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故事——寧武關之今昔

《寧武關》[明]李廉❶

邊庭無日不風沙,

白草❷黃雲萬里餘。

夜夜城頭聽觱篥❸,

吹殘隴水❹又梅花。

寧武故事——寧武關之今昔

寧武關城樓

【註釋】❶李廉:明代學者。字川父,開封人。少負才俊,正德八年(1513),河南鄉試奪魁。翌年中進士,年27歲。自此到38歲之間,歷任沔陽知州、寧波同知、山西按察司僉事等職。❷白草:禾本科狼尾草屬植物,多年生。分佈於俄羅斯、日本、中國和中亞西亞;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多生於海拔800-4600米山坡和較乾燥之處。白草為優良牧草,秋天變白色。❸篳篥bì lì:古代管樂器,用竹做管,用蘆葦做嘴,漢代從西域傳入。❹隴水:河流名。源出隴山 ,因名。唐 朝李白 《秋浦歌》之二:“青溪非隴水 ,翻作斷腸流。”。宋朝蘇泂 jiǒnɡ《雨中花·懷劉改之》詞:“ 隴水寂寥傳恨,淮山宛轉供愁。”。此處代指寧武關的河水。

寧武故事——寧武關之今昔

寧武關長城

【品評】寧武在上古時沒有文字記載,到了殷末時,樓煩人來到這裡居住。據清朝《山西通志》記載,寧武在堯時屬冀州,舜時屬幷州,夏、殷並冀州,周屬冀州,為晉國。唐置寧武郡,始用寧武之稱,取廣寧、神武二郡尾字而得。到了明代,寧武逐漸顯露出屏蔽太原的軍事作用,始築關城,並以重鎮稱謂。寧武關據雁門、偏頭兩關之中,在抵禦外族入侵南下中作出了中路砥柱的作用。

寧武故事——寧武關之今昔

寧武萬年冰洞

在寧武築關城以來,不知上演了多少金戈鐵馬、腥風血雨的故事。最為著名的戰役發生在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20萬農民軍攻陷寧武關。守將周遇吉戰死,夫人劉氏,率僕婢禦敵,矢盡乃赴火死。雖然周遇吉是為腐朽的封建社會而死,但他的忠勇愛國精神永遠值得後人景仰。現在,周遇吉的塑像就佇立在寧武縣城的棲鳳公園裡,有鳥語花香、蒼松翠柏作伴,不時有人去瞻仰祭拜,足見人民對英雄的崇敬之情。

寧武故事——寧武關之今昔

寧武關懸空棧道

寧武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屬高山嚴寒區和寒冷乾燥區。氣候寒冷、冬季長、多大風。俗語云:“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長孫佐輔《相和歌辭·隴西行》:“四月草不生,北風勁如切。”“人寒指欲墮,馬凍蹄亦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等,雖然不是特指,但皆吻合寧武氣候特徵的描寫。寧武原始森林茂密、汾河、恢河終年流淌,但都不足以 抵擋人煙稀少、氣候寒涼、環境荒蕪、物質匱乏、外族侵擾帶給人們的落寞和傷感。

寧武故事——寧武關之今昔

寧武高山湖泊天池

這首詩恰如其分地描寫了寧武關的氣候特徵、地域風貌和關城人民的內心感受。風沙、白草、黃雲、篳篥以及外族的頻繁侵擾,永遠是寧武關城獨特的風貌和關城人民揮之不去的精神負重。讀罷這首詩,欲語淚先流,沒有人能不為之動情和感慨,尤其是那些戍守邊庭的將士和羈旅關城的遊子!

寧武故事——寧武關之今昔

寧武蘆芽山

現在的寧武今非昔比,截止2010年,寧武居住人口達15萬之多。經過多年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實施,寧武早已變成了一個綠色的世界。放眼望去,森林遍地,白草已不再一枝獨秀。過去那種習以為常的風沙天氣早已絕跡。加之大力開展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寧武真正實現了藍天碧水的理想生態環境。近年來又開通了高速公路,大力發展旅遊業,重點打造汾河源頭、萬年冰洞、蘆芽山等具有地方山水生態特色的精品景點,使寧武躍升為山西北部自然景點旅遊大縣。2018年,寧武景區接待遊客7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7億。這就是寧武:一個古人頭疼,今人嚮往的地方。

寧武故事——寧武關之今昔

寧武雪山

(參考書目:董常保注、 [清]魏元樞、周景柱編篆《寧武府志注》)

注評:郭茂榮

2019.9.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