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安城是現在的哪個城市,你對長安了解多少?

文海阡陌


西安,古稱長安,享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譽。

所謂“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周、秦、西漢、以及王莽政權、東漢獻帝、西晉愍帝,還有此後的前秦、後秦、西魏、北魏、周、隋、唐等朝代均建都於此。其中唐朝時期尤為風盛,唐長安城更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他的名作《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中開篇寫到

這首詩寫出了長安的地理優勢與壯麗的都市景觀。長安位於渭河下流平原,也就是關中平原。這裡自古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譽,地形西窄東寬,東西長約360公里,面積約有3400平方公里,稱得上是沃土廣袤。關中平原的東有崤關,函谷關等險要之地作為屏障。崤山至潼關多有澗谷,深險如函,故稱為函谷關。崤山,函谷是秦地的東大門,這樣的險要的關隘適合保護都城。這便是詩中所言的“皇居帝裡崤函谷”,此外,關中平原還有東南的武關,西南的散關,西北的蕭關等重重關隘來鞏固,可謂是四險之地。所以詩中誇張寫到“秦塞重關一百二”。

雖然關中易守難攻,但並不缺少廣接四方的交通要道,向西經河西走廊還可以與中亞乃至歐洲相通,這也是長安可以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的必要條件。

長安南依秦嶺,而秦嶺北坡溝壑縱橫,水系豐富,號稱有72峪。水流匯入關中盆地成為湖泊和河流,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形成八水繞長安的形勢。

也就是詩中所言“八水分流橫地軸”,不僅景色優美壯觀,也為長安都城的用水與漕運提供了便利,故而歷代帝王多選擇在此建都。

杜甫在經歷了“安史之亂流落”夔州之後,曾飽含深情地追憶長安興盛,他在秋興八首其五中寫到

盛唐時期的長安城就是這樣在詩人的筆中定格成一幅仙宮圖。





文海阡陌


當然是西安。

犬戎滅西周,劉邦滅秦,董卓滅漢,曹操滅董卓,五胡滅晉愍帝,隋楊堅滅後周,唐又滅隋,王莽,黃巢,李自成,好了近代又出了個楊虎城將軍!偉大!服!整個就是不安分,才起了個安字!

西安關中是漢人明朝的傷心地,明朝實際亡於陝西。

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

1、朱標去過西安即死,朱元璋大為惋惜,認為西安風水不好。

朱標是朱元璋的親骨肉,朱元璋親自指定的太子人選。朱標不死,明成祖朱棣很大程度上也不會反建文帝。

2、朱元璋遠見卓識,果然,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曆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佔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陝北受災程度最重。

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陝。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並至,全省大飢。

3、明末西安人張獻忠,屠川作《七殺詩》: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清末入川的,只有張獻忠一批人馬,和吳三桂所部清軍。

吳三桂雖然降清,但卻是“復君父之仇”(崇禎死於李自成),誓對南明政權“不忍一矢相加遺”。

張獻忠試圖“堅壁清野”倒是極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