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前瞻|做不上支付碼“一哥”無礙移卡赴港“撈錢”

中國的支付行業起步較晚,之前一直作為“跟跑”的角色,直到手機移動支付出現。手機移動支付非常方便,使得擴散非常快速。中國的支付行業彎道超車,成為全球移動支付的“領跑”。

就在太平洋對岸的社交軟件巨頭Facebook(FB.US)還在苦惱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廣手機移動支付時,一部手機走天下已成為中國老百姓的日常。

在日常使用手機移動支付時,大部分人只感受到消費者打開二維碼,商戶掃描的過程。然而,這只是移動支付的前端,後端有複雜的信息確認、資金流動的過程。其中,支付服務提供商在後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新股前瞻|做不上支付碼“一哥”無礙移卡赴港“撈錢”

支付服務提供商在支付後端既是的“數據中轉站”,又是消費者、商戶和清算機構的橋樑。他們將支付信息遞交給清算機構,清算機構再和髮卡機構聯繫,提高了支付信息流動的效率。同時,通過推動信息、數據流,促進資金流轉。

經過幾年支付服務提供商快速發展,支付服務提供商逐漸出現寡頭,國內第二大獨立非銀二維碼支付服務提供商——移卡在11月12日向港交所遞表。

支付服務作引流,科技服賦能為增值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2014年被稱為移動支付元年,當時移動支付的交易量還不到傳統交易量的零頭。四年後的2018年,移動支付交易量佔傳統支付交易量的10.8%,並且預計未來5年維持41.9%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23年,移動支付交易量將可能佔傳統支付交易量的29.8%。這說明,移動支付在短期內還看不到增長的天花板。

新股前瞻|做不上支付碼“一哥”無礙移卡赴港“撈錢”

伴隨著行業的高增長,移卡也快速增長。收入從2016年的1.17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9.9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91%,2019上半年收入更是同比增長了150.6%。

新股前瞻|做不上支付碼“一哥”無礙移卡赴港“撈錢”

從上圖可以發現,移卡分成了一站式支付服務和科技賦能商業服務兩種業務。一站式支付服務是移卡的主要收入來源,不過收入佔比在逐漸下降,主要是因為科技賦能商業服務增速更快。

從一站式支付服務的收入來看,可以發現基於應用程序支付服務增長非常快,2016年該細分收入佔比該大類業務的46.9%,到了2019上半年,該比例上升至67.8%。可以預見,移動支付的普及將進一步增加該細分業務收入佔比。

對於移卡來說,客戶是小微商戶,他們為商戶搭建支付系統,幫助商戶快速收賬。當更多商戶成為移卡的客戶後,可提供的服務就不僅僅是支付服務了。可以圍繞著商戶的存貨管理、客戶管理開發SaaS產品,再者,可以利用消費者支付記錄形成用戶畫像數據,開展互聯網營銷服務。甚至可以根據商戶的收賬情況,提供金融借貸服務。

在該商業模式下,移卡的支付服務成為了引流業務,圈定客戶後再提供各種增值服務。移卡的活躍用戶從2016年大約50萬增加至2019上半年480萬,並且分銷渠道遍佈國內30個省份。這意味著,移卡為全國四百多萬小微商戶提供支付及其他增值服務。

然而作為引流的支付業務毛利率卻不斷下降,根據招股書的解釋,主要因為服務費率以市場原因而出現下跌,和直銷轉分銷增加了分銷佣金。

新股前瞻|做不上支付碼“一哥”無礙移卡赴港“撈錢”

第一點原因可以理解成市場參與者較多導致服務費下調,事實上,作為行業老二的移卡市佔率也只有12%,行業老大是13%。雖然行業有向寡頭集中的趨勢,不過現在的市場還較為分散,所以移卡的服務費率從2016年的0.175%下降至2019上半年的0.131%。

第二點是移卡擴張業務方式的轉變,以往的擴張方式是直銷加廣告投放,不過移卡終究還是一門2B生意,而且客戶又是小微商戶,難以觸發衝動消費,所以現在轉變成了以分銷渠道為主的銷售模式,讓利給分銷商。畢竟在較為分散又快速發展的市場中,市場份額比利潤更重要。

雙寡頭下的發展

眾所周知,移動支付雙寡頭格局早已經形成,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隻的市場份額加起來超過90%。像移卡這樣的獨立支付服務公司還有生存空間嗎?

這就要說到移動支付的競爭格局,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屬於附屬支付提供商,主要服務自有生態內的用戶,並不能實現跨生態支付。在現實支付場景中,不可能要求線下商戶裝兩套支付系統,這時候獨立支付服務公司就成為了連接的橋樑。

在跨生態支付的情況下,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成為了髮卡行的角色,充當消費者的錢包,與清算機構的數據交流依然由獨立支付服務公司提供。因此獨立支付服務公司佔有的市場份額不止剩下的10%,還有跨生態支付的那部分。

兩大互聯網巨頭生態內的線上支付都強制限定住了自己的支付系統,只有線下小微商戶不能強制限定,跨生態支付也常常發生在下線小微商戶的場景中,這些小微商戶也正是移卡的客戶。

可見,獨立支付服務公司是對兩大巨頭支配的移動支付市場中一個重要的補充,通過不斷獲取小微商戶成為客戶,形成規模效應。移卡的經調整淨利潤從2016年的虧損3550萬元,到2018年扭虧為盈,經調整淨利潤為3951萬元。規模效應繼續發揮作用,2019上半年經調整淨利潤為1.34億元,調整部分主要為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帶來的公允價值變動。

新股前瞻|做不上支付碼“一哥”無礙移卡赴港“撈錢”

行業尚未看到天花板,移卡在現有格局下發展快速,盈利情況也得到改善。能不能給二級市場投資者帶來回報呢?還要等待資本市場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