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蒙古遺風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作品並非嚴謹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未經授權,禁止二傳,違者必究。


曾參與《元史》編修的明初著名文人胡翰,在他的文集中,錄有一篇1372年,寫給朱元璋派往琉球國的使者楊載的贈言。

其中提到了一件趣事,楊載清廉自守,堅決不收取他國君主給與的寶物,原因是當年出使之時,楊載曾在福建遇到“駙馬王公”,王駙馬以《後漢書》中所記東漢清官楊震“不失為清白吏子孫”的故事勉勵他。

“(楊震)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後漢書》

明王朝的蒙古遺風

(圖一 琉球王宮 圖片來源自維基百科)

不過,令人注意的是,這位與楊載相遇的駙馬“王公”的身份。

朱元璋的親生女兒中,姓王的只有懷慶公主的駙馬王寧。而且他們結為連理都已經是1382年的事情了。

連胡翰本人在此時都已經撒手人寰,楊載遇到的根本不可能是王寧。

那這位在明朝建國之初便現世的“王駙馬”從何而來呢?有沒有可能他的妻子並非朱元璋的親生女兒,而是因為某些原因被破格封為公主的人呢?

果然,帶著這樣的想法,在《明史》中,我找到了一個符合一切條件的人:

“福成公主,南昌王女,母王氏。嫁王克恭。克恭嘗為福建行省參政,後改福州衛指揮使。”

明王朝的蒙古遺風

(圖二 靖江王府臺基遺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南昌王,也就是朱元璋的長兄朱興隆。如今桂林的廣西師範大學,曾經是明朝靖江王府所在地。朱興隆的孫子朱守謙,也就是首任靖江王。

“洪武元年冊兩王女為公主,授克恭、琛為駙馬都尉。”——《明史》

換言之,福成公主,是朱元璋的親侄女。她的丈夫王克恭,在1368年已經得封駙馬,也曾在福建任職,符合胡翰文章中在閩中遇到楊載的條件。

看來,“駙馬王公”指的就是福成公主的丈夫王克恭。

然而,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

福成公主作為朱元璋的侄女,並不是因為深受叔叔喜愛而被破格封為公主的。

明王朝的蒙古遺風

(圖三 明太祖朱元璋御容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她的得封,更接近於一場烏龍事件。《明太祖實錄》中存有洪武四年正月,禮部所上的一道奏文,其內容就是指出,福成公主作為王女,得到的應該是郡主之號,而不是公主:

禮部奏,按唐宋會要,皇姑、皇姊妹、皇女皆稱公主,其夫稱駙馬。若王以下,女止稱郡主,其夫止稱所授官......今南昌王女福成公主、蒙城王女慶陽公主宜改封郡主,夫駙馬都尉王克恭、黃琛宜上駙馬誥命,止稱所授官。

按照禮部的意思,朱元璋應當將福成公主、慶陽公主改封為郡主,並剝奪她們二人丈夫的駙馬稱號,這才合乎禮制。

但是,朱元璋顧念到自己兄弟們都早死,實在不忍心再將侄女們的封號降級。於是他採用折中之策,保留福成與慶陽還有他們夫君的公主與駙馬之稱,但是俸祿降級到500石。

上曰:“吾兄俱早亡,惟存此二女耳,吾不忍遽加降奪也。其公主封號不去,歲給祿米五百石。夫王克恭、黃琛,仍駙馬都尉、鎮國上將軍。

雖然保留名號,降級待遇。不過朱元璋也在下發的誥文裡明言,500石俸祿比起漢唐時代的郡主是格外優厚的了,希望侄女們懂得惜福。

誥曰:“爾黃琛本朕房兄蒙城王之婿,於禮以職事稱之,姪女當名郡主。曩因草創之時,未暇考究,槩稱駙馬。今禮部乃執禮以奏,請去駙馬之稱。朕思止有姪女,不忍降其舊封,故仍稱公主,而無公主之食祿爾。琛亦稱駙馬,不與駙馬之門庭,其祿止食前官指揮使之俸。然公主歲祿五百石,視漢唐郡主之祿亦已多矣。爾其知分守禮,毋驕傲,永保富貴,吉哉。”克恭誥文同。

據朱元璋的解釋,之所以建國時候,錯誤的將兩個侄女封為公主,是由於“草創之時”,“未暇考究”,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可以確定的說,真正的原因,是明朝開國之時,承襲元制。

明王朝的蒙古遺風

(圖四 推崇漢文化的元仁宗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有元一代,名號混亂,除了宮中有多位皇后之外,諸王之女皆可稱公主,而且無郡主、縣主之稱。比如明嘉靖年間《南詔源流紀要》收錄的愛情故事《孔雀膽》中,女主角阿蓋公主就是元梁王之女。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雖然決心禁胡俗、胡服,可元朝在中原立足百年,許多習慣早已根植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明朝開國之時,將兩位王女封為公主,之所以沒有人意識到這是背離中國傳統的稱號,便是由於大元的影響。恐怕當時朝中之人,都認為這樣的做法再正常不過了。

明王朝的蒙古遺風

(圖五 元朝祥哥剌吉公主的藏品)


頗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即位大典所用禮節中,都很明顯的保留了金元以來獨特的單膝跪地儀:

“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頭。山呼、山呼、再山呼。跪右膝。出笏。贊俯伏興平身。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大明會典·高皇帝登極儀》

“讀詔,先以國語宣讀,隨以漢語譯之。讀畢,降榻,以詔授侍儀使,侍儀使置於案。通贊贊曰就拜,曰興,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搢笏,曰鞠躬,曰三舞蹈,曰「跪左膝,三叩頭」,曰山呼,曰山呼,曰再山呼,曰出笏,曰就拜,曰興,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立。”——《元史·禮樂一 皇帝即位受朝儀》

大明王朝,便在一群行著蒙元禮節的大臣們的山呼萬歲中,橫空出世。

明王朝的蒙古遺風

(圖六 《元世祖出獵圖》中的蒙古貴族形象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參考文獻:

[1]范曄. 後漢書·卷五十四

[2]張廷玉. 明史·列傳第九

[3]胡廣. 明太祖實錄·洪武四年正月

[4]張居正. 大明會典·卷四十五

[5]宋濂. 元史·志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