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大地》舉辦研評會 凝聚希望譜寫改革史詩

時代燃情鉅製《希望的大地》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作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劇,該劇再現了偉大歷史轉折中中國人民的成長與蛻變,展現出“工農商學兵”各界時代先鋒者的風貌與擔當,以紮實的故事、多線交織的人物關係、真摯的情感以及史詩性的品相贏得了老中青三代觀眾的喜愛,引發了大量關注和熱議。11月13日,《希望的大地》研評會在京隆重召開。該劇主創團隊、出品方、播出平臺代表等,與專家學者一起,就其主題思想、藝術特點和創作經驗、時代價值等方面展開了全面而豐富的分析。

《希望的大地》舉辦研評會 凝聚希望譜寫改革史詩

本次研評會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和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仲呈祥、汪守德、王偉國、劉瓊、尹鴻、趙彤、邢戈出席會議並對劇作進行研評。出品方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和製作方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領導及項目負責人、《希望的大地》導演吳子牛、編劇王成剛參加會議;中宣部文藝局、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等機構代表也出席了此次研評會。

時代影像點亮希望之光

《希望的大地》站在書寫民族史詩、見證社會發展的精神高度上,通過藝術的視角,從不同領域濃墨重彩地展現出改革開放三十四年的探索實踐,及其為中國人民的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之變。全劇著眼於“希望”,徐徐展開改革開放的歷史畫卷,現場多位主創與專家學者都表達了各自對該劇“希望”的理解。編劇王成剛表示可以用一句劇中臺詞來詮釋“希望是什麼”:“希望不僅僅是對未來的期許,更是不忘出發時的諾言。”正是在這種不忘初心、永懷熱情的希望中,劇中人物如馬塵、柳瑩、田慶豐等,即使遇到再大的困境,也要迎面而上,讓觀眾在家國情懷中感受到鼓舞人心的希望和向上向善的溫度。

《希望的大地》舉辦研評會 凝聚希望譜寫改革史詩

原總政藝術局局長、文藝評論家汪守德從藝術辯證法的角度解析了“希望”:“越是要寫希望,就越是要寫苦難。如果沒有這些苦難,我心想這個希望是蒼白的,是沒有力量的,正因為寫夠了苦難,我認為這希望是溫暖的,是感人的,是讓人心裡有一種冰釋的感覺。”無論是從零學起,一路摸爬滾打,最終成為大企業家的馬塵;還是有著中國農民那股韌勁,最終成功帶領鄉親們致富的農民田慶豐;抑或是富有開拓進取、自主創新精神,最終贏得了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業工程師柳瑩;他們身上都體現出從困境中孕育出的希望,而這種希望往往更容易傳遞出激盪人心的振奮力量。青年觀眾代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博士後蘇米爾對此表示:“ 他們都共同具備著一種突破生存困境,向著希望前進的人格力量。並且這種人格力量在集體主義和求真向善之中昇華了一種人格美感。我想可能正是這樣的人格之美打動了熒屏前這一代青年觀眾。”

同時,這份希望也以大時代為土壤,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清華大學影視傳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尹鴻表示:“在大時代沒有小人物,因為大時代為每個小人物都提供了一種精神力量。”劇中,宏觀的社會圖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彼總是此映襯、互相影響,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影響中發展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在現實生活的真實展現中折射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將普通人的命運轉折放在時代大背景的表現手法,既展示出歷史的厚重與豐富,又凸顯了人物命運的真實與多彩,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帶給他們前行的力量和勇氣。

有血有肉塑造英雄群像

《希望的大地》在人物塑造方面依然以“塑造歷史轉折下中國百姓的縮影”為創作宗旨,書寫跨行業、跨地域、多線索、多年齡的群像傳記,形成“獻禮劇”新的風格樣式。該劇以小人物視角講述大時代,將人物群像放置於真實生活中,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關注人物內心情感,由此塑造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眼前一亮,也得到了現場專家們一致肯定。

《希望的大地》舉辦研評會 凝聚希望譜寫改革史詩

成功的影視作品,往往在人物塑造上具有個性化、典型性的特點,但不失真實、生動、鮮活。《希望的大地》主要塑造了十六位具有時代鮮明特徵的人物形象,在這樣的角色體系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研究部主任趙彤看到了“知識”與“青春”:“馬塵、吳蔚然、柳瑩等組成的群像中,主體形象還是77、78級大學生,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創新,在一定意義上,是向知識和青年致敬的一個作品。”

更難能可貴的是,該劇通過展現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進程,深刻揭示了中國人民在這場變革中精神面貌的深刻變化,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偉國表示:“馬塵和田慶豐等人在三十多年走過的不平凡的改革之路讓我們認識到,人民群眾不僅是改革開放的擁護者、參與者,更是改革開放的推動者,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體,這部劇特別清晰地表達出了這個思想。”

史詩品格關照時代新篇

《希望的大地》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出品,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承製,著名導演吳子牛執導,王成剛擔任編劇,強強聯手,共同打造出這部將歷史高度和生活溫度相呼應的史詩鉅製,展現了他們對藝術品質執著追求的創作精神。回首創作之初,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希望的大地》總策劃張曉海,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希望的大地》總製片人王雁,導演吳子牛都坦言“很難”,吳子牛表示:“在獻禮劇雲集的今年,我們如何拍出一部既和同類題材相似,又有很大不同的作品?我認為應該在風格樣式上下點功夫,尋找切入角度和突破口。”

《希望的大地》舉辦研評會 凝聚希望譜寫改革史詩

這個切入口就寫歷史轉折當中的中國老百姓,講述平民英雄,展現正能量、大情懷。由此,在金牌團隊的操刀下,《希望的大地》緊扣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社會總體特徵,構建了全景式格局及群像式刻畫,體現出嚴肅紮實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氣勢恢宏磅礴,又不失生活的生動有趣。活動現場,“電影質感”、“生活化表達”、“哲理又有詩意的臺詞”、“思想高度”等多方面的好評不斷湧現出來。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讚揚了該劇深厚的理想主義氣質和思想的光芒,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電視劇司綜合處處長周媛媛肯定了其上乘的品質和綜合的好評。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高級編輯邢戈則表示:“《希望的大地》沒有喊政治口號,也沒有講空洞的道理,而是把大量政治、經濟、思想意識範疇的內容做成了形象化的藝術表達,具有思想高度、精神深度和情感強度。”

作為一部獻禮劇,《希望的大地》緊貼時代進行創作,突破劇作維度、創新審美風格,讓觀眾看到改革開放給所有中國人帶來的巨大機會,激勵著正在奮鬥的人們不斷向著夢想前行、為社會做出貢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稱讚該劇“突出了改革開放解放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中國人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而努力奮鬥的這樣一個主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更是肯定了其重大意義:“《希望的大地》蘊含的精神素質應該代表了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中華民族的精神營養。”該劇能夠達到收視口碑雙贏的播出效果,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希望的大地》舉辦研評會 凝聚希望譜寫改革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