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93歲老教授:用60年時間完成一項研究,成國內唯一!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河南大學

作為一所具有厚重歷史的高校,人文底蘊深厚,名師大家輩出。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史學大家、河南大學歷史學科的標誌性人物——朱紹侯。

河南93歲老教授:用60年時間完成一項研究,成國內唯一!

潛心研究,用生命書寫歷史

1954年,朱紹侯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後來到河南大學任教,此後的治學與教書生涯中,朱紹侯用他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歷史研究領域取得了累累碩果。他嘔心瀝血,用六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對秦漢軍功爵制的研究,先後出版了《軍功爵制試探》、《軍功爵制研究》、《軍功爵制考論》三本著作,成為國內唯一對秦漢軍功爵製做系統深入考察的權威性學者。由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使用率覆蓋了全國60%以上的高校歷史院系,影響了無數歷史學子。

耄耋之年,朱紹侯依然筆耕不輟,老而彌堅。不會使用電腦,他便用傳統的手寫方式著書立學,從80歲到90歲,十年間朱紹侯堅持每天讀書寫作六小時以上。"只要去他家裡,案頭上總有寫了一半的稿紙和掀開的書籍平攤在那裡,一年發表五六篇論文,三四年出版一本著作,對他都是極平常的事情,因為學術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紹侯的學生、河南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教授龔留柱感慨道。

河南93歲老教授:用60年時間完成一項研究,成國內唯一!

三尺講臺,潤物細雨無聲

"有人說我是名教授,作出了很大貢獻,這話有點誇大,我就是個老師。"在朱紹侯心裡,"老師"二字重如山。他認為,要做一個好老師,必須要過教學關,首先要在講臺上站住腳。所以,雖然那些歷史教材早已爛熟於心,但每次上課前他仍要精心備課。朱紹侯喜歡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同學們參加考古等社會實踐活動,把歷史課上得很有現實感,深受學生歡迎。

河南大學出版社文史編輯室主任劉小敏,本科時師從朱紹侯,畢業後又在朱紹侯的援引下來到河南大學出版社工作,在出版社工作期間,劉小敏想要編輯一套匯集中華文化經典著作的系列叢書,但由於該種書籍沒有出版先例,劉小敏在編輯時受到了不小的壓力,就在她想要放棄的時候,朱紹侯告訴她:"一個人要做到'任勞'容易,做到'任怨'很難,可一旦真正做到'任怨'了,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了",朱紹侯在關鍵時刻的鼓勵給了劉小敏堅持下去的勇氣。最終,劉小敏編輯的《元典系列叢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所走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朱先生的幫助",十多年後再談起這件事情,劉小敏的眼中依然閃爍著淚花。

河南93歲老教授:用60年時間完成一項研究,成國內唯一!

淡泊名利,寧靜得以致遠

上世紀 70年代末,教育部組織十所高校合作編寫《中國古代史》教材,當時大家一致推薦朱紹侯擔任主編。但由於參與專家學術個性、風格存在差異,各抒己見,意見難以統一,朱紹侯秉承著謙虛謹慎,尊重平等的理念,調節不同矛盾和意見,最後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教材編寫成功通過了教育部的正式驗收,

成為迄今30多年來國內影響最大的中國古代通史著作之一。

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華的人,必定是低調的。熟悉朱紹侯的人都知道,朱紹侯為人淡泊名利,謙虛低調,從不患得患失。2012年,朱紹侯因在編纂《今注二十四史》做出的傑出貢獻,被中華文化促進會評為"中華文化十大人物",面對無數的鮮花與掌聲,這位被攙扶著走上臺的耄耋老人,只平靜地說了一句話:"我參加的《今注二十四史》工作是一項集體和長期的一項工作,我個人貢獻是比較少的,這個榮譽應該是歸於參加《今注》所有的專家和學者。"真切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朱老先生的低調與謙恭。

河南93歲老教授:用60年時間完成一項研究,成國內唯一!

朱紹侯來說,93年的歲月,早已濾去了喧囂與浮華,提純了人生。他說:"我完完整整地經歷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歷程,現在生活好,頭腦也還管用,能看看書、寫點東西,很幸福。"

歡迎關注"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百年學府、"雙一流"建設高校——河南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來源:河南大學新聞網、開封網、河南大學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