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師丘成桐對國內高等教育的擔憂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國內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中國大學生的基礎水平,尤其是修養和學風在下降。哈佛畢業生的論文水平比國內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視學風建設,中國科技至少後退20年。”前不久數學大師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時,開門見山道出了他的隱憂。作為目前華人數學界的領袖人物,丘成桐先生不僅在學術上造詣深厚,而且十分關注國內數學人才的培養。

數學大師丘成桐對國內高等教育的擔憂

他所在的哈佛大學近年來頻繁接觸國內大學及大學生,對於兩國高等院校的差距,丘先生當然最有發言權。然而,通過和國內學校的直接接觸,丘成桐卻拋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結論:“這些年,中國大學的基礎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大學生的基礎水平,尤其是修養和學風在下降。”“有人說中國的基礎教育不比美國差。但是在實踐中我發現,國內大學的教育水平並非人們想象得那麼高,美國的大學教育比中國好得多。研究生教育美國比中國好得更多。”他舉例說明:哈佛大學理學院每年大約招收20名念理科的中國留學生。“這些都是中國最好的學生,多數來自北大這些名校。”但是從學習成績來看,在和其他國籍學生的比較中,“很難看出這些國內來的學生畢業成績比來自其他國籍的學生成績好得多。”3年前,丘成桐招收了兩個來自北大的留學生。可是這兩個學生來到哈佛以後,一個學生連續三次沒有通過考試,學校建議這名學生重新再念本科,還是不行,最後只好離開。另一個學生“考得也不好”,經過努力以後大有改進。“我每年都會收到很多國內學生的推薦信。後來發現有很多是假的,是學生自己寫了推薦信,然後請教授籤個名,許多教授很不負責。”而且,他接觸到的很多中國學生十分驕傲,不願意用功,令他很失望。丘成桐說,10多年前,來哈佛唸書的中國學生至少考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近年來這種情況也發生了變化。“從前中國來的學生至少考試成績在班級裡佔到前1/3位置,但是這些年頂多排在後1/3。當然也有好的,但是整體而言,平均水平下降了。一些甚至在國內是奧運數學比賽第一,但剛進來成績也不好,經過重新訓練才有好轉。”這位經驗豐富的數學大師認為:這些現象都表明,是本科出了問題,學生本科沒有念好。“做學問的修養等基本問題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訓練,而且還不用功。歸根結底是本科教育不紮實。”


關於國內高校一些“怪現象”,丘成桐先生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1)一些所謂的“名教授”不花時間參與本科教學。他以美國哈佛大學為例介紹,哈佛的教授數量比國內大學要少很多,數學系也就是十七八個正式教授。但是數學系每年都要開會一到兩次,研究討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習進度,教授會花很多功夫去培養本科生。比如數學系的本科生,一年級就會根據學生情況劃分不同水平,選擇最好的學生去重點培養,當本科生畢業的時候,一般就會有2到3個畢業生的學術論文可以登載在第一流的雜誌上。“論文水平比北京大學的教授還好。”丘成桐說。國內名校的教授又是怎麼和本科生打交道的呢?丘成桐介紹:大概在1998年,國內有一個學生申請到哈佛大學唸書,申請表上寫明自己學問很高,推薦信說他是北京大學最好的學生,丘先生當時看到申請表,想既然學生這麼好,來北京時就親自和他面對面談。結果在和北京大學20多個資深的教授座談時,這20多個教數學的教授沒有一個知道這名學生。“我還以為自己搞錯了。後來有一名助理教授證實,的確有這個學生。”“看得出來,最好的學生,20多個教授居然都沒有見過。表示所謂大教授從來不參與本科生教學。”後來那個學生因為念書思路視野十分狹窄,只是考試成績好,丘先生並沒有接收他。丘成桐認為,教授不帶本科生,並非因為國內師資力量緊張。他介紹,在美國的大學,比如數學系的教授20名左右,而北大數學院的教授則大概在100多個,是美國的4到5倍,哈佛學生6400多人,北大有學生1萬多人。如果按照比例,國內應該有條件讓教授帶本科生,提高教學質量。 


(2)為什麼那些“名教授”沒有時間踏實做學問?丘成桐指出:“現在名校教授花時間不是在學術上。有些人首先到海外弄好處,撈金錢加榮譽,讓外國人來評價自己,一年有3個月到5個月在國外‘走穴’。不管這個教授有沒有能力,評博士點,自然基金會,甚至評某某大學這些活動都有他們的身影,至少1/3的時間用在學術交易和拉票。算起來,2/3是非學術生活。當然不願意做學問了。” 


(3)另一個讓丘成桐感到困惑的現象是:現在國內有的教授,一個人居然帶30個研究生。“這樣怎麼保證教學質量?即便在哈佛這樣的世界名校,一個教授一般帶五六個學生已經很多了。國內這種做法是典型的講量不講質。質量粗糙,怎麼可能搞好研究?“老師自己的水平都不夠,居然帶30多個學生?真是糟糕!許多學生認為不用唸書就可以做博士,博士論文抄抄寫寫,怎麼可以?這樣下去很危險。”前不久在和人大附中學生交流之後,丘成桐還迫切感到中學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目前國內很多城市中學一班有80個學生,這麼多學生老師怎麼能教好?不可想象。”他說,美國稍微好點的學校一個班一般不過是20多個學生。丘成桐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4年前,有一個北大博士畢業寫信給我,認為自己博士論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前後來了3次信,後來知道這人是國內某院士的學生,但我發現他的博士論文是至少70年前大家就熟悉的結果。他的論文水平也就相當於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的水平。連香港中文大學學士的水平都不夠,更不要講哈佛了。但是對這個學生北大吹得很厲害,說他21歲就拿了博士,是個天才。但是我發現他的論文水平很低,所以堅持沒有收他。”讓丘成桐意想不到的是,“現在聽說北大已經提升這個學生做了教授。這種事讓真正做學問的人真的很失望。”丘成桐認為,不重視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後果是,形成惡性循環,使整體水平慢慢壓下來。“教育是長遠的事情,基本的東西沒有掌握,就根本沒有前途。”說起這些,他十分著急。為此,丘成桐在浙江大學成立了數學英才班,就是希望用先進的數學教學方法,比如採用了美國大學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來培養中國學生紮實的基礎能力。“選用美國的方法教並不是崇洋媚外。數學教學是沒有國界的,我一定用最好的方法教中國學生。”


(4)國內學術風氣堪憂

  在近年來和國內學術機構打交道的過程中,更讓丘成桐憂心忡忡的是:國內學術風氣已經到了必須整治不可的時候。“學風很糟糕,我呼籲一下,如果不重視這個問題,中國科技的發展至少退後20年,如果這些基礎教育不重視,問題越積越多,以後會更難。”丘成桐認為,導致教育重量不重質的原因,就是有些高校和主管部門喜歡用“文革”“畝產萬斤”的形式作為工作成績向上彙報,卻完全不考慮教育的真正使命。為了說明整個問題的嚴重,丘成桐專門講述了兩個他親身經歷的例子。“在數學界有一個很重要的數學猜想,100多年沒有一個數學家不想解開它,非常重要。一個朋友在我的建議下做了很重要的第一步。1995年,我感覺時機成熟,可以再沿著已有的方向,做出有史以來第一流的成果,於是拿到中國辦了一個討論班。這個討論班是開放式的,吸引了很多青年學者。但是後來有些參加的教授自己不想做了,因為他們考慮假如做這個事情,寫文章時間就少了,而每一年寫論文,創造多少文章才是他們關心的,做這種費力的事情他們覺得划不來。儘管當時有很多年輕的博士後很想念這個東西,這些教授還是不準學生繼續做這個研究,怕論文數量不夠。最後甚至硬性干預。自己沒有學問也沒有衝勁,還不允許年輕人做。最後這個本來很有希望的征服猜想的計劃不了了之。”於是,丘成桐又找到廣東中山大學數學院朱院長繼續做這個研究。朱做出了很好的成績。“結果又惹惱了當時反對做這個事情的一些人,對朱很不滿意。2002年在陳省身先生和我倡議召開的世界數學大會上,大會給中國數學機構一些45分鐘的演講名額,結果他們自己定的名單全部是北京的,還有一個是上海的。其實就像奧林匹克100米比賽,朱的成績當時是有目共睹的,但就是不容許其他地方有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