到時時的規勸和批評,甚至懲戒,讓學生不良行為愈演愈烈,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而學校老師不可能就學生每一個不良行為都告訴家長,激化家校矛盾,當學生的不良行為不得不管的時候,再告訴家長,家長和學校共同施壓,學生卻因缺乏抗挫折能力而失去知恥而後勇的奮進力量,真是可悲可嘆。

三、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被擠下神壇,失去思想教育只重知識教育,令學生輸掉了做人的根本。

當“師道尊嚴”的神聖光環被踐踏,教師職業就失去了特殊性,當人人質疑教師的德行,無論老師如何做都無法達到人們要求的道德高度時,老師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也就失去了效力,當學生家長質疑老師:“憑什麼批評我的孩子,傷我孩子的自尊!”當學生質疑老師“你憑什麼管我”時,老師只能默默的閉上思想教育的嘴,只管教知識,不管教做人,如此一來,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的“兩條腿”就少了一條,實則失去思想道德支撐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自己。

總之,對教育而言,教師和學生其實同為一體,當老師被充分尊重,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學會做人,學會做學問,贏得自己的人生;當老師無所適從,唯唯諾諾時,學生的人生同樣無所適從,找不到堅定發展的方向。所以即使全社會贏得了老師,但和老師一樣輸得徹底的其實是學生自己。


指尖教育帝國


這是因為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是威權教育,以老師為主,不以孩子為主,所以強調考試、成績,聽話,和懲戒。發達國家從二戰以後採取的是自主型教育,以孩子為主,是激發孩子的自主性,自律,創造力,和執行力為主、所以強調因材施教、方法論,自主學習,以實操和應用為主,情商與智商並重。兩種教育方法,最大的區別是老師。兩種方法,教出來的結果也不一樣,前者是教出一代又一代的工具,後者是教出一代又一代的公民。公民與工具有本質的區別。所以自古以來,統治者都推行威權教育,不言而喻。只是現在已經快速進入AI時代了,威權教育還能維持多久呢?是不是有點自欺欺人呢?


皮蛋拉稀


教育困局,老師都不知道怎麼教育學生了?請全國所以老師拿人格擔保,你覺得教育學生左右都不是,出現這種情況你瞭解自己的學生嗎?你當教師是真的熱愛這個職業還是為了掙錢才選擇的這個職業?你對自己的學生和教育事業投入了多少感情和精力?如果你瞭解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的職業,跟學生和家長溝通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不會存在學生難教,家長難纏,就算有也是及個別的。教育的困局還是一個利益的衝突,不管小學到中學的學生難管還是大學的留學生特權,學校極力討好留學生,這些都指向了個人利益,都想拿著高額的收入然後很輕鬆的做完自己的工作。前幾天見一個視頻是某大學的一個老輩教師說,他除了國家給的工資,幾十年了就沒有收(掙)過出工資外的一分錢,他的目標就是傾盡一生把自己的所有知識教給學生,試問這種老師有哪個學生和家長還有怨言和不滿的?這樣的老師教過的學生哪個不說發自內心的尊重他的?作為教師,每個人的水平有高有低,只要真心對學生好,誰不尊重呢?


羌江流


這句話好像是一句氣話。如果這句話是教師自身說那就不對了。教師無權無勢,只是個與學生打交道的默默無聞的人。在社會上對教師有許多的承諾,但兌現的卻很少。別的不說,就連"統考"排位教學效果獎都拿不到手,獎金改了又改而由多變少。這些事能使教師生氣,而不說"贏得了教師卻丟掉了學生"這個話是出於對社會的報復思想與行為。難道教師敗了或上當了,學生也應該跟著失敗或上當嗎?'除非不想當教師的人才會這樣做。如果是教師之外的說的又不同了。意思是有打抱不平而幫教師說話。如果社會上對教師有瞧不起或不當人看的權財勢力者,教師不能在這些人面前甘拜下風而當失敗者,要在學校讓這些佔上風人的孩子成為學習上的失敗者,到一定的時候,這些人看到自己孩子學習上的失敗,才會感悟到不能小視教師而教師對孩子的未來優劣是有著極其重要作用的,也是最關鍵的。

總之,"贏得了教師,卻輸掉了學生"無論什麼人說句話都是不對的,都是沒有正確的人生觀與道德觀。


5657811128270


中國的教育困局非常多,比如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係,優質資源的稀缺與大眾的普遍性需求等等,現在又加上家校關係的緊張,師生關係的緊張,師師關係的緊張,領導和老師之間的關係等等,這是表面上的困局,還有就是深藏在教育內部的困局,比如說,教育本來應該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現在非要他立竿見影,分出個一二三來,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年就想讓他分出伯仲,如此急功近利,這豈不是揠苗助長。再比如, 各學段,各年級本應該是一場友誼接力賽,現在卻變成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再比如,同年級各學科之間,本來應該是團體操表演,只有總體和諧,共同發展進步,才能獲勝,到達雙贏或多贏的目的,現在卻變成了百米賽跑,一家獨秀,恨不得把其他學科落得老遠,才能顯示自己的存在。同年級,同學科這種現象更加明顯,這都是不正確的教育評價機制產生的結果。


130102197303210670


是一些老師鑽進拜金主義思潮旋渦造成的。借老師節斂財,借補課斂財,借懲戒斂財,借向學生推銷斂財等一系列現象,導致了家長對老師的極大不信任,學生對老師的極大蔑視。根源在老師,不在學生,更不在學生家長。天下有不希望孩子優秀的家長嗎?沒有。天下有希望孩子犯法的家長嗎,更沒有。就連罪犯都教育孩子遵紀守法,好好學習。如果老師心的善良,思想純潔,動機純正,家長還是信任的。動輒以不管孩子要挾社會,要挾政府,要挾法律,要挾家長,是嚴重的不負責任的態度,嚴重沾汙了教師的神聖職業。天天索要懲戒權,目的何在。懲戒權在家長手裡,老師的懲戒權只有家長賦予,家長是孩子的合法監護人。老師是替家長管孩子,這一點必須明確。老師這不想管,那不想管,要老師幹什麼。這不敢管,那不敢管,是你們沒有得到家長的信任,是失職。這樣的老師該下崗了,當今社會不缺老師,缺的只是優秀的,有責任心,愛心和事業心的優秀老師。金錢化的老師,家長不需要。


天道158618041


並不全是這樣的結果!我說一下自己孩子讀書的事:孩子小時候在幼兒園、小學基本上都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成長!在這期間我們父母親給孩子帶來的多數是歡樂時光以及更多的教孩子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讓她明是非,辨美醜!必須要求孩子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努力學習課本文化知識。但是現在個別家長不僅不管孩子的學習教育,還要求學校不能管孩子管的太緊,孩子犯錯了就把一切責任推給學校,這種情況讓我覺得很可笑!你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管也不讓別人管,你是在為社會提供垃圾嗎?

考取高中後家長和老師必須承擔起共同責任,教育孩子課內課外的各種知識,同時要激勵孩子自學自律的能力,我們家長也會經常與孩子的老師們進行交流,諮詢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好的鼓勵,不良的給予糾正,不僅僅在於督促孩子努力學習,我們父母其實經常會跟孩子討論各種社會、法制、道德文化、社交活動等等話題,也在這些話題中點出了學習的重要性!

孩子只有耐心的輔導才能走向美好未來!老師和家長都不是萬能的,學校只是個學習場所,父母和老師都具有重要的導師意義!缺失任何一方的教育,孩子走的路都會偏移!


龍之吻s


《高考,均科全才和優科專才,你選擇誰?》

郝峰濤

這有可能是一篇改變中國教育命運的文章。

一個小問題: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90、語文90,誰更具潛能?這不是一個分數多少的小問題,而是一個人才觀念的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B生為優秀人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所以一位小學校長就敢這樣說:“我這裡沒有天才,我只要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應試困境!錢學森老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老希望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一個孫子,勝過千萬趙括。

正是這種落後的人才觀念,是造成中國教育改革停滯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裡?A生具有優科(數學)優勢,B生具有均科(均衡)優勢,這兩種不同的優勢,哪一種最具潛能?

論一:天才優於專才,專才優於全才,全才只能算是個人才。植物有頂端優勢,才成其高;動物也各有特長,故能生存。再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專才(天才是更加卓越的專才),而非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專才(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全才(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專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而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專才(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天才源於自覺,專才源於興趣,全才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全才(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我們要不要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鴨式,打破應試觀?要不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不要給天才、專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揮棒,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A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B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中學和中考可以讓學生自選2-3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參試科目作為參考,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

三,小學階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逐步建立1-2門優勢學科參加評價,改變填鴨式的主科均衡發展觀。

我們的育才觀念要從均科全才觀向優科專才觀轉變,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實現人的專業化成長,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規律。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致敬:你我皆是微不足道的塵埃,只是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覺得此文不錯,請惠心推送轉載,舉手之善,或將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動力!

《中村修二: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

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東亞國家現代的普魯士教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

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里,希望能先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也許從長遠來看,就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要成為好學生,不是像體力勞動者一樣忠實地完成老師的作業,而是要像知識工作者一樣,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好學生一定得做到:要自我決定學習的側重,衡量自己知識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這就需要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自由度。

因研發藍光LED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批評了日本的專利制度和整個東亞教育體系。他抨擊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稱大學入學考試製度非常糟糕,中國和韓國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標都是考入著名大學。他認為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

中村修二是個非典型的日本科學家:出身普通漁民家庭,考試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他動手能力非常強: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自學能力非常強:中村對物理學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學而來的。他讀的德島大學甚至沒有物理系。

朱元璋也是個非典型的和尚,毛澤東是個非典型的政治家,許多人將教育現象分為:典型與非典型,個案與普案,都是在維護現實教育制度的鄙陋,恐懼教育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