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月入1萬才有安全感?其實,影響安全感的不止是工資

11月11日,相親網站珍愛網發佈《2019年Q4單身人群調查報告》。調查顯示,超5成單身男女認為月入1萬才有安全感,另有2成認為月入1.5萬才有安全感。

一線城市生活成本高昂,月入1萬以上才能過得稍有尊嚴,這點我同意。但除了具體收入數字本身,影響安全感的因素還包括收入結構以及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自信程度。

身處一線城市,低結餘率讓人很難有安全感

曾經跟前公司裡的好友私下聊過各自月支出的問題,那時候她們幾個都還是單身。在深圳平均每月房租2000元,伙食1500元,化妝品和衣服1000元,交通和話費等500元。

工作月入1萬才有安全感?其實,影響安全感的不止是工資

不算其他人情和意外開支,單是硬性支出每月都妥妥5000塊了,而且幾個人的支出情況都差不多。大家紛紛感慨即便月入過萬,一年下來可能也就攢下三四萬而已。

硬性支出擺在那裡,收入如果上不去,結餘率就會很低,而低結餘率真的很難讓人有安全感。

這時候,具體的收入數字就很重要。

月入3萬還焦慮,那一定是你月入3萬的姿勢不對

知乎上之前熱烈討論過一個話題,如果月入3萬還焦慮,那一定是你月入3萬的姿勢不對。

假如你月入3萬的收入組成是純靠每天打卡和加班,那你肯定會焦慮,因為說不定因為人到35歲就被公司“優化”,或者突然就失業找不到同等待遇的工作了。

但假如你月入3萬的收入構成是薪資到手1萬,另外有5套房租金月入2萬元,你一定不會焦慮。即便不工作,你也一樣能維持當前的生活水平。

工作月入1萬才有安全感?其實,影響安全感的不止是工資

前陣子,大家都在討論“副業剛需”,這背後其實是現代人對優化收入構成的迫切需求。大家都希望在本職工作之外建立起獨立的收入管道,不再單單依賴於工資收入。

我認識一位總自稱產品狗的工科女,因為工作能力強悍,本職工作做的風生水起。業餘時間堅持碼字,接私活兒項目和投資理財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靠著寫文月入過萬,而且還在海外投資了好幾套房產,坐收租金。

相比同齡人,她對生活沒有那麼焦慮,因為她很清楚自己多樣化的收入渠道就是一手好牌。

承認吧,你焦慮的不是收入而是勝任更高收入工作的能力

我的前同事曉梅的老公阿何原本也跟我們在同一家公司上班。

阿何是程序員,月入2萬出頭,後來跳槽去了一家大型證券公司,薪資漲了不少。但一年多後,曉梅說阿何又想跳槽了,我很好奇原因。

原來跳槽後工資雖然高了,但阿何覺得那家證券公司業務非常穩定,做來做去都是那些事兒。阿何覺得高薪資只是賦予給他的工作崗位的,並不是真正因為他本人的能力,擔心長此以往失去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工作月入1萬才有安全感?其實,影響安全感的不止是工資

不知道的以為阿何是嫌工資不夠高,其實他憂心的是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夠強,未來會被90後和00後們拍在沙灘上,不能實現更好的前途和錢途。

人焦慮的是往往不是一個具體的月入金額,而是自己的工作技能是否足夠強,能否讓自己找到更高收入的工作,持續賺到可觀的錢。

最後的總結:

很多人覺得月入過萬才會有安全感,造成安全感缺失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1. 工資收入本身會讓人沒有安全感。哪怕月入過萬,如果保持正常開銷後的結餘率過低,人也很難有安全感。提高收入才能緩解焦慮。
  2. 收入組成結構不夠好會讓人沒有安全感。收入組成越多樣化,工資佔整體收入佔比越低越好。
  3. 對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自信會讓人沒有安全感。打磨自己的工作能力,讓自己值錢而不是因為工作崗位值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