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牛”套取扶貧款何以能得逞?

丁家發

在寧夏固原市的同一個村莊,吳月梅理論上養著6頭牛,但她牛棚裡只有3頭。周建國是4頭牛的主人,儘管他家的牛棚裡,乾淨得只能找到清空的牛槽和一些風乾的陳年牛糞。而這兩個貧困戶都因為表格裡的牛獲得了扶貧補貼款:截至目前,周建國憑藉如今不存在的4頭牛拿到了1.2萬元,吳月梅已經領到1.2萬元,還在等待下一筆補貼。用周建國的話來說,有的人家雖領了補貼,“連個牛毛、牛槽都沒有”。(11月13日《中國青年報》)

為了鼓勵貧困戶養牛脫貧,按照國家扶貧政策,貧困戶養牛可享受補貼。然而,這項國家投資扶持養牛的“好經”卻被念歪了,一些貧困戶在填報的表格裡多報、虛報養牛數據,從而套取大量的扶貧款,令人感到心痛。“表格牛”套取扶貧款何以能得逞?肯定在驗收等監管環節出了問題,讓少數人鑽了空子。

在我國部分貧困地區,減貧的一個重要舉措是補貼養殖業。在寧夏固原市,按照有關政策,貧困戶養牛可享受補貼。2014年,每頭牛補貼2000元,後來力度加大,提高到每頭3000元。這麼好的一項扶貧政策,卻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變了味,一些貧困戶不是把心思放在養牛上,而是想通過多報、虛報養牛數據,以“快捷”方式套取不菲的扶貧款。

有貧困戶信奉“借牛”比養牛容易,甚至一頭牛也沒有養,連借帶租,在驗收前從別人家弄來牛,算作自家的牛,以騙取補貼款。由於套取的人太多,當地竟催生了專門以“租牛”為生意的牛販子,一頭牛以1000元的價錢租給貧困戶,一套牛票和耳標按200元計算,3000元的政府補貼,貧困戶實際只得1800元。據村民反映,最瘋狂的時候,鎮上驗收組下鄉驗收,村民們拉著那些借來的牛,在村上到處跑。最終,貧困戶和牛販子都獲利了,只有政府是吃虧的。這種“表格牛”套取扶貧款現象,無助於貧困戶脫貧致富,而在“反正套的也是國家錢”心理作用下,很容易養成不勞而獲“伸手要錢”的惰性思維,給的扶貧款再多,也有可能“打水漂”。

“表格牛”套取扶貧款為什麼能夠得逞?一方面,扶貧驗收組在按填報的表格驗收時,僅僅清點當時在圈的牛頭數,而不去核查、追溯牛的來源,讓少數貧困戶鑽了空子;另一方面,為了儘快完成扶貧任務,或礙於人情面子、怕得罪人,工作人員對借牛充數裝作不知道,認為反正農民脫貧了富了就行了,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驗收過關。除已被查出的“表格牛”套取扶貧款外,還有多少無法被揪出來?恐怕永遠是一個未知數。因此,堵住驗收等監管環節的漏洞,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從現在起嚴格執行,如給區域的每一頭牛統一編號,按照編號來組織驗收,讓借牛充數無機可乘,貧困戶想獲得扶貧補貼款,必須老老實實地養牛。

“表格牛”套取扶貧款並非孤例,在全國部分貧困地區,類似“表格雞”“表格豬”“表格羊”等套取扶貧款現象,或多或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地有必要加大對扶貧款發放、使用的監管力度,堅決杜絕套取、騙取等違規違法行為,要讓扶貧款真正用在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刀刃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