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校園出現砍人事件,1男生被砍3刀,不禁想起“少年的你”

據多家臺媒13日報道,臺灣彰化縣“建國科技大學”13日晚驚傳校園血案,一名男生被砍,雙手和背部有刀傷,行兇者是被害人校內同學,已被警方帶走。報道引述消息稱,疑似考試作弊爭議引發殺機,但確切的行兇動機仍待警方進一步調查。校方初步調查表示,持刀砍人同學因為遭受言語霸凌積怨,才導致砍人的舉動。

臺灣校園出現砍人事件,1男生被砍3刀,不禁想起“少年的你”

臺灣“東森新聞雲”報道稱,“建國科大”男生遭砍後的視頻在網絡社群上瘋傳。視頻中可見男學生背部、肩膀、雙手多處中刀撕裂傷,在校方人員與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坐在椅子上接受緊急醫療處置,已經送往彰化秀傳醫院進行治療,目前暫無生命危險。

“中時電子報”在報道中提到,兩名夜校3年級男同學平日互相不滿,被砍林姓學生13日晚在第一節考試結束後在教室座位上休息時,同班的許姓學生持刀闖進教室將他砍了3刀,林姓學生隨後向校安中心奔逃求救,校安中心立即報警將砍人的許姓學生逮捕,並叫救護車將傷者送往秀傳醫院。

報道稱,行兇者許姓學生疑似不滿被傳作弊,拿起刀子,瘋狂猛砍林男肩膀、背部等多處,引起一片尖叫,臺警方迅速趕到現場,逮捕行兇的許男,依傷害罪嫌偵辦。

報道稱,校方緊急處理、調查後,稱兩位學生都是行銷與服務管理系3年甲同學,平常兩人早積怨,林姓學生偶而還會以言語霸凌許姓學生,令許姓學生心生不滿,才在13日期中考試第一節休息時間跑到林姓同學考試的教室持利器砍傷他。校方還表示,由於砍傷人已涉及刑法,正等候警方的調查結果,再做進一步處置。

據瞭解,砍人的許姓學生,30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有輕度的智障,情緒容易燥鬱,自尊心也比較重。

彰化警分局表示,案發獲報後,就在現場附近逮捕許姓學生,並於10米外尋獲做案用的沾有血漬的西瓜刀一把。全案依刑法殺人未遂罪移送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偵辦。

延伸閱讀:

《少年的你》引發社會關注校園暴力,類似案件在現實中會如何判?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會輸”……“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生活在陰溝裡,也要仰望星空”……僅僅上映幾天,電影《少年的你》就贏得了一片刷屏式好評,金句臺詞也頻頻戳中觀眾的淚點。

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在影片中備受校園欺凌,那種壓抑、無助、絕望的情緒,喚起了大眾對校園暴力的重視。電影中的那些暴力行為,法院會如何判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海淀法院法官秦碩。

調查

近四成受訪者曾遇校園暴力

市高級法院曾對全市法院五年審理的校園暴力犯罪案件進行調研,五年間,全市法院共審結校園暴力犯罪案件近200件,佔全部刑事案件的0.19%,校園暴力犯罪案件數量平穩,整體波動不大。

從海淀法院近年來審理的刑事案件來看,海淀區校園暴力犯罪形勢與全市情況基本趨同,罪名主要集中在尋釁滋事、聚眾鬥毆、故意傷害等。

海淀法院還曾開展過一次針對中小學校園暴力情況的調查問卷,顯示包括學生、家長、老師在內的2400餘名受訪者中,有39.1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孩子身邊偶爾發生校園暴力,另有3.2%表示校園暴力經常發生。17.5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孩子、學生遭受過校園暴力,1.23%的人表示經常遭受校園暴力。

被問及網上傳播的校園暴力視頻的影響時,51.46%的受訪者表示憤怒,19.51%表示感到害怕,恐留下陰影。值得注意的是,另有2.01%的受訪者表示覺得刺激,想要效仿。“對比可見,司法實踐中,校園暴力程度嚴重達到犯罪程度者雖為少數,但校園生活中欺凌和暴力情況不容忽視。”法官坦言。

面對校園暴力我們該怎麼做?

如今,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在修改中,社會各界呼籲,把校園霸凌以立法的形式寫入法律中,甚至單獨立法,明確何種行為屬於校園暴力、學校責任、救濟途徑、懲治措施等,全面保護學生權益。

如美國各州都通過了反霸凌法,學校對校園霸凌行為採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學校發現霸凌事件,必須立刻行動,對嚴重行為學生直接開除;澳大利亞制定了《國家安全學校框架》,著力解決校園欺凌、暴力、騷擾問題;日本政府部門明確了五類校園暴力行為,如冷暴力、語言暴力、肢體暴力等,還開通了24小時對話熱線等。

秦碩也建議,我國應健全預防與處置制度。

“懲罰‘熊孩子’是必要的,但避免成為‘熊孩子’更為必要。”秦碩建議,應明確家長、校園、社會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責任,各司其職,盡到教育、管理、保護的職責,同時,一旦孩子觸法,能夠倒追相關人員或單位的責任,讓大人知道該做什麼,讓孩子知道能做什麼,當監護不到位的時候,有人提醒,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有規可循。

秦碩也提醒未成年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生活經歷,要正確認識同學間的差異;對同學有不滿時,可以跟老師交流、共同解決問題,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任何人沒有權力欺凌同學,若無故傷害別人,必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發現校園暴力事件時,要及時向老師報告,知情不報也要承擔責任;對於校園暴力的受害者,請不要害怕,不要覺得丟人或沒面子,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和家長,他們絕對會保護你。

同時,秦碩也明確說明,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是“熊孩子”的護身符,孩子和家長要消除“只要還未成年,就不用承擔任何法律責任”這種根深蒂固的誤解。即使是發生在未成年人間的糾紛,只要情節嚴重,達到違法犯罪程度的,就應該承擔相應刑事責任。

焦點追問

涉未成年人暴力案件判決是否過輕?

現實中,就像電影裡面表現的一樣,校園暴力是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施暴人的手段會越來越過分。對施暴人量刑過輕,是否不利於對受害人的保護,甚至社會上有一種聲音:如今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都成了未成年人渣保護法。

對此,法官解釋說,定罪量刑必須依據法律。如上述案件中,三名被告人是被公安機關電話傳喚後直接到案的。因電話傳喚不屬於強制措施,三被告人能主動歸案,就表明其具有歸案的自動性和主動性。他們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應當認定為自首,依法可從輕、減輕處罰。

除了自首外,還有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獲得被害人諒解這兩個可酌定從輕處罰情節。法院需要考慮從輕情節進行量刑。

同時,法院也要考慮施暴人在案件中的不同作用,如《少年的你》中,有的人是直接施暴,有的是共同參與,有的是加油助威,對於這些情況,法院也區別量刑,按照量刑規範化要求具體計算。

如上述案件中,分別對三名被告人宣告了六到八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就是考慮了他們作用不同。其中,率先對被害人實施腳踹、扇耳光的劉某某獲刑八個月;參與打被害人兩個耳光的鄔某某獲刑六個月;積極附和隨意毆打被害人的犯意、夥同他人起鬨鬧事、站腳助威,給被害人造成心理脅迫,使其不敢反抗的賈某獲刑七個月。

反抗霸凌能算正當防衛嗎?

電影最大的轉折,在於陳唸的爆發、反抗——從樓梯上一把推開曾經的施暴者,沒想到其撞到頭部死亡。

很多觀眾看到這裡覺得“解氣”,但又為一直隱忍、馬上迎來高考的陳念不值——她的行為不能算做正當防衛嗎?

對於正當防衛,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五個條件: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正當防衛所會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人;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具有防衛意識。

電影中,陳念推搡曾經的施暴者,但當時,施暴者並未對陳念有侵害行為,因此,陳念肯定不能以正當防衛為由開脫責任。

秦碩解釋,校園欺凌更常見的是一種長期的對被害人心理帶有侮辱性的傷害,不同於成年人之間的“暴力”,即便進入司法程序的校園暴力案件,其暴力程度也與成年人的暴力犯罪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校園暴力或者欺凌事件,是否能夠認定正當防衛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判斷。

“但這不是說被傷害的孩子不能反抗。”秦碩特別強調,如果人身安全遭受傷害,孩子應該勇於反抗,而且儘快尋求幫助,通過老師、家長制止侵害。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會被封存嗎?

出獄後的陳念成為一名英語老師,終於從陰影中走了出來,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是電影給觀眾的美好,還是確實可能發生的現實呢?

這就不得不提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該制度的倡導者是“法官媽媽”尚秀雲。早在立法出臺之前,海淀法院就嘗試了犯罪記錄封存。

那還是1997年8月,15歲的某重點中學學生劉某,為籌錢給聾啞的母親看病,在他人唆使下,趁13歲的鄰居獨自在家之機,從其家中搶走800元。法院以搶劫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二年。緩刑考驗期滿後,為不影響劉某參加高考,承辦法官經多方交涉,將劉某的犯罪材料轉由當時法院的少年法庭保存。最終,劉某以優異成績被某重點高校錄取,後又考取研究生,並出國深造。和電影中的陳念一樣,開啟了新的人生。

具體什麼樣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會被封存呢?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嘗試,我國法律如今已經明確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週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來源:綜合環球網、北京日報客戶端、北京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