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水仙子·夜雨

一聲梧葉一聲秋,

一點芭蕉一點愁,

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

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

都到心頭。

不同於我們平常欣賞的唐宋詩詞,這是一首散曲,作者是元代的徐再思。

說起元曲,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和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相比詩詞,散曲也有其特殊的一面,它最初來源於北方的草原民族,多俗語白話,沒有嚴格的格律限制,和雜劇關係密切,所以有時並不被很多人欣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仍然是我們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塊瑰寶,也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

徐再思,號甜齋,據史料記載,他特別愛吃甜食,與他同時期的另一個著名散曲家叫貫雲石,年紀稍長他一些,大概是愛吃酸的緣故,自號酸齋,二人齊名,都擅長寫樂府,後人就把他們倆的散曲編成了一本書,叫做《酸甜樂府》。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但凡是以“雨”為題的作者,似乎都經歷過飄零的人生。徐再思做過官,職位不高,僅是一個小吏,但並不影響他通讀詩書,喜歡與名士文人結交。和蔣捷一樣,中年時期,他在外漂泊,於江浙一帶生活了將近十年,可謂是“旅寄江湖,十年不歸”(《堅瓠集·丁集》)。從今天的這篇作品中的“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他的作品多寫閒居的生活,風格俊秀,溫情新麗,用字工巧,具有很高的境界。


這篇《水仙子·夜雨》當是他漂泊時期的作品,表達了羈旅遊子對故園的思念。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開篇運用了散曲常用的復字排比手法,梧葉、芭蕉、三更,分別點明瞭季節和具體時間,同時,梧桐和芭蕉也是寫雨最常用的意象,梧桐芭蕉一出,瞬間就營造出了夜雨悽悽的氛圍。四個“一”字,不僅增強了詞句的韻律感,還自然而然地令人聯想到夜雨滴滴答答的節奏感,無窮無盡,就像這愁一般。一個“愁”字為全篇定下基調。


“落燈花棋未收”,這裡很明顯化用了趙師秀的《約客》,“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離家之人,在夜深人靜之時,還沒休息。獨坐燈前,他傾聽著屋外滴滴答答的雨聲,心緒頗不平靜。桌上的棋盤黑白子凌亂,此刻無意去收拾。這裡既表現了一種燈下慵懶的感覺,彷彿又有一種焦躁不安的意味在裡面。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嘆新豐孤館人留”,這裡說的是唐代的馬周,小時候家裡貧困,鄉里的人都看不起他。馬周在博州做助教時,一身才華無用武之地,經常飲酒誤職,後來索性不幹了,西遊長安。有次他在新豐住了一家客店,旅店老闆特別怠慢他,只顧著照眷商販們,他就特別生氣,要了整整一斗的酒,獨自坐在那喝,旁桌人看了都暗暗驚奇。後來馬周成為了唐初最重要的文臣之一,他接了魏徵的棒,直言善諫,為貞觀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漂泊的生活肯定是不好過的,他拿馬周自比,既抒發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又暗含了懷才不遇之悲。

他現在在想什麼呢?“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離開家鄉已經有十年之久了,不僅自己一事無成,此刻在江南的父母也正在為自己擔心,作為一個傳統的文人,一不能盡忠,二未能盡孝,這應該是最大的悲哀。在此刻雨夜的燈下,各種憂愁一霎間同時湧上了他的心頭,五味雜陳,難以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