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潘欣冉


當年劉詩詩和吳奇隆的定情之作,就是兩人合作的穿越劇《步步驚心》,若曦和雍正的愛情真正的從歷史“穿越”到了現實,如今兩人也是恩恩愛愛,還生下了可愛的兒子,成為眾人眼中的模範夫妻。

《步步驚心》大火之後,我也認真分析了,儘管承認影視劇都有美化加工,但是步步驚心還是比較尊重歷史的,至少不會讓人覺得胡扯。

《步步驚心》的歷史定位在清朝,康熙在位時,他最有權力的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故事。最後由吳奇隆扮演的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即歷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帝在歷史上,名聲並不咋地,有人說,雍正帝登基前,為了皇位和兄弟爭得你死我活,登基後處處打擊、殘害兄弟,為什麼雍正帝落下個這麼個名聲呢?

在歷史上,大阿哥胤褆和二阿哥胤礽相繼被出局之後,太子之位一直是虛位以待,當時最有能力競爭的就是四阿哥和八阿哥。對胤禛威脅最大的莫過於八阿哥,老八不僅僅有智慧,懂得運籌威武,還暗中積攢了自己的勢力,在康熙執政晚期,八阿哥胤禩幾乎受到了眾大臣的擁戴,最後卻是老四登上皇位,你說擱誰身上,咱們不得秋後算賬,專治各種不服。所以胤禛登基後,清理弟弟們的政治關係,首當其衝就是清理老八的勢力範圍,誰讓你在我登基前是個紅人呢。

在《步步驚心》中,八阿哥最終死在牢裡,但是在真正歷史上,八阿哥其實並不是死在牢裡。雍正登基後,首先是將八阿哥貶為庶人,之後把八阿哥幽禁在王府裡,並且派人監視,最終八阿哥在府中去世。其實八阿哥最終的命運大同小異,只是死去的方式不一樣。

與此同時,胤禛也著重清理八王黨的勢力。最出名的就是九阿哥胤禟,經歷了革爵、改名、削除宗籍,最後死在了大牢裡,命運真是慘不忍睹。十阿哥胤俄也是在雍正登基後,經歷了革爵、圈禁的命運。那些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大臣,最後都難逃被胤禛的打壓。

那麼為什麼在最後八王黨勢力裡,只有十四阿哥能夠躲過一劫呢?

主要是因為,十四阿哥是自己的一母胞弟,儘管兩人在不同的環境下長大,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政見,但是他畢竟是自己的親弟弟,而且同為一個母親所生,雍正會遷就母親,為母親考慮,不會置老十四於死地。

並且雍正知道十四阿哥是個性情中人,他非常看重義氣,從當年他為老八出頭,得罪康熙就能看出來,所以十四阿哥不是雍正的真正對手,這樣一個愣頭青,對雍正的皇位來說構不成威脅,雍正自然就不會置他於死地。

而且當時流傳著雍正的皇位,不是從正道上得來的,因為他揹負著篡改詔書、殺父奪位的罵名。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他不得不留下自己的親弟弟,不能讓輿論把自己弄得處境難堪,否則百姓認為自己把弟弟們都趕盡殺絕,那麼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仁德、寬厚的皇帝,不利於穩定民心,也不利於穩定統治。

而且老十四也不是老八,老八即使什麼事情都不說,什麼情緒都不表現,也會讓雍正懷疑他居心叵測,所以雍正也因為老八經常傷腦筋。雍正殺老八無愧於心,因為他是自己的主要政敵,如果留下,就會貽害無窮。但是要他殺十四阿哥卻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因為老十四隻是支持老八而已,並沒有意圖造反、取代雍正。

聰明如雍正,又怎會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呢?所以十四阿哥一定是殺不得的,但是不殺老十四不代表就放任他自由。

雍正讓十四阿哥一直生活在景陵,雍正對外宣稱是讓他時時可以瞻仰父皇的陵墓,其實就是幽禁十四阿哥,讓他遠離朝堂政治。換句話說就是老十四你哪涼快你上哪待著吧,我也不殺你,我也不用你,你就在景陵養老吧,你的作用就是給我留個好名聲。

每一個皇室子孫都想要當皇帝,不僅僅是能夠享受到高貴的生活,還是有無上的權力,就像把握著你的生殺大權一樣,也難怪都要趨之若鶩。

奪嫡之路走得有多艱辛,登基之後就會還回去多少,就像雍正一般。


史論縱橫


雍正其實是一個性情中人,有快意恩仇的一面。

他的硃批,有的如“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有的如“朕亦甚想你”、“朕安。卿好嗎?”,有的如“莫想生還北京也”……。他既可以含情脈脈,也可以簡單粗暴。性格挺複雜的。但總的,還是很重情義的。比如他對於始終跟隨他的老十三就非常非常之好。超越了君臣,迴歸到兄弟的友情。

而對於擋過他道的,老八、老九等人有手段毒辣。帝王之心吧,是普通人不能懂的。但對於老十和老十四,雖然也屬於擋道的一夥,也受到了處罰,但最終都還保住了性命。原因有可能是

1、這倆人自身,身體好,精神強大,就是打不死的小強。不論你怎麼打擊,我就頑強的活著。

2、更重要的一點,很可能是雍正就根本沒想弄死他們。老十四就是他一奶同胞的嫡嫡親的弟弟。雍正雖然是烏雅氏的兒子,但從小是長在孝懿仁皇后膝下。孝懿仁皇后是康熙的繼後,無子,對於這個寄養的兒子非常好,母子感情頗深。而雍正與親媽的感情就差了很多。

由此可見,雍正真是一個性情中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雍正皇帝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切?

關於這個問題,在後來雍正皇帝和大將軍年羹堯的對話中找到了答案。

年羹堯:陛下,老八集團已經收拾了。

雍正皇帝:很好,我會提升你的。

年羹堯:老十四的集團已經收拾了,老十四個人,我想請示陛下怎麼處置?

雍正皇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年羹堯:陛下。斬草除根、不可放虎歸山呀。

壅正皇帝:我和老十四,本是一奶同胞所生,如果殺了他。恐怕母親會非常傷心。

年羹堯:陛下!不可以有婦人之仁吶!

雍正皇帝:你給我把他的爪牙和黨羽全部去除,加派人手,監視和他聯繫的人。我要讓他時刻在我的掌握之中。我要讓他孤掌難鳴。

年羹堯:陛下聖明!我這就去辦!

雍正皇帝:辦好了,我要娶你的妹子,當老婆。

年羹堯:謝主隆恩!

雍正皇帝:回來!

年羹堯:爺!還有什麼吩咐?

雍正皇帝:明天,在朝堂上要配合我演一齣戲!

年羹堯:小的明白!

……

看到了吧,皇家的婚姻不是婚姻,而是權力的結盟!皇家的感情不是感情,而是利益的權衡。按照大哲學家李澤厚的情本體理論,雍正皇帝還是顧及了兄弟情和母子親情的。


一封家書名店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禵(胤禎),公元1688-公元1755,生母為孝恭仁皇后,康熙五十七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保住了西藏和平。

雍正帝登基後,將允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康熙帝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公元1735,清朝第五位皇帝,生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

雖然說皇十四子胤禎也和雍正爭過帝位,但畢竟他們倆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又說皇家無親兄弟,但也不好做的太過,康熙的德妃(兩人的母親)也在鬧騰,拒絕受封為太后,且德妃是頗為疼愛皇十四子的。

且康熙駕崩之時,皇十四子在西北打戰,首先便是缺了地利,天時、人和更是不在他身上,之後,皇十四子並沒有利用手中的軍權叛變,一聽到康熙駕崩,便交出了手中的軍權,快馬加鞭返回京城,這樣雍正也沒什麼名頭懲罰他,或者像是皇八子那樣對他。

雖然進京之後,皇十四子多有桀驁不馴,但是這也翻不出天了,之後便是被雍正圈禁了起來,熬死了雍正,被乾隆放了出來。


吧唧人生


雍正帝登基以後,老八的下場的確很慘,慘到什麼程度呢?



史料為證:開除宗室、議罪四十條、改髒名阿其那(豬或者不要臉的意思),其子弘旺改名菩薩保。幽禁期間受到折磨,不到半年死去,死前喝水就吐,有傳說是被餵了毒,死後是帶著髒名進墳墓。

相較於老八,十四阿哥胤禵(ti)則幸運很多。下面,我把決定胤禵命運的五個關鍵時間段劃分出來,並相應地一一分析。

康熙57年至康熙61年(康熙帝過世之前)



這個時間段,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二十萬大軍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同時,這個時期也是京城內奪嫡鬧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史料記載:胤禵在西征時十分勇敢。一些大臣害怕他恐有閃失,要求其留在後方,他不幹,親自帶兵馳騁在青藏高原上。

這個時期,他僅回京一次,是和康熙商量對策妄阿拉布坦是進剿或者安撫的政策,然後迴歸兵營。

這樣,在精力上,他主要是圍繞打贏西征的戰爭來考慮;在地理上,他遠離京城,避開了很多的矛盾。

這個時期,在康熙的安排下,使他遠離了奪嫡鬥爭的漩渦之外。

康熙過世至胤禵返京謁靈

康熙過世時,胤禵身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的兵營裡。

當時,他手握得勝之師二十萬,聽聞到康熙過世、雍正即位,他沒有一點多餘的想法,直接輕裝簡從地回京謁靈。

其實,他這時是可以手握軍權、觀望朝局變化的,但他沒這樣做。

雍正新君登基可不敢大意。雍正的對策是:晉封延信(胤禵手下的方面軍將領)為貝子,這樣可以和胤禵爵位相同,來接掌徵西大將軍印信。同時,要求延信對胤禵捜身,主要是抄沒隨身的文件和通信。

因為胤禵走得急,延信在陝西榆林就和胤禵碰上了,但他很策略,沒有執行搜身的任務。只是向雍正報告了胤禵的去向,讓雍正派其它人去搜身。

這個時期,胤禵是自己立得穩,沒有反心,才減少了雍正的猜忌。

返京謁靈至雍正二年

胤禵返京後,因為受到強行搜身的不公正的待遇,就十分憤怒,打死也不給雍正下跪,還出口頂撞了雍正。

雍正很生氣,就將他軟禁在景陵讀書。

後來,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講孝道,為了讓生母在地下心裡寬慰,他晉封允禵為郡王,但是沒有賜封號和給俸銀,所以黃冊註名上仍稱為固山貝子。

胤禛和胤禵,是一奶同胞,生母都是德妃烏雅氏。胤禛在佟佳氏膝下長大,而胤禵是在生母膝下長大,所以德妃十分寶貝胤禵。

“不看僧面看佛面”,在這個時期,在德妃的蔭庇下,雍正對胤禵比較客氣。即使是殿前不敬,也只是軟禁了一下,後來還象徵性地晉為郡王。

雍正三年至五年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的朝局已穩,大清算的日子終於來了。

當年,胤禵被革去王爵,降為固山貝子。

雍正四年初,胤禵被革去固山貝子,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

可以說,胤禵不幸中遇到萬幸。在八爺黨的排名中,胤禵名列第三,議罪十四條。而倒黴的老八穩居第一,議罪四十條,把議罪二十八條的老九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按照“排排坐、吃果果”的遊戲規則,老八和老九率先吃上了“毒果果”,並且不久之後一命歸西。

在這一時期,因為老八和老九在前面當了出氣筒,輪到雍正下手整胤禵時,滿腔的恨意消掉了不少,才這導致胤禵躲過了一劫。

我私下認為:因為親情和胤禵自身的磊落,雍正也許從沒對他起過殺心。

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

因為雍正嚴罰了八爺黨和矢志推行改革,得罪了朝野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他們紛紛反擊,造起了雍正的謠言。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流言可以殺人。”



這時,一個專門負責搞笑的造反書生曾靜把自己奉獻給了雍正,(曾靜造反的故事很有意思,可以在我的《乾隆時期文字獄萌發》一文中翻翻)倆人合作原創了一本叫《大義覺迷錄》的書。

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全面論述了兩個“正”:大清的立國之正和雍正的得位之正。

在書中,雍正的形象挺偉岸,再也不是謠言中的那個“殺父、篡位、氣母、弒弟”的暴君。於是,雍正獎給曾靜1000兩銀子,讓他全國宣講《大義覺迷錄》。

胤禵在雍正朝後期,基本上沒受到什麼折騰,主要得感謝《大義覺迷錄》。它把雍正講得太正面了,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雍正不好意思對胤禵把事情做絕。另外,那些想挑撥是非的朝臣,在這種大環境下,也就不敢再對胤禵說三道四。

說說㣧禵的結局吧!

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釋放允禵。

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為奉恩輔國公。

乾隆十二年(1748年),封多羅貝勒。

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為多羅恂郡王。

我是歷史閒話人,祝朋友們閱讀愉快!近一個月內,我會專注於剖析康、雍、乾三朝的歷史事件,如果大家感興趣,就順手點個關注吧。


鏈天絕


向敬之

雍正登基後,雖然第一時間命皇八弟允禩為總理王大臣、和碩廉親王、理藩院尚書等要職顯爵,但他對八爺一黨的打擊可謂是狠毒刻薄的。

雍正四年,雍正帝坐穩江山後,以種種藉口對允禩革職、削爵、圈禁,改名阿其那。很快,允禩死於非命。李紱報告,允禩突發腹痛。民間傳聞,允禩死於毒殺。

而在是年六月初一日,雍正決定對允禩集團集體動手,於是將允禩、允禟、允禵之罪狀頒示全國,議允禩罪狀四十款、允禟罪狀二十八款、允禵罪狀十四款。

允禩和允禟相繼死得蹊蹺,但允禵雖長期遭受雍正的貶抑和打擊,革除王爵、貝子,但只是監禁在景山壽皇殿為聖祖守陵,他的宗籍一直沒有像處理允禩、允禟那樣被開除。

其中是有原因的:

1.允禵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兄弟,雖然政見不一,允禵選擇了支持允禩。雍正如果徹底嚴懲自己的胞弟,自然會讓他揹負更多不孝、不容胞弟的罵名,不但應徵了弒兄屠弟的罪惡,而且坐實了謀父逼母的罪行。

2.允禵的所謂罪行,就是支持了允禩,並無其他,後來乾隆帝為允禩集團翻案時,也說允禩並無謀逆之實,那麼支持者允禵更是罪不至死。

3.允禵是康熙生前欽點的大將軍王,給世人眼裡,康熙有意重其權、崇其功,以便他成為儲君。如果雍正殺了允禵,不啻於告示世人,他雍正篡位後殺人滅口。

4.雍正給康熙晚年重用允禵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即康熙不想允禵牽扯進諸子爭儲戰爭,故而將他調至西北軍前,讓他遠離是非,不參與其中。


以禮觀書


愛新覺羅·胤禩(八爺),雍正即位後,為穩定人心,先改胤禩名為允禩(避諱),並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

但在雍正皇位坐穩後,革去黃帶子,削其王爵,圈禁,進行監視,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並以長篇諭旨,歷數等罪頒示全國,後病死於監所,民間認為被毒死。

愛新覺羅·胤禵(十四爺),雍正即位後,將胤禵遠派守皇陵幽禁,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雍正四年被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直至乾隆帝弘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相比之下,雖然雍正都展開了對當年參與儲位爭奪的兄弟的徹底打擊,但十四爺的命運比八爺好太多了。這是為何?要知道在雍正皇位正統性上,可是傳言康熙是要傳位於十四爺的。

首先,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

康熙帝去世後,胤禵被召回京師,隨即軟禁於景陵讀書,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不久,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晉封允禵為郡王,實為虛銜,但未賜封號和給予俸銀,註名黃冊仍稱固山貝子。

其次,胤禵對大清貢獻很大,率兵入藏,驅逐準噶爾。

康熙五十七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發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

胤禵抵達西寧後,開始指揮作戰。他統帥駐防新疆、甘肅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綠營部隊,號稱三十餘萬,實際兵力為十多萬人。胤禵的大將軍是個綜合管理崗位,參與軍事決策指揮,軍隊調度,部署人事,舉薦任命將領,保障後勤,情報收集,安撫穩定軍心,激勵部隊,調節內部和外部矛盾,籠絡達賴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說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護送達賴喇嘛等等。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胤禵即指揮平逆將軍延信由青海、定西將軍葛爾弼由川滇進軍西藏。八月,葛爾弼率部進駐拉薩。九月,胤禵命令延信送新封達賴喇嘛進藏,在拉薩舉行了莊嚴的坐床儀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動的西藏叛亂徹底平定,胤禵也因此威名遠震。

康熙諭令立碑紀念,命宗室、輔國公阿蘭布起草御製碑文。雍正即位後,以碑文並不頌揚其父,“惟稱大將軍胤禵公德”,令將石碑砸毀,重新撰寫碑文。

最後,十四爺雖屬於八爺黨,但並非與他們團結一致。

看似十四爺支持八爺,但十四爺在八爺心中的地位,並非等同於九爺和十爺。九爺和十爺的利用價值在於皇子身份,而且八爺能夠鎮得住他們;十四爺則不同,他手中擁有兵權,八爺除了需要文官們的支持,自然也是需要武將們的支持,十四爺在軍中的地位之高,尤其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這樣的成就自然是八爺無法匹及的,倘若八爺即位,估計十四爺無法善終。

另外,在太子胤礽二次被廢的事件上,八爺完全利用十四爺,在胤禩得到高福送來的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之後,意識到再次扳倒太子的機會來了,但是糾結在到底由誰將太子密信上奏康熙的問題上。

其實,這四個人都明白,密信一旦落到康熙手裡,胤礽再次被廢是必然的,但是舉報人是什麼結果就很難說了,所以,誰都不願意上奏,最後,還是胤禩以胤禵為兵部的管部阿哥,正在追查淮安綠營官兵被殺,為由頭,又其上奏。胤禵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悻悻而去。

當然,胤禵也不是傻子,給康熙上奏時也留了一手,只是將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寄給了康熙,而沒有自己的奏摺。通過這一事件,已經很明顯了,胤禩和胤禵是在相互利用,同時也在相互防範。

舉薦大將軍王事件上,西北策零阿拉布坦作亂,康熙決定派兵征討,選皇子一名帶兵。此時,胤禛、胤禩和胤禵等一干阿哥,都料定大將軍王就是康熙的即位人選,都想爭這個機會。在小範圍討論的時候,胤禩和胤禵兩人,相互謙讓了半天,看起來是慷慨陳詞,實際上是在相互試探,畢竟,絕對的皇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

胤禛舉薦胤禵為大將軍王,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不僅成功的離間了胤禩和胤禵的關係,更是牽制住了胤禵手下的十萬精銳部隊,當然,這是後話。胤禵被康熙指派為大將軍王之後,胤禩就安排了鄂倫岱、雅布齊和塔寧等人,名為協助,實為監視胤禵。

康熙大壽事件上,這主要有三個事件,第一個是當胤禩意識到康熙在等待西北勝利的消息的時候,給胤禵密信,反而不讓其出兵,對此,胤禵看得很明白,生怕自己打了勝仗,壓胤禩一頭。

第二個就是胤禵再次發揮自己模仿別人筆跡的特長,第一次是在熱河避暑山莊模仿太子的筆跡,這一次模仿了胤禩的筆跡,成功策反了鄂倫岱為自己所用,以為康熙祝壽為名回京,打探京城情況。

第三個就是胤禩冒用胤禵的名義,在壽誕慶典上給康熙送死鷹,為了皇位無所不用其極。所以說,胤禩和胤禵的關係準確的說是相互利用比較好 。

不論是八爺和十四爺的命運如何,皇權面前,大家都紅了眼,一步之遙,就是天上地下。


五味社


回答:

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介紹:

  • 一、九子奪嫡演變過程

  • 二、雍正為何放過老十四

九子奪嫡演變過程


九子奪嫡是清朝的一件大事。這場奪位之爭之激烈,時間之長,過程之複雜,都堪稱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子爭奪皇位的典型代表作。

其中老十四胤禵在這場鬥爭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這場鬥爭的後期起了主角性的作用,而且他鬥爭的主要對象就是自己的同胞哥哥雍正。可以說後期的鬥爭主要是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的鬥爭,但有一個過程:

在這場大戲中,剛開始鬥爭的是老大胤禔、老二(太子)胤礽。後來的八爺黨一批人包括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四胤禵都是支持老大的,而老四胤禛是支持太子胤礽的。但是老大胤禔做事很不謹慎,很快被康熙覺察到,被剔除出局。

這時候老八胤禩就變成了這一支的領頭人物,在太子胤礽二度立廢的過程中,老八也過於高調,後來也被剔除出局。老八失勢,這時候八爺黨把希望寄託在老十四胤禵身上了,開始全力支持他。這時候老十四的確很出彩,還被康熙委以重任,封為撫遠大將軍平定邊關。

此時眼看著太子被廢,一向沉穩的皇四子胤礽也想競爭太子,但是非常低調,他也有一個堅定的支持者,那就是老十三胤祥。在最後關頭,老四胤禛成功即位。

雍正為何放過老十四


老四即位後,地位還不穩固,八爺黨處處給他製造羈絆,甚至還要發動政變推翻他。心胸狹窄的老八當然不會放過他們,等雍正四年皇位穩定以後,處死了老八、老九,對後期死對頭老十四卻只是圈禁,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 第一、沒有對雍正構成實質性的威脅。老十四在後期只是八爺黨共同推舉的形式上的首領,老八、老九推舉他也只是想在他登基後一起獲利。老十四對皇位競爭並不是那麼感興趣,這一點雍正是很清楚的。

  • 第二、同胞兄弟,親情使然。雍正和老十四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雖然他們從小沒有生活在一起,性格不同,派系不同,但是終歸是同母同胞兄弟,他們的母親烏雅氏也在雍正帝面前為自己的弟弟求過情。況且雍正即位後,老十四也表示了懺悔之意,他曾說過:“我向來為阿其那(老八)所愚,今伊既伏冥誅,我不願往看。”

  • 第三、老十四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這一點雍正是很清楚的,他也只是被失勢的老八利用了一把,假設就是後來老十四順利的即位,我想按照他的性格,其皇位也是不穩的,或許也會被老八重新奪回去。

結論:

雍正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總之,於情於理來說,老十四都不會是雍正最嫉恨的,因為他根本不是雍正的真正威脅,也沒有觸犯到雍正的靈魂深處,這一點,精明的雍正心裡很清楚,所以說自然會放他一馬。


聽月談史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胤禵(yìn tí)也叫允禵,和雍正皇帝是一母同胞,他們的母親是孝恭仁皇后。“九子奪嫡”雍正勝出,胤禵站在雍正的對立面,成為以老八胤禩(yìn sì)為首的八爺黨的重要人物。雍正上位後準備殺了他,幸虧老母親的求情老十四才免於一死,這也是老十四躲過一劫的重要原因。

(老十四胤禵的畫像)

這裡簡單說一下“九子奪嫡”。九子奪嫡就是康熙帝的眾兒子們為了權利組團內鬥。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組成三個團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康熙所有的兒子的名字都是示字旁(礻),表示吉祥有福,順利的含義,但是鬥來鬥去他們的下場大都悽慘。咱們看一下這九個奪位的皇子都有誰。



康熙的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yìn zhī)、二阿哥胤礽( réng)、三阿哥胤祉(zhǐ)、四阿哥胤禛(yìn zhēn,後來的雍正帝)、八阿哥胤禩(sì)、九阿哥胤禟(táng)、十阿哥胤䄉(é)、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tí)。

組成的三個內鬥團為:以皇太子二阿哥為首的太子黨,以四阿哥為首的四爺黨和以八阿哥為首的八爺黨。

鬥爭的激烈過程是這樣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他的嫡皇后孝誠仁皇后生的兒子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併為了培養胤礽傾注了很大的心血。沒想到康熙寄予厚望的這個兒子卻不爭氣,他結黨營私勾結大臣索額圖謀反,康熙一怒殺了索額圖,但太子還不知避其鋒芒,康熙在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把他趕下太子位。太子位空缺,眾多阿哥開始了覬覦。



當時處於最有利條件的是大阿哥胤禔(允禔),他是庶長子,自以為登上太子位非他莫屬。但因為智商不夠級,在康熙讓他負責監視太子允礽時,從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允禔心急還想吃熱豆腐,在時機完全不成熟時他向父皇進言,要弄死允礽,康熙驚詫地差點沒趴地上,赤裸裸地手足相殘,幾乎讓康熙氣吐血。從此對大阿哥噁心反感。

胤禔一看自己沒希望了,又心生一計。他心急火燎地向康熙舉薦自己生母的養子、八阿哥胤禩,八阿哥從小就和大阿哥感情很好。當時胤禔還說了個幼稚的理由:“術士張明德嘗相胤禩必大貴”,這件事又加深了康熙對他的反感。



接著皇三子允祉來個火上澆油,告發允禔用邪門歪道“魘術”廢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對允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大罵其為“亂臣賊子”。把他給幽禁起來了。由此還連累了八阿哥胤禩。因胤禩涉嫌勾結大阿哥也被關押,後又釋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的春天重新到來,他的太子位被恢復。但是還不知避其鋒芒,他的冬天又很快來到。他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這次胤礽在太子位上待了三年多又被廢了,在圈禁中死去。

三阿哥胤祉一看貴圈太亂,主動退出了圈子。

太子的再次被廢又引起了新一輪的鬥法,一娘同胞的兩個親兄弟組團內鬥:

1、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跟著八阿哥胤禩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

2、十三阿哥胤祥支持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剛開始是屬於太子黨,曾為被廢的太子說好話。當看到太子二次被廢時,來個急剎車,開始自立門戶玩起了結黨,對近在咫尺的皇位充滿了希望。

關鍵的一年來臨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駕崩。雍正的弟弟胤禵遠在西北,胤禛在京城。胤禛當了皇帝,年號雍正。胤禛大獲全勝,九子奪嫡在此畫上句號。

(雍正帝畫像)

老八的下場很慘,到底有多慘?

高高在上的雍正帝開始對八爺黨集團清算舊賬。

他將八阿哥改名為允禩。把他身邊的親信遣散,使八阿哥成了光桿司令。為穩定人心,先扣他頭上個和碩廉親王的帽子再慢慢清算。雍正在其工作崗位上不斷設置障礙,胤禩本人也多次受罰,如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廟,在端門前設更衣帳房,因是新裝修的,油漆味自然大。雍正以此為藉口讓主持這項工作的八阿哥在太廟前跪了一晝夜。



雍正四年(1726年)八阿哥最難過的一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除宗籍,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圈禁八阿哥,改名為“阿其那”(意思是豬狗、不要臉),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佛教化名字,雖無貶意,但去除‘弘’字輩,貶為庶民)。不久雍正列出胤禵罪狀十四款昭告天下。九月初八日,因嘔病卒於監所,也有人認為他是被毒死。

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一、開頭已說過一個重要原因。雍正和老十四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因為他們的母親德妃身份低微,包衣出身,是個宮女。雍正生下來以後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老十四是被親生母親德妃養育,母親偏愛老十四。在德妃心中,她希望兒子胤禵繼位,並不希望雍正繼位。可偏偏自己不喜歡的兒子繼位了,還要處置了自己的心肝兒子。她豁上老命也得保護愛子的性命。

畢竟自己親生母親在這,血濃於水,雍正留了老十四一命。雍正帝將胤禵遠派守皇陵幽禁,並削去弟弟親王封號。雍正四年(1725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帝繼位後,允禵才恢復自由,相比八爺黨的其他人他算躲過一劫。

二、老十四和老八最後劃清了界限。

老八死後,雍正曾警告允禵不讓他去看望。允禵說:“我向來為阿其那(老八)所愚,今伊既伏冥誅,我不願往看。”雍正的目的達到,沒必要再殺老十四。

三、和雍正搞對立的八爺黨,頭目是八爺胤禵,也是雍正最強勁的政敵。在九子奪嫡中,八阿哥受老大的牽連被康熙關壓,引起康熙帝的驚心,大家才轉而支持老十四,用老十四打掩護奪權,其實真正的領導者是八阿哥。八阿哥已經倒臺,老十四性格柔弱,對雍正已沒有威脅,雍正沒必要再處死老十四。

四、雍正帝剛繼位,根基不穩,不想再生事端

雍正的皇位被許多人認為來的名不正言不順。有人認為康熙要把皇位傳給老十四。如果雍正對老十四趕盡殺絕的話,會引起其他兄弟恐懼甚至聯合起來玉石俱焚。試想,一個連一奶同胞的親弟弟都容不下,還能容誰呢?

雍正的上位經歷了一場九子奪嫡的慘劇,雍正不想再讓這樣的悲劇上演在自己後代的身上。從此以後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直到皇帝駕崩後人再公開宣佈繼承人。


小姐姐講史


康熙末年爆發的“九子奪嫡”,是有清一代最嚴重的一次皇室內亂。英明一世的康熙帝,並沒有在儲位的問題最終定論。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似乎耗盡了康熙所有的精力。權利交接的真空,引發所有皇子的覬覦,最終釀成慘劇。

最終四皇子胤禛勝利,成功繼位,就是雍正皇帝。

“九子奪嫡”最後結局慘烈。除了大阿哥胤禔:在康熙年間,因為說出了代父弒弟的話,惹惱康熙帝,終身圈禁;廢太子胤礽:先後兩次被廢;三阿哥胤祉;十阿哥胤鋨,十四阿哥胤禵先後被圈禁,前幾人均死於雍正年間,只有十四阿哥終雍正一朝被圈禁,雍正死後才被放出。

最慘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做為“九子奪嫡”也叫“八王奪嫡”的主力,先後被奪爵,關進宗人府,並被改名為“阿奇那”,“塞斯黑”,離奇死於雍正四年。

只有最受雍正器重信任的 十三阿哥胤祥:被封為怡親王,但也死於雍正八年。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禵(胤禵),和雍正皇帝為一奶同胞親兄弟。生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

九子奪嫡兩位親兄弟卻正是敵對。四皇子胤禛原為太子黨,後太子徹底無望後自立門戶。繼承的也是太子一系人馬。

而十四皇子胤禵卻是八皇子黨的領頭人,被八皇子推舉為皇位競爭者。也深受康熙信任,並於康熙五十七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保住了西藏和平。

康熙駕崩時,胤禵正領兵在外。隆科多拿出爭議最大的康熙遺詔,宣佈四皇子胤禛繼位皇帝。胤禵可謂失去天時地利人和,回天乏術。

而他能夠當機立斷放棄軍權,趕回京城向雍正臣服,也表明此人梟雄見識。最終還是為雍正所忌,奪職圈禁,終雍正一朝而不得自由。可見雍正雖顧念一奶同胞,卻對這個弟弟並不放心。雖沒有像“八皇子”“九皇子”一樣得賜惡名。卻也沒有躲過圈禁劫難,最後雍正死後被放出,大勢已去。

終雍正一朝,當年參與“九子奪嫡”的那些皇子幾乎死盡。不能不說離奇。但也正因如此,為後邊乾隆皇帝的順利繼位掃清了道路。雖有弘皙之變,畢竟沒有掀起大浪。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直到皇帝駕崩後人才能打開並宣佈繼承人。徹底解決了皇室內亂的悲劇。

請關注本人頭條號,為您帶來更多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